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河南省位于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長期的生活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河南人民智慧的結晶。保護與開發好河南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促進河南省的經濟發展,增加人民之間的凝聚力,促進全面的文化交流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河南省 非物質文化遺產 開發與利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又切實與群眾緊密關聯的,傳承多年的傳統文化,包含了語言藝術、傳統的表演藝術,民俗與傳統禮儀、節慶、傳統的手工技能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的文化遺產,它主要強調的就是以人為主導的技藝、精神以及經驗。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人民生活、傳統的見證,又是生動的、珍貴的文化資源。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人們吸收咨詢與娛樂的多元化與多樣性,已經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行為習慣與價值理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很多都瀕臨失傳,極多的歷史文化的資料與影像也遭到了毀壞或流失。河南作為中原文化的主要承載區域,很多非物質文化比如諸多的口授技藝等等都面臨著失傳的窘境,因此,加強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已經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一、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
河南非物質文化博大精深、種類繁多,中原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源泉,從民間文學、民間傳說、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戲劇、曲藝、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民間手工技藝、生產商貿習俗、消費習俗、民間信仰等類別來劃分,河南省的省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就達到了148種。如此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該如何保護、開發與利用,這正是我們長期以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中的一個重點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要繼承、傳承、保護,還要在這些層面上加以創新,各級政府機構熱衷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但是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還遠遠不夠,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來加強民族凝聚力的此類活動也開展得較少。另外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旅游活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加強創新,開發出全新的技藝或者創作也是真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很多地方機構將民俗活動作為牟取利益的手段與辦法,這些泛化的開發對游客造成了欺騙,不利于民俗活動的持續傳播,也影響了民俗活動的聲譽。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播的過程中被曲解,為了迎合受眾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隨意進行修改,對民俗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再度的傷害。
在當前,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并且要在這個基礎上加大開發與創新,要避免開發過度,歪曲民俗文化中的精華部分。河南省地處中原,文化博大,政府機構要主導,社會組織也要加大參與的力度,還要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對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者要加大懲戒力度,使全省人民在思想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使得這種保護意識深植到每一個人的腦海深處。
二、正確宣傳河南的文化
河南是華夏文化的發祥地,有著數目龐大的非物質文化資源,如何樹立河南省的文化形象,真正將河南的中原文化傳播到全國乃至世界范圍,這就需要我們在對待我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態度上,該如何宣傳河南的文化,如何有選擇性地將河南省具有代表性質的非物質文化深度發掘,進行保護與創新,這是重中之重的課題。2006年,文化部公布的501項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河南省上報了57項,有20項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薦名錄。2006年開始,河南省政府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組,工作人員深入到全省的基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徹底的普查,著力撥出費用來扶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留存的項目和傳承人。
河南省在2003年成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領導小組來緊急扶持瀕臨失傳的民間文化,2004年河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工作全面展開。這些工作已經說明河南省政府機構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同時更應該加強宣傳,通過傳統媒介如電視、廣播等等進行持續宣傳,還用通過新媒體如網絡、戶外廣告等形式進行宣傳,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深入到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另外還要通過學校等教育機構來開設課程給學生講授河南民間傳說、歌謠以及傳播中原地區文化等等,加強學生對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三、對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與創新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同旅游業的結合,將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另一個方面獲得新生,還可以帶動經濟的發展,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效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文化資源的深度發掘,進行差異化與特色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就是它的獨一性與稀缺性,就是別的地方沒有,而我們有,這就是特色性的注意力經濟,它的差異化就是價值之所在,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中之重就是要開發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特色的亮點。不僅要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有的特色煥發新春,還要保護它不受流行文化的侵蝕,使得原有的文化韻味保持傳承,不使其遭受破壞。這就需要在整體規劃之中,考慮到歷史、政治、宗教等之間的文化傳承問題,要認真嚴肅地對待,才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真正地落到實處。
四、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策略
政府機構要主導,社會組織要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是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有主導的部門與機構,輔之于社會組織的參與,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共建一個良性的大環境。大眾進行參與非常直接也很便捷,開發與保護就可以非常順利地進行。以往旅游風景區的樹木遭到大量的盜伐,就是利益主體沒有確定好。將非物質文化景區的利益主體轉化為當地民眾之后,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就化為了主體,有意識地去保護,自發地去保護,破壞的因素就轉化為了保護的因素。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四個功能,即旅游功能、保護功能、促進經濟增強功能和 環保意識、愛國意識教育功能。所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上,我們必須堅持“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遠利用”的方針,千萬不能在現代化大潮的沖擊下,讓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快速地失去生存的土壤和氣候,讓觀念和價值尺度迅速地轉變,否則,一個國家和民族,一個省市和地區,如果被割斷了歷史,割斷了文脈,我們還能識別什么呢?
五、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的渠道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經費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其經費來源由財政解決,因此,政府仍是這一經費的主要提供者。但是政府提供的經費十分有限,更為重要的是廣開渠道,吸納民營企業和涉外資金來共同開發河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際上,必須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旅游來籌集開發,列入河南總體開發規劃中,本著“誰開發誰受益,誰受益誰對其發展有責任的原則”,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形成產業化(旅游產業、文化產業),導致開發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合理利用的基礎上呈良性循環,以資源利用的收入來保護資源和進一步開發資源。
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與創新,要用科學嚴謹的態度去對待我們傳統的優秀文化,一方面利于我們民眾的凝聚力,增強民眾自信心,激發愛國主義情操,弘揚民眾的精神與文化;另一方面將傳統文化中的優勢與精神發掘出來,將傳統文化中的科技文化等價值傳承創新,為后代子孫造福,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水清,梅平.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與保護[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2] 康新平,周懷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探析[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7).
[3] 魏子棟,魏錫文,黎學明,楊明莉.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
[4] 梁燕萍,吳振森,李淑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J].大眾文藝,2002.
[5] 李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5).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廳2013年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編號:132400411151)
作 者:司 娟,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
編 輯: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