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說謊的幼兒,教師要正確對待,既不傷害其自尊心,也要達到教育效果。
關鍵詞:說謊;自尊心;教育效果
俗語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時期的心理健康與否,與其長大后能否適應社會、抵御挫折有密切關系。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對一個人的教育成功與否取決于5歲以下的幼兒期。”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幼兒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行為,對于一些說謊的幼兒,教師應該怎樣做才能既不傷害幼兒的自尊心,也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下面談談本人在工作中的具體做法。
【案例描述】
在大班的一節數學活動中,我帶著幼兒用卡紙做一個正方體,用的材料是幼兒操作卡片,每個幼兒的材料都是一樣的。可是當活動進行時,我就發現有的幼兒動手操作能力有點差,在折線時折得不夠整齊,所以當作品完成后就有了差異。在活動結束后,我讓幼兒們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自己的畫筆盒旁邊,放學后就可以帶回家給家長看看。我說完話,幼兒都高興地去放作品了。放完作品的幼兒有的去喝水了,有的去衛生間了,我發現吳××小朋友站在她的作品前看了一下,然后看了看四周就迅速地拿起她的作品和另一個小朋友的作品交換了位置,然后就若無其事地走開了。
我看到后并沒有上去批評他,而是裝作沒看見。過了一會兒到了區角活動的時間,幼兒都高興地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區角去活動了。我看見吳××小朋友正在擺積木,我走過去對她說:“你擺的房子真漂亮,如果別的幼兒把你擺的房子推倒了,你難過嗎?”吳××點點頭。我接著說:“其實你是個聽話的幼兒,從來不說謊的,你說是嗎?”她又點點頭,好像明白了什么,她朝著放作品的柜子看了看。我看出了她想改正剛才犯的錯,我又鼓勵她說:“你剛才做的正方體我很喜歡,能拿給我看看嗎?”這時她走到柜子前,把剛才放錯的位置又換了過來,他拿著自己的作品走到我跟前,對我笑了笑。我立刻鼓勵她說:“你做得很好呀,你媽媽一定會很高興的,你說是嗎?老師相信你以后會做得更好的,相信自己。”
【案例分析】
幼兒出現錯誤行為的原因很多,一是由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的;二與家庭與社會的影響也有關系。我認為吳××小朋友不誠實的行為可能是家庭與社會的影響所導致的,從而使她迷失了方向,可是這個幼兒本身是很善良的,我分析了幼兒犯錯的原因后,為了避免尷尬和傷害幼兒的自尊心,我采取正面的引導教育方法。吳××小朋友平時是個聽話老實的幼兒,這次她的做法是屬于有意說謊。她之所以和別人偷換了作品,就是為了取得別人的表揚而弄虛作假。而且這個幼兒從來都沒犯過這樣的錯誤。針對這種情況,我并沒有立刻去批評她,而是采取了委婉的方式去暗示她,當幼兒說謊后,她的心理也是很害怕和不安的,如果你再嚴厲地批評她,很容易使幼兒的自尊心受到傷害,而造成心理陰影,影響幼兒性格的發展。教師要用“愛”去感化教育幼兒。正如著名的資產階級民主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提出的:“在學校里,教師應當像慈祥的母親一樣熱愛兒童,教導兒童,教師應當與兒童共同生活,產生深厚的思想感情,并通過良好的示范作用,全心全意地以母愛精神去感化兒童。”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