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幣兌換人民幣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的當代藝術才剛剛開始成型,那時還沒有專業的代理畫廊,更沒有拍賣市場,而李津則在此時就有了自己的第一批藏家,有趣的是,這些藏家皆來自海外。
1986年,在表姨周思聰的推薦下,李津把畫賣給了一個香港人,他還記得最初一幅畫的價格是400元人民幣。1987年,一位澳大利亞文化參贊看到了李津的畫非常喜歡,不僅自己收藏,還把他的畫介紹給了認識的朋友,包括當時新西蘭的文化部長。
澳大利亞以后,李津又繼續開拓著自己的海外市場,主要原因是他在美國做了兩次個展。1989年他在美國費城維蘭諾瓦大學舉辦了一次個展,雖然由于簽證問題藝術家本人沒到場,但是還是有人在展覽上買了畫,之后他又在俄亥俄州立大學舉辦了個展。這兩次展覽,李津展出了包括《西藏組畫》以及從西藏回來之后創作的作品,從現在來看屬于其創作早期,而這些作品至今在市面上都較為少見。那時的作品價格一幅100-200美金不等,那個時候人民幣還沒有像今天那么值錢,兌換下來,這個價格在水墨作品中已經算是不低的了。
1992年李津重返西藏,直到1994年去北京,一年半的時間他沒賣過一幅畫。從這以后,李津陸續參加了一些國內外重要的群展,一些畫廊還為李津舉辦了個展,這些展覽讓更多的人知道了他,此時在國內也陸續開始有人收藏他的畫,而李津的海外市場依然取得不錯的反響。令他印象比較深的,一次是1996年在新加坡參加的由蔡斯民先生舉辦的“大陸六人水墨人物小品展”,一次是2000年在瑞典參加拉斯·包曼美術館舉辦的個展。
正是2000年,李津開始正式與畫廊合作,他把自己作品的北京地區代理權交給了北京四合苑畫廊,由于老板馬芝安是美國人,這給李津帶來了更多的海外藏家。隨著在海外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李津也以個展的形式和國外多家畫廊合作,澳大利亞、韓國、德國、美國、新加坡……他的足跡遍布世界。而李津最特殊的一點是,從最初一直到現在,他從來沒有和任何一家畫廊簽訂代理關系,合作的方式主要是舉辦個展,這種狀態也讓他更自如地在世界各地穿梭,展覽的火熱場面一次次印證了藝術家的受歡迎程度。
國內市場
2005年,隨著李津的名氣越來越大,國內有藏家開始試探著把他的畫投向拍賣行,李津的畫作開始正式出現在國內拍賣市場上。2005年在中國嘉德春拍中,李津的《三口之家》以8.8萬元成交,這是他第一件在國內拍賣市場成交的作品。在這之后,2006、2007年李津每年都有十多件作品上拍。由于李津的畫之前只能在展覽時才能看到,而畫廊的畫冊也不能公開發行,所以國內了解李津作品的人并不多,而當他的作品陸續出現在大大小小的拍賣會上,這無疑也對藝術家來說有了很好的宣傳作用。
每個藝術家的市場表現總是和藝術市場的大環境緊密相連。2008年,經過了前兩年的鋪墊,李津的《花山肉海圖》在中國嘉德春拍中拍出了134萬的高價,這是他第一件成交額過百萬的作品,那個時候也正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瘋狂的時期。
然而,從2009到2011年,李津作品的市場成交額并不突出,這和他作品的上拍量有著直接的關系,如果按平尺計算,這三年每年的作品平尺數都僅在50平尺左右。同時在一級市場中,李津依舊只和畫廊以展覽方式合作,國內藏家也多從展覽的渠道收藏。但是,也已經有不少人看到了李津作品的價值所在,開始從早年海外藏家的手中回購他的畫。
到了2012年,當代藝術市場經歷了瘋狂上漲和迅速回落后開始趨向理性,這時李津的作品無論在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中都取得了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可,2012年一個明顯的跡象便是其作品上拍數量的增加,隨之成交額也有了明顯的增長。而隨著李津2012年底在今日美術館的個展“李津·今日·盛宴”的大獲成功,2013年他在拍賣市場上掀起了一股熱潮。從作品的題材上來說,由于李津的早期作品多被海外藏家收藏,國內藏家還是最為看好李津最為人所熟知的飲食和男女等題材的作品。至今他的成交額紀錄第一位就是在2013年北京保利拍出的《民以食為天》,成交價達368萬;此外北京保利春拍的《聚》和中國嘉德秋拍《新飲食男女》分別拍出了120萬元和92萬元的價格,均價突破了10萬元一平尺。而隨著水墨市場近兩年火熱程度有增無減,李津的作品在2014年依舊呈上揚走勢,在剛剛結束的2014春拍中,有8件作品成交額過百萬,其中有6件計入藝術家本人成交額紀錄前10名,而他的作品在拍賣中最高一件達到了15萬一平尺。
縱觀李津的市場表現,在一級市場以及二級市場中都呈逐年上漲趨勢,這與當代藝術及水墨市場整體環境有關,更加與李津作品的藝術價值有關。就李津本人來說,藝術無關乎價格,關乎的是藝術本身的好壞,他本人就不贊成以平尺論價,而是根據具體作品的質量定價。而藝術家的市場也會隨著越來越多人對其藝術價值的認可而積累越來越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