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以后,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出現了一個錯誤的理解。新課程反對傳統美術課上教師進行“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主張在課堂中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給他們機交流、討論的機會。結果很多美術教師就在教學過程中完全不講授,采取“放縱”的教育方式,那么學生在課堂中就會毫無目標,盲目討論,根本完成不了教學要求。
關鍵詞:精講;核心;學;練;多少
新課程改革以后,很多美術教師追求全新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似乎特別忌諱“講”,甚至不少教師把“少講”或“不講”作為平時教學的原則。特別是在評優課、示范課、比賽課上,教師特別注意做到少講或者不講,想方設法讓學生展示,讓學生多講、多活動,還美其名曰是“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等。這種做法真的是把課堂交給學生了嗎?新課改理念下的美術課怎么上,是一個需要思考、探索、研究和總結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也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講什么
1.精講、少講,給學生機會和時間
學生的發展是新型教育結構中的核心問題。在教育實踐中,要全面把握和貫徹學生終身發展的理念。新課程改革后,摒棄了以往系統知識的教學內容和單純的基本功訓練,倡導教學的開放性和生成性,注重學生的興趣、經驗和體驗,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這些教學觀念正是學生終身學習所需要的。
近幾年的新課程改革后,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用接受的方式學習,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探究原因和實踐活動中學習,學習基礎知識、必要的技能,從而達到創新的高度。為此,我們美術教師要注重學法的指導,注重對學生搜集和利用各種渠道的信息能力的培養。不管是知識的學習,還是技能的傳授,都要克服傳統教學中教師“滿堂灌”的形式,要少講、精講,給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和時間。如,在課前教師針對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和學生要掌握的一些技能,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課前先利用各種信息渠道尋找答案,發掘內容中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積累。這里包括知識的積累、資料的積累與問題的積累。通過這種“課前積累”的“自由探索”,讓學生逐步學會學習,自己去開啟知識的大門。
案例:13冊《走進古人的生活》一課中,內容廣(涉及衣、食、住、行),圖片多(有十多張)等特點,提前兩周就向學生提出了準備的內容與要求:
(1)請了解中國古代人類穿著的類型和特點。
(2)請了解中國古代人類飲食文化及所涉及餐具的類型和特點。
(3)請了解中國古代人類住所及家具的類型和特點。
(4)請了解中國古代人類出行的交通工具的類型和特點。
將這些內容分配給四個小組分頭進行,每個小組內部也要做到分工明確。在做好本組內容準備的同時,鼓勵對其他組分工的內容有所了解,以便在課堂上提問。可以讓學生收集相關的圖片、照片、實物等,并把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歸類,以便在課堂中就這些問題及時和同學討論,尋找正確的答案,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首先讓每組學生根據自己所尋找的資料來談談古代人類的衣、食、住、行有什么類型和特點,其中有組學生問我:“為什么在唐朝以前中國人不坐凳子?”就此問題,我讓大家先討論、交流,最后在大家沒有一個明確答案的時候,我精準地介紹了原因以及凳子的發展歷史。在此期間,我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回答學生的問題時盡量精辟而準確,給學生一個參與學習的機會。
2.講核心、關鍵、盲區
很多新上崗的教師喜歡把教材上的內容“事無巨細”地講授給學生聽,自認為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他沒有考慮到內容是否太多,學生是否能在一節課中接受你所講的知識。那么是不是教材上所有的內容都要由教師來“講”并且要講深講透呢?我覺得,不是。在課前,我們必須對學生的年齡、性格和接受能力有所分析和了解,然后對教材中的內容認真研究,發現重點和難點,尋找本節課的核心和關鍵,哪里是精髓,哪里是能力的“生長點”和思維的發散點,哪些又是知識的盲區,哪些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哪些又是需要在課堂中對學生適度提示的……總之,凡是能由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解決的問題,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尋找問題的答案,在探究中獲取知識,凡是產生了新的問題和看法的,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的對話和交流達成共識。
案例:14冊《人類的朋友》一課中,通過了解多種動物的外貌特征、生活習性等,用各種線條的形式創作動物的形象,讓學生在創作的時候感受動物與人類之間的友情。在這節課中,我覺得初中階段的學生還是有很大的童心和愛心的,所以即使家中沒有養寵物,也必定多少了解一些寵物的習性。所以,在課上,我并沒有詳細介紹每種動物的特征和習慣,而是請幾位家里養寵物的學生,簡單介紹了一下家中的寵物。而本課的核心和關鍵是讓學生仔細觀察每種動物的姿態,以及用什么樣的線條來創作,但對于學生而言,這是他們沒有考慮到的一個盲區。此時,我就打開課件中的幾種具有代表性動物的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分析和討論,最后得出一個準確的答案。如,綿羊身上有濃密的細毛,我們就可以用小曲線,牛皮膚質感較硬,我們可以選擇粗直的線條,而畫老虎的時候,我們要特別注意老虎身上的斑紋……
