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和漢語是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兩門語言,在其發展過程形成了多種語言現象。語言性別歧視就是其中之一,英語和漢語都有。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通過對漢語和英語中性別歧視現象的挖掘,探討造成語言性別歧視現象的根源,并試圖尋求解決方案。
關鍵詞:語言學;性別歧視;現象;根源
一、詞法層面上的英漢語言性別歧視現象
1.詞綴
在英語當中,當表示性別的詞語一同出現時,表示男性的詞語常常是沒有標記的,而表示女性的詞語則需要在男性詞語后面加上相應的詞綴。例如,hero一般用來表示男性,但如果加上-ine的詞綴之后,hero變成heroine就會表示女性英雄。除此之外,還有actor和actress,即演員和女演員,host和hostess,表示主人以及女主人。同時,典型的例子還有governor,表示國家統治者,而governess表示地位低下的家庭女教師。這些詞綴能夠明顯的劃分出性別,但同時也能看出,在英語當中,女性往往是被動或從屬的群體。
在漢語當中,“女”字旁的字詞常常含有對女性貶損的意思,例如,奴婢、妾、妓等,還有一些字詞,雖然本身并沒有性別歧視的含義,但在加上了“女”字組成詞語之后,還是會呈現出歧視的含義,例如,“流”加上女之后會變成“女流”,表達“柔弱”的含義,詞語“老虎”本來是代表一種動物,但當加上“女”變成“女老虎”就是用來形容“女子厲害,不招人喜愛”的含義。與此相反,在漢語中在詞語之后加上“雄”往往會成為褒義的詞語,例如,“雄韜偉略”等,常常用來贊美男性。
2.復合詞
在英語當中,常常有一些中性詞語,表示的是人們從事的職業,但如果要在英語當中表現女性職業,就需要加上women/girl等詞匯。由此可見,在英語這門語言當中,女性往往扮演的是妻子或者母親的角色,而在英語當中體面的職業是男性來從事的,如果女性從事,就需要加上特有的標記,例如,professor在英語中表示的是教授的意思,但如果需要表示女教授,則需要用women/female professor來表示,此外還有例如,Judge在英語中表示法官,而要表示女性法官則需要用women judge。因此我們可以發現,英語的構詞結構常常帶有明顯的性別歧視現象,這種語言性別歧視現象也反映出婦女在社會生活中的低下地位。同樣,在漢語當中,一些較為中性的職稱、稱號通常用來表示男性,而在特指女性時則需要在稱號之前加上“女”字,例如,女博士、女飛行員等,即便是不法行為,也需要在特指女性時加上“女”字,例如,女騙子等詞語。除此之外,在漢語當中,有很多詞語丑化了女性的形象,例如怨婦、棄婦等。
3.詞匯排列順序
不管是在英語還是漢語當中,一對一的稱謂語句里通常會將與男性有關的詞匯放在前面。在英語當中,一般習慣用這種方式進行表達:husband and wife, son and daughter, host and hostess, boys and girls, Adan and Eve.而在漢語當中,也常常會有這樣的表達方式,例如,男女、父母、男耕女織,這種獨特的表達方式暗示在語言當中男性更加優于女性,也表現了中國傳統中的男尊女卑。雖然在某些場合當中,女性也會被排在男性之前,例如,女士們、先生們,但這并不能給人以女性與男性平等的感覺,而是讓人感覺到女性更加柔弱,需要關愛,或者女性被排在男性之前也是男性紳士的表現。總而言之,這些用法體現了社會以男性中心的思想。
二、語義層面上的英漢語言性別歧視現象
從語義色彩來看性別歧視,可以發現在漢語中表現更為明顯,例如,在漢語當中“小姐”一詞經過演化表示年輕的女性,但在當今社會中“小姐”擁有了更多的含義,可表示從事肉體交易的女性,在這樣使用時“小姐”表示的是一個貶義詞,但與小姐相對應的“少爺”卻沒有失去原本的含義,猶如“哥們兒”表示講義氣的男性,但“姐們兒”卻有曖昧的意味。在漢語當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爺們兒”體現了大男子主義,“娘們兒”則指沒有見過世面的女性,除此之外,在漢語當中一些粗話或者罵人的話常常會用到女性詞匯,這更表現了漢語當中的性別歧視。
