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是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才被廣泛地關注和應用。通過調查發現,當前小組合作學習的現狀是:小組合作學習形式比較單一,尤其是展示活動往往成了優秀學生表演的舞臺,部分學困生的受益程度很小。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生源存在問題,出現了參差不齊的現象。但是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不能放棄每一個孩子,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有的天賦,所以需要教師教育得法,才能實現教育方向。那么,在小組建設中進一步細化合作要求,同時注重落實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種方法和策略。在這種形式的小組合作中,可以達到統籌兼顧、以優帶差、共同進步的效果。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現狀與問題;策略;細化合作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新教學理念的帶動下,我們初步嘗試、探索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也是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才被廣泛地關注和應用。我們通過調查發現,當前小組合作學習的現狀是:小組合作學習形式比較單一,尤其是展示活動往往成了優秀學生表演的舞臺,部分學困生的受益程度很小。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生源存在問題,出現了參差不齊的現象。但是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們不能放棄每一個孩子,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有的天賦,所以需要我們教育得法,才能實現我們的教育方向。那么在小組建設中進一步細化合作要求,同時注重落實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種方法和策略。在這種形式的小組合作中,可以達到統籌兼顧、以優帶差、共同進步的效果。
一、現狀與問題
1.學生合作不主動
現在好多的課堂教學是為了“合作”而“合作”,將合作當成一種任務和表演。學生長期在這種環境中受到熏陶,進而對小組合作也失去了興趣。因此,在平常的授課中有了合作任務的時候,學生要么應付了事,要么不商量、不討論。真正參與到討論與合作中來已經很少很少了。長此以往小組合作的優勢沒有發揮出來,使小組學習流于形式,學生參與不主動、不積極,合作的效果可想而知。
2.學生合作學習不能全面參與
雖然小組合作增加了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但是活動中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發言的機會多,外向的學生積極踴躍,基礎好的學生舉手多。另外一些學生卻習慣于當聽眾,很少甚至從不發表個人意見,漸漸地他們對一切語言活動都漠不關心。學習參與度不均衡,長期下去會造成沉默不語者學習失去信心,上課走神。
3.學生合作學習浮于表面
在進行合作學習的時候,學生對探究的問題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數據的整理與收集,也就導致在討論的時候僅僅浮于問題的表面,不能夠深入的進行探究。也就得不到有用的思路和相應的結論。有時候小組成員由于自私心理的原因各自為政,導致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不能深入開展,失去了小組合作的初衷。
二、有效策略
1.合理地細化合作學習小組
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小組成員的構成往往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和臨時性,教師對成員組成缺乏統籌考慮,應在小組內再分組,根據學生基礎差異給予不同難度活動內容。考慮小組成員的水平差異,使小組間形成橫向比較的公正性。我們應該合理的細化合作學習的小組。所謂細化就是指細化分工,將整體合作細化為“一幫一”合作學習,由兩個學生構建一個學習共同體。合理的構建“一幫一”對合作學習的成敗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結構合理的“一幫一”細化分組是合作學習取得成功的前提。
2.制訂有效的合作學習觀
合作學習的問題,要么由老師提出,要么由學生自己分析信息,提出問題。明確問題后,小組長進行合理的分工,對問題進行數據的收集和探究討論,共同完成合作任務和分享討論成果。只有明確的分工才能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3.細化小組間的討論形式
在遇到比較簡單的問題的時候,小組間的討論應該以學習共同體為主,在兩個人之間展開。充分的探究和討論后,再在小組中進行二次探討和共享,這樣有利于更加全面的分析、理解和解決問題。在交流過程中,以介紹思路和方法為主,同時應該注意該問題中得出的一些規律等。其他成員既要學會聆聽,又要有自己的思考,能夠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讓小組合作更見成效。
4.利用小組長輪換制度,激活學習動力
小組長是一個小組的領頭羊。一個小組的成長程度,往往與小組長有很大關系。小組初步建立時,組長人選主要是各科學習突出的,沒有過多的考慮其他方面。一個人擔任小組長時間過長,容易形成霸王觀。這樣不利于小組的團結,更不利于小組合作的順利開展。細化分工后我們不再提倡小組長“終身制”。同時也為了讓更多的學生盡可能參與到組織工作中來,使更多的學生獲得鍛煉學習的機會,選派每個組的每個同學都擔任組長。這樣做不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也讓擔任小組長的同學體會小組長工作的不容易。這樣一來,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時候會更加的努力,學習效果也會更好。
5.捆綁評價的實效性
課堂上在老師的引領下進行小組活動,剛開始沒覺得哪個組特別的優秀。時間長了問題、差距就出現了。發現問題時有的小組長去找破壞組里形象的同學,讓他們自己整理。有的小組長自己整理出問題同學的物品,當學生紛紛回到教室后,這個組長和組內的學生說:“我們的物品應該怎樣放,放在哪?”不同的管理形式和方法導致了小組發展的不同。在小組內細化分工之后,我采取了捆綁式評價,不再進行優秀個體的評價,而是一個學習共同體的集體評價。優則同優,差則同差。這樣一來,組內形成一定的凝聚力;組長的職責不是管理,而是督促、服務。正因為這樣,組長的品行一次次的感動著組里的同學,慢慢地同學們也感激他,感動、感激相互作用著,他們齊心合力駛向成功的彼岸。
小組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將學習小組進行合理的細化,設立最優配置,再加上合理的評價制度。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小組學習中優等生可以得到發揮,中等生可以得到鍛煉,學困生可以得到幫助和提高。同時建立良好的小組文化相當于為學生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積極進取,嘗試探索,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王慧敏.對小組合作學習實效性問題的思考[J].教育與管理,2006(12).
[2]朱建英.小班分組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小學數學教育,2000(7/8).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