說起來,做雜志的人都有這樣的感慨:時時缺人,不停招聘。還有句老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說的大概也是缺人這事了。
整個六月,我們編輯部除了準備雜志出版,最忙的就是招聘和面試。
招聘當然是門學問,卻往往是個夢想。出門掃聽一圈,發現大家都有同樣的感慨,這年頭,靠譜的人才怎么那么難找?
難找的是人,更難找的卻是紙媒的定位和轉型,不然,鐵打的營盤都未必保得住。
前幾日,一個傳統媒體從業者寫下了《向一個時代作別》,開篇寫道:“2014年6月9日,我向自己工作了8年的報社遞交了辭職報告,隨著那些閃耀著著金子和陽光一般的歲月的逝去,我將徹底離開傳媒圈,踏上自己的轉型之路。我在辭職信的結尾寫道:事不可逆,君不必留;故往不宜,且道珍重。”
作為同樣曾經在報社工作過8年、至今依舊奮斗與此的媒體人,此話看得怎一個“心酸”能表達!
同時,我也深深慶幸著,原因有三。其一,《藝術財經》是本專業媒體,小圈子的受眾注定它成長之精準性,兩年前尚且被批評不夠大眾化的缺點,在自媒體發達的今天逐漸轉化為優點;其二,《藝術財經》在今年年初轉型為一個全面發展的平臺,旗下不僅有媒體、新媒體,還有了一個以擴展資源體現為目的的展示空間,無疑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其三,在新媒體自媒體盛行的時代,淺閱讀成為大方向,但是我依舊相信,人的閱讀本能不應該只限于淺閱讀,有觀點的深度報道將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大的空間。
基于此,《藝術財經》在本期開始,將逐漸改變編輯思路,當然,這也是我們這次大招聘的原因之一。本期專題,我們還是做了一個李津個案的研究,但是,大家能在雜志上看到的,除了與李津個人相關的深度研究外,其他欄目也相應打通,從李津這個藝術家特有的發展線索,延伸至玩物、行情、推薦的大部分欄目,以便加深各種相關知識面。這,就是我們的努力之一。
而新聞性的內容,除了有深度的觀點性報道外,雜志本身將不再大幅度提供,轉而由微信公共賬號平臺每日供應,這也算是適應新的趨勢需求。
希望我們的讀者親們,在閱讀后多多給建議,我們需要共同在當下殺出一條血路,適應風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