而在英語的使用當中,也常常有很多女性詞匯帶有貶義色彩,Madam一詞在英語中表示已婚女性,但也常常會指老鴇,而相對應的Sir則沒有任何貶義色彩。除此之外,bachelor以及spinster都表示未婚,前者可以翻譯為單身漢,但后者就會被翻譯為老姑娘、老處女。
三、句法層面上的英漢語言性別歧視現象
人類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為了表達上的方便,會對語言進行提煉和歸納,由此形成了一些俗語。語言學家發現,很多俗語都反映了非常強烈的性別歧視現象,各國俗語當中都能看到男尊女卑的內容。
在英語當中,反映男尊女卑性別歧視現象俗語的有“daughters and dead fish are no keeping wares”,表示女大不中留;又如“Long hair, short wit”,表示女人頭發長見識短。而在漢語當中,也有很多帶有性別歧視的俗語,例如“養兒防老,養女賠錢”“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婦人水性楊花,焉得不為所動”等。
四、稱謂方面的性別歧視
1.姓名中的性別歧視
在西方國家,女子在出嫁之后改姓丈夫的姓,例如Mary James嫁給David Smith,人們往往稱呼他們為Mrs. Smith。這樣,Marry失去了自己的姓氏,也失去了自己的名字。而在漢語當中,男性長者通常擁有命名權,在古代女子通常有姓無名,婚前被稱為“丫頭”,婚后則被稱為“某氏”,由此可以看出,女性的社會地位是何等低下。
2.稱謂中的性別歧視
在進行交談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表現,稱謂就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作為特定的文化產物,稱謂是人們角色、地位的體現,稱謂上的性別歧視一般通過對自己的稱謂以及對他人的稱謂來表現。
在英語當中,稱呼一般男性通常慣用Mr加上姓氏來表現,而用Mrs加上夫姓來表現已婚女性,對未婚女性多用Miss來表現,對于有職稱的男性,通常采用職稱與姓氏相結合的方式來表現,例如Dr. Smith就是史密斯博士。
在我國,古代婦女一直處在受男性支配的角色,因此常常用低下的稱謂來稱呼自己,例如“奴家”“賤妾”,而對于丈夫,則用尊敬的稱謂如“官人”等,而古代男性稱呼自己的妻子多為“內人”“賤內”“拙荊”等,這都表現了語言中的性別歧視現象。在這些稱謂中,不僅有豐富的語義,還表現了當時的文化制度和文化心態。
五、英漢語言的性別歧視現象的歷史根源
1.文化淵源
在我國,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男尊女卑的現象,《禮記·郊特性》中記載道:“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因此我們應深刻認識到,男尊女卑的現象歷史長久,不僅是在中國,西方國家也是同樣如此。在西方文化中,女性往往處于受支配的地位,而男性才是社會的真正主宰。《圣經》中記載夏娃來源于亞當的肋骨;女性是萬惡之源。法國作家Beauvoir曾經指出:女性的身份一直低于男性,這是由于長期以來以男子為中心的社會力量造成的。
2.社會現實壓力
隨著歷史的不斷推進,母系社會成為過去,男性成為了社會的主宰,因此,人們常常稱呼男性為“頂梁柱”,而女性則是受到照顧的角色。一旦結婚,女性的選擇往往是“相夫教子”,不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女隨夫姓似乎成為了約定俗成的規則。因此,女性的身份往往只是“妻子”以及“母親”,一旦在事業上有所發展,女性常常就會被稱為“女強人”,甚至遭到排擠,事業的發展也更為艱辛。19世紀時,西方女性得到了平等受教育的權利,但如今,依舊存在著女性受到歧視的現象,同工不同酬,或者結婚生子失去工作的現象屢有發生。在這種社會氛