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穿越一個世紀,那滿臉的皺紋里盛滿了中國百年歷史的滄桑,也盛滿了一位普通中國婦女百年來的艱辛、坎坷、幸福……8月25日下午,筆者在龍門街道辦事處聚福社區見到了這位老人,她就是102歲的谷桂珍。
編者見到老人時,她正坐在輪椅上悠閑地曬著太陽,見筆者到來,老人很開心,慢慢地與筆者打開了話匣子。老人原籍沈陽,丈夫侯長祿的老家是平原三唐鄉崔家廟村,兩人在沈陽相識、相戀、結婚、生子,于1946年,也就是平原縣城解放的前一年,她隨丈夫侯長祿離別家鄉來到還處在炮火硝煙之中的平原縣城。
老人一生共養育九個子女,如今已是四世同堂,如果直系旁系的親戚聚齊,這個大家庭接近70人左右。老人牙齒已經脫落很多,但是口齒十分清楚,耳朵也很靈,思維清晰,記性很好。
舊時光,谷桂珍老人幸福記憶的起點
上個世紀20年代,整個中國處于激烈的社會變革之中,迫于生計,年僅12歲的侯長祿只身一人離別家鄉——平原縣三唐鄉崔家廟村,徒步闖關東,經過4個多月的艱苦跋涉,來到了沈陽城,在一家陶瓷廠當了一名童工。1938年,經別人介紹,已過而立之年的侯長祿與沈陽一家卷煙廠的女工谷桂珍相識、相戀、結婚。 “那時家里生活困難,為了補貼家用,我14歲就進工廠做活,認識他那年,我18周歲,比他小10多歲,一看他帥氣的外表,沒多考慮就決定要嫁給這個山東小伙啦!”說起與丈夫相識的美好往事,谷桂珍老人臉上綻放幸福的微笑。
1946年,一封緊跟一封的家書攪亂了谷桂珍原本安靜的小家庭,當時她家也算 “雙職工”,吃穿沒問題,原想長久在沈陽安家。可侯長祿是家里的長子,父親長年有病,兄弟已參軍,兩個妹妹也已出嫁,家里便催著他回鄉幫活。 “那時山東農村生活趕不上沈陽,沈陽人到山東農村,生活能習慣嗎,而且還要離開父母,心里比刀割還難受,可我又舍不下他和孩子,我便回家和娘商量,娘說,嫁出去的姑娘就是潑出去的水,讓我自己拿主意。”最后,谷桂珍下定決心攜子與丈夫來到平原,在西街安置下來。從此,她相夫教子,養家糊口,在平原扎下根來。
新生活,谷桂珍為家人辛苦并快樂著
解放后土地改革,谷桂珍一家不但分得了土地,還分得了十二間大房子,日子過得稍微好了一些。谷桂珍看到新中國成立后,給她的生活帶來的新變化十分高興,她還特意給三個兒子分別起名為欽國、愛國和建國。
谷桂珍共有9個孩子,那時,丈夫種地、做生意,一大家人的吃穿重擔就落到她的身上。“那時人人穿的都是布鞋,我家里人多,布鞋又愛壞,每年我都要做100多雙布鞋。那時通宵為孩子們趕做布鞋是經常的事,雖然辛苦,但是看到孩子們穿著我做的新布鞋上學,我心里就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幸福感。”谷桂珍對筆者說道。
“母親為我們做的千層底布鞋貫穿我們的整個童年,是我們永恒的童年記憶。每當看到布鞋,腦中就想起母親為我們能填飽肚子、穿上衣服、讀上書而日夜奔波勞作的情景。”谷桂珍的小女兒侯玉萍哽咽著說。
現如今,谷桂珍四世同堂盡享天倫之樂
歲月匆匆,不曾為任何人駐足,如今,老人已是四世同堂。每逢老人生日,分布在天南海北的子孫都會趕來為老人祝壽,兒孫繞膝,近70人的大家庭歡聚一堂,此時是老人最幸福的時光。
“謝謝黨和政府!”這位穿越一個世紀的老人雖然不懂政治,但是她對黨的那份樸實的感情和感激卻是最真實的。老人為子孫們確立了家庭和睦三條原則:遵紀守法走正路,尊老愛幼樹新風,團結互助促和諧。這三條原則始終貫穿于幾代人成長之中。這些年來,老人一家10次搬遷,總是帶頭拆遷。“這是我們支持黨、支持家鄉建設應該做的。”谷桂珍老人說。
如今,谷桂珍老人年紀大了,兒孫們爭相照顧老人,每天都有3個家人陪著老人,老人的衣服女兒、兒媳總是搶著洗,老人天天都是穿的干干凈凈、整整齊齊的。二兒子天天下午雷打不動地為老人按摩,三兒媳婦每天都要推著老人圍著平原城轉一圈,讓老人感受平原古城的新變化,4年內用壞了3個輪椅。每到周末,老人的孫子、孫女、重孫子、重孫女都來看望老人,老人喜歡看新聞,但是眼神不好,重孫子就在一旁念給老人聽,和諧之家的濃濃天倫情讓人感動。
谷桂珍的性格開朗、心胸開闊,每天都是開開心心的,似乎永遠都沒有煩惱。“這也許就是我奶奶長壽的秘訣吧。”老人的孫子侯曙光說道,“笑口常開、天天開心,煩惱少自然疾病就少,我奶奶102歲了,從來沒有輸過一次液,不生病肯定就會長壽了。”這時,老人說道:“這些年就是因為兒孫們孝順、日子越來越好,我感到很幸福,所以才能夠健康長壽。”說完,老人開心地笑了起來。看著老人幸福的笑容,筆者也由衷的感到高興,和諧之家的濃濃天倫情成了老人幸福的記憶,也成為了老人健康長壽的“獨家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