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在貶謫途中正逢深秋時節,面對人生悲苦的境遇,他觸景生情,吟出千古絕唱《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字里行間一掃秋日的肅殺,不見文人悲秋的常調,慷慨抒發了豁達向上的鏘鏘之情,大詩人的人生態度如水銀瀉地,令人側目。
人生之于四季,恰如暮年之于深秋。深秋時節,萬物收斂,層林盡染,離離枯草,鉛華洗凈,人的情志受到影響,難免會產生一種淡淡的憂傷,文人謂之悲秋,醫者謂之藏納。所謂藏納,其實是自然生物的一種自我防御,面對即將來臨的寒冬,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上都要最好準備。此時,草木已完成輪回,瓜熟蒂落;候鳥踏上歸途,結群南徙;魚肥蟹壯,虎豹膘肥。
而作為自然的寵幸者——人,當然不用擔心身體上的準備,更多的是心理上的適應。有人說,人至暮年,身體大不如前,行動遲緩,思維遲鈍,整日似拉纖的苦力,拽著生命之船,企圖讓它慢點劃向終點;也有人說,深秋的美麗遠勝春天,成熟和豐腴更有層次感,登高望遠不再是單調的新綠,而是暈染的調色盤,就好比暮年的人生更加飽滿,因為此時生命的重點愈發凸顯,不再是毫無章法的蔓延。
不難發現,身邊總有一些人,他們像不老神童,越老越精彩,越老越健康。年輕時為伊辛苦為家忙,身體壞了一大半;年老后養生不倦,敲打筋骨,硬是把生機召喚回來。他們沒有表現出老氣橫秋的姿態,而是保持好奇心,積極的保養身體,把透支的健康一點點找回來,像八九點鐘的太陽,后勁十足。
而生活回報給他們的也是無比豐厚。有一位患關節病的老者70歲開始練瑜伽,80歲健步行走,當眾表演高難度瑜伽動作,讓一群年輕人驚嘆不已;也有一位老太太,他為完成丈夫遺愿,努力保養身體,衣食住行謹遵養生之道,輕松活過百歲,至今健在。
老而養生,用之得法,秋日亦能勝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