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主: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徐谷根主任
據研究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在糖尿病人數量方面冠絕全球,全國有1.14億人被診斷患有糖尿病,占全球糖尿病人總數的三分之一。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徐谷根主任指出,肥胖轉變成2型糖尿病的幾率非常高,若等到確診糖尿病、“三多一少”癥狀典型時則一輩子難以治好。他呼吁,在診斷糖尿病之前、在胰島素抵抗時就要開始“治未病”。
專家簡介:徐谷根,男,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主治:糖尿病、肥胖、甲狀腺疾病、痛風(關節痛)、骨質疏松、高血壓病、尿崩癥、垂體瘤、消瘦、月經紊亂、更年期綜合癥、男性性功能障礙(陽痿、早泄)、兒童生長發育障礙。
特色醫療:1.減肥綜合治療肥胖及糖尿病;2.干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及糖尿病足;3.甲狀腺穿針及注射治療甲狀腺結節。
愛吃糖會誘發糖尿病?
目前普遍認為,引起糖尿病的基本原因有兩條:即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所謂遺傳因素是指家族中,尤其是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中已有糖尿病患者。環境因素則包括飲食中熱量攝取太多、活動過少、肥胖、吸煙以及心理壓力過大等。在這兩條因素的長期、共同作用下,機體就有可能出現胰島素的分泌不足或作用不足而患糖尿病。所以,單純的糖攝入與糖尿病的發生并沒有必然的聯系。當然,過量的糖攝入有可能造成熱量攝取過多,成為糖尿病發生的誘因之一,但是各種食物的過量食用都可能產生同樣的結果。
單純少吃糖自然也無法避免糖尿病的發生。要預防糖尿病必須從糖尿病的基本原因著手。我們能做的是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少吃點、勤動點、放松點,盡量避免肥胖等糖尿病的誘發因素。另外定期規律的血糖檢查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更積極地采取相應的措施。
事實上,近年來糖尿病的發病年齡呈年輕化的特點。我們在臨床上經常看到,一個家族中如果三代都有糖尿病,那么祖父母輩可能在60-70歲得病,父母輩可能是40-50歲得病,到了子女這一代可能20-30歲就會得病。國外資料也顯示,近20年來35歲以下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急劇增加。不僅如此,兒童青少年中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同樣也有增高趨勢,估計在兒童糖尿病中,2型糖尿病約占一半,這與兒童肥胖也有一定關系。
因此,即使是年輕人和兒童青少年,對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也不能松懈,尤其是肥胖或超重者,更要提高警惕,而除了積極改善生活方式外,還要加強監測,每半年至1年到醫院檢查一次,以便更好地預防糖尿病。
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總是跟著感覺走,只要沒有明顯不適,就認為病情得到控制,不去看醫生,更不檢查血糖,這是很冒險的。大家知道,目前糖尿病診斷以及對病情的判斷,主要依據血糖水平、癥狀作為參考指標。眾多研究已經證明,糖尿病所有并發癥發生、發展與血糖水平密切相關。
因此每位患者必須定期進行血糖監測檢查,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一般建議血糖較穩定者,每2-4周查一次空腹和餐后2小時血糖,但對于那些血糖波動較大或在治療調整后的患者,應適當增加血糖監測的次數。當然,如果患者自備有便攜式血糖儀,可做到每天的血糖的密切監測。此外,糖化血紅蛋白可反映過去2-3月血糖的整體水平,一般要求3-6月檢查一次,以便更加全面地掌握血糖控制水平。而且還有很多患者會認為糖尿病并發癥出現后再治療即可。糖尿病并發癥的治療將會產生比控制血糖更高額的醫療費用,更嚴重點糖尿病的并發癥將會直接導致殘疾和死亡。
中國糖尿病人數冠絕全球
據歐睿信息咨詢公司的數據顯示,到2015年,中國的加工食品市場將一舉超越美國,而與中國這種食品消費趨勢相伴的,是中國肥胖和糖尿病比例升至新高。
《華爾街日報》給出的數據顯示,在年齡在20歲以下的中國人當中,23%的男性和14%的女性存在超重或肥胖現象。更可怕的是,中國在糖尿病人數量方面冠絕全球,全國有1.14億人被診斷患有糖尿病,占全球糖尿病人總數的三分之一。
種種調查數據無不透露出肥胖和糖尿病有著絲絲縷縷、密不可分的關系。假如我們國人繼續沿用目前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前行,那么可以想象得到,不久以后中國的肥胖癥和糖尿病的人數將能傲立于世界頂峰。對于我們,這并不是一個好的預想結局,怎樣才能阻止其進程?