二、講授的幾個關系
講授是建立在師生雙方互動的基礎上,以教學內容為媒介進行討論、交流,最后完成教學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都是主體,具有主動積極性,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潛能,在運用講授技能時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1.講與學的關系
我個人理解的“教學”就是老師的“教”、學生的“學”。教師的講授為的是能增進學生的認知水平,提高學生分析作品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技能為目的。所以,教師一定要熟悉教材內容,并對教材有深入的研究,深化領悟教材的中心思想和主要目標,引導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理解、深化,并最終進行創新,在此基礎上,教師發揮了主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必定會有學生發現問題,并感到困惑,需要教師的解答。這就對教師的講授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促進教師對教材、教法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在教學16冊《邊吃邊看的藝術》一課中,介紹中國古代茶具的歷史時,我逐步介紹了茶具每個時代的特征、發展。結果,有一位學生提出:“中國的茶具只是餐具中的一部分,教師能不能介紹一下中國其他餐具的發展歷史和每個時代的特色。”當時我的確是被“問倒”,隨即表示老師確實是了解不全面,并及時向學生提出來要進行比賽,我和學生下課后一起搜集中國餐具發展歷史,下節課的時候來演示誰搜集的材料全面。通過這節課,讓我對學生的需要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認識到自己在課前準備的并不是很充分,但我及時提出的競賽卻贏得了學生的喜歡,刺激了他們的求知欲,因為初中生正處在青春期,都有“好勝”的心理,所以,利用他們的這種心理,我刺激了他們的求學欲。
總之,教師的“講”是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學”,沒有教師精心的“講”,學生會感到困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著學習,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而另一方面,學生的“學”又會反過來刺激教師的“講”,所以,兩者是對立統一的。
2.講與練的關系
在傳統的美術教學中,都有這樣一個特點,甚至可以說是“通病”:前半節課教師講,后半節課學生畫。這樣就突出了問題,即在前半節課中,教師講了很多知識點或者內容,學生還沒來得及完全消化,就開始創作,那么在創作中,必定會暴露一些問題。一般來說,“講”是語言的信息,“練”是技能的發揮。在兩者的關系中,講具有引導性,是對某一個知識點的教學,而練是對某個知識點的鞏固、提高、消化。新課程改革以后,我覺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講一個知識點,馬上讓學生開始練習,待鞏固后開始新知識的講解。
案例:在聽我們學校美術老師的一節公開課中,他講解的內容是高中國畫山水畫。這位教師就一改傳統,他一開始介紹了書畫工具,然后讓學生欣賞了一些大師作品,并分析了里面山水畫的畫法,之后他自己開始示范怎樣畫樹,示范結束后,馬上讓學生也實際創作,學生完成創作后,又開始講解流水的畫法,再讓學生練習,一節課下來,學生對山水畫中的植物和流水的畫法都基本掌握了,這節課的教學效果十分出色。
重視講與練的關系,意味著在實際教學中必須重視“有準備的練習”和“練習的可行性”。
3.多與少的關系
在教學中,如果對于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教師還在反復的,不厭其煩的講解,必定會讓學生厭惡。在課前,我們必須考慮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學習心理和現有的知識水平,對于學生自己能夠理解的,盡可能地點睛之筆的介紹,如果是教材中的重難點和學生沒有掌握的知識,我們必須要多講,講深入,講透徹,盡可能地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和情感氛圍,讓學生想學、樂學。記得有次出去聽課,兩節課都是13冊的《當一回蔡倫》,第一位教師介紹了蔡倫的生平,又滔滔不絕地描述了蔡倫是怎么發明紙的,她自我感覺十分的詳細,結果下面的學生明顯表示出不耐煩的情緒。第二節課時,另一位教師簡單精辟地介紹了蔡倫的故事,介紹了他造紙的方法,然后讓學生用改良的方法自己創作紙張,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并在課后展示出了他們奇思妙想的杰作。兩節完全相同內容的課,為什么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其在于初中生已有一定的認知能力,他們在其他課上也學到過蔡倫造紙的事情,只是自己沒有動手的機會去創作,第一位教師雖然講得詳細,但對于學生而言是毫無興趣的,第二位教師就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創新上,贏得了學生的喜歡。
新課程改革以后,不是說教師不講就是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了,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講,講什么,講關鍵性的問題、概念,還要講得深、透,絕不能“金口”不開,而需要學生自己去理解和操作的技能,大可以放手讓學生去嘗試。
參考文獻:
歐陽芬.做專業的教師:課堂教學的55個細節[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