治未病,糖尿病可以徹底治愈
徐谷根主任指出,肥胖轉變成2型糖尿病的幾率非常高,若等到確診糖尿病、“三多一少”癥狀典型時則一輩子難以治好。他呼吁,在診斷糖尿病之前、在胰島素抵抗時就要開始“治未病”。甚至在肥胖引起血脂高、尿酸高等代謝綜合征時就要開始干預,應前往醫院內分泌科查胰島素釋放試驗、糖耐量試驗等。
肥胖轉變成糖尿病主要有五個階段,經歷“肥胖——脂肪肝——高胰島素血癥——早期糖尿病——2型糖尿病”這個過程往往要5-10年,絕大多數醫生和病人在這期間并沒有系統化的管理疾病,如果調整飲食結構或增加運動量,使體重降低到標準體重,或許就能使糖尿病終結在當中的某個環節。
“我們對糖尿病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治療糖尿病,前面四個階段一直沒有認真、系統化地去干預,導致中國的糖尿病人越來越多。所以,管理糖尿病就要早期阻斷,從肥胖開始,不能單純為了減肥而減肥,要治療肥胖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徐谷根主任強調,糖尿病的治療應該提前,不能確診才開始治療。
確診糖尿病等于戴上“終身病”的帽子?NO!
糖尿病治療是由健康教育、飲食、運動、藥物和疾病監測五大要素構成的綜合性過程。這五大治療環節對糖尿病良好控制缺一不可,比喻為“五架馬車,并駕齊驅”。在五架馬車中,教育、飲食、運動、監測均可由糖友自行操作,唯獨藥物是需要醫生長期跟蹤及加以指導。
依據分型選擇糖尿病用藥
糖尿病用藥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藥物及胰島素兩大類,它們對不同類型的糖友有其各自相應的適應癥。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徐谷根告訴記者,選擇藥物主要根據糖尿病的分型,目前糖尿病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類型糖尿病四種類型。
“一般的口服降糖藥物適用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早期均可通過口服降糖藥有效控制血糖;胰島素則適用于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特殊類型糖尿病。”
徐谷根主任解釋說,1型糖尿病體內胰島素缺失,必須注射胰島素;妊娠期間因口服藥物對胎兒有影響,故使用沒有副作用的胰島素,使用過程中注意防范低血糖。2型糖尿病晚期,胰島素分泌嚴重減少,口服藥難以有效控制,也需打胰島素治療。
總的來說,糖尿病后期的最終歸宿都要走向注射胰島素這條路,藥物失效的糖友也要注射胰島素。
糖尿病并非是“終身病”
在很多病人的印象中,糖尿病是個終身病,一旦服了藥就沒有停歇的時候。徐谷根主任對此并不認同,“從目前看并非如此,要區別對待。1型糖尿病因胰島沒功能,需終身打胰島素,是個終身病;而妊娠糖尿病則不是終身病,懷孕時血糖升高,大多數患者產后血糖可以恢復正常,所以不算。此外,早期的2型糖尿病,如果積極采取措施,血糖也可以轉到正常范圍,甚至不需繼續服藥。”
為何有些人確診糖尿病后最終演變為終身病呢?徐谷根主任認為有三大因素:一是有些早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無明顯癥狀,血糖處于臨界值,沒意識到自己已患病;二是有些糖尿病患者早期餐后血糖高,空腹血糖卻不高,每年體檢血糖均顯示正常,從而導致病情被耽誤多年;三是很多醫務人員沒有意識到,應把治療策略往前提。
現實中眾多糖友等到血糖值飆升,飲食、生活方式控制不住后才想到要吃藥治療,然而關鍵的幾年逝去,只能換來“終身病”的無奈結局。
糖尿病高危人群防治策略
及時識別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早期診斷、早期干預,預防和減少糖尿病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減少糖尿病的危害和醫療開支。
糖尿病是遺傳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由于先天造就的遺傳因素已無法改變,因此,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防治策略,主要是要針對后天所處的環境因素,積極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早期篩查并合理治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
主要包括適當控制飲食、加強運動鍛煉、戒煙限酒、控制體重等。飲食管理是防治的基礎,要做到合理飲食,保持粗雜糧、細糧以及葷素的合理搭配,多食蔬菜,少吃高熱量的食物以及零食,避免高脂肪飲食,杜絕可樂、糖水等“甜蜜殺手”。同時,飲食以清淡為宜(每日食鹽不超過6克),并積極戒煙限酒。此外,除了“管好嘴”,還要“邁開腿”。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常保持適量的運動,成人一般為每日1小時左右的中等強度運動,比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利于消耗多余的熱量、調整血脂紊亂、降低血壓、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同時運動還可放松緊張情緒,提高生活質量。
二、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一個好的心態對預防糖尿病有積極作用,一次巨大的打擊有時足以誘發糖尿病。因此,一定要以健康為中心,生活上瀟灑一點、小事糊涂一點,掌握心理調節的技巧,時刻保持年輕、健康的心態有助于預防糖尿病。
三、必要的藥物干預
對于已經檢查出了的早期糖尿病,在生活方式干預效果不夠理想時,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考慮藥物干預(如雙胍類、α-糖苷酶抑制劑和胰島素增敏劑等)。相當部分的早期糖尿病患者通過強化生活方式的干預,或進行不同程度的藥物治療即可轉為正常。在治療過程中,應避免為急于求成而放棄正規治療,或聽信虛假廣告采用“偏方”治療而耽誤病情。
四、積極治療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其他代謝疾病
目前研究已證實,糖尿病與高血壓、血脂異常等疾病有密切的關系。例如高血壓患者2型糖尿病的發生率是血壓正常者的2.5倍。因此,對上述疾病的積極干預,強化達標,對糖尿病的防治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五、定期監測血糖
由于早期糖尿病沒有明顯癥狀,而糖尿病人被發現時可能已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癥。所以,對于糖尿病高危人群來說,關鍵的一點是:應當定期(最好每半年一次)檢查空腹和餐后2小時血糖,如果空腹血糖在5.6毫摩爾/升以上,還應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這是因為糖尿病早期往往首先僅表現為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可能正常,僅檢測空腹血糖可能會使一半的糖尿病人被漏診。
艾灸治療糖尿病足療效獨特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見并發癥,一旦患上糖尿病足,患者往往會面臨截肢風險,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局部艾灸促循環控感染
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狀態會影響身體組織的血液營養供應,足部因處于離心遠端,位置低,血流速度慢,容易發生供血不足;不僅如此,血液中的代謝物質易于沉積在足部,這也是糖尿病足好發的原因。而艾灸治療糖尿病足的原理一方面在于艾灸可以直接作用于患者足部,溫熱效應有效地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微血管環境,利于營養物質的供應以及代謝廢物的排除;另一方面,艾熏時產生的艾煙、艾油具有良好的殺菌作用,有利于感染的控制。
穴位艾灸支持全身治療
研究表明,進行足部艾灸時,配合穴位療法可以取得更好的療效。足部分布著與人體各組織器官相對應的同名反射區。刺激足部反射區可以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環,使其血管擴張、血流加速、血流量增大并能直接改善相對應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因此,在治療中必須以嚴格控制血糖和感染的全身治療為基礎。艾灸燃燒產生熱效應,通過皮膚感受器激發調整神經系統的功能,直接作用于足部反射區可溫陽散寒,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內調臟腑,外榮肌膚。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降低血管病變、神經病變、足部潰瘍和截肢發生機率。臨床觀察通過艾灸治療,刺激足部多個反射區,對糖尿病足起到提前干預,延緩進一步發展。對0~I級糖尿病足患者起到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糖尿病康復之歌》
患了糖尿病,切莫心驚恐。只要療法當,同樣樂盈盈。一要控飲食,多素少沾腥;二要勤鍛煉,慢跑快步行;三要藥物療,用藥要對癥。民間有偏方,紅棗與花生,黃豆加黑豆,核仁配其中,同煮做早餐,常吃效驗靈。飯前一杯茶,控制血糖升。冬瓜與南瓜,胡蘿卜洋蔥。蕎麥螺旋藻,治病為上乘。歐洲利用它,戰勝糖尿病。藥療與食療。鍛煉心要恒。康復有希望,祝君早康寧。
——摘自6月刊《百歲養生》
http://tnb.39.net/tmsc/009/index.html?q=ztyz
糖友的甜蜜私廚
糖尿病吃什么好?甜蜜私廚讓你不再糾結!想吃就吃!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糖尿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已成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因其是終身代謝性疾病,又常常并發多種疾病,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存質量帶來了極大影響。糖尿病患者除正規使用藥物治療外,多吃南瓜、苦瓜、洋蔥、菠菜、白菜、冬瓜等降糖蔬果,利用它們的降糖作用也能收到一定的功效。
糖尿病早餐14
甜蜜私房菜:白菜蒸餅
·名稱:白菜蒸餅
·做法:蒸
·口味:清淡
·人數:1人份
難度:簡單
·制作時間:40分鐘
主料:
面粉200g
輔料:
雞蛋1個
大白菜200g
配料:
食鹽2g
油適量
總熱量:750千卡
糖尿病中餐05
蝦仁冬瓜
·名稱:蝦仁冬瓜
·做法:煮
·口味:清淡
·人數:1人份
·難度:初級
·制作時間:20分鐘
主料:
冬瓜6兩(約300g)
輔料:
蝦仁2兩(約100g)
配料:
花生油半湯勺
大蔥半段
姜少許
食鹽2g
總熱量:771.92千卡
糖尿病晚餐06
·名稱:蘆筍爆藕丁
·做法:炒
·口味:香濃
·人數:1人份
·難度:初級
·制作時間:45分鐘
主料:
豬瘦肉2兩(約100g)
輔料:
蘆筍半斤(約200g)
蓮藕半斤(約200g)
配料:
老干媽少許
蒜頭2瓣
花椒少許
食鹽2g
蘆筍爆藕丁總熱量:310千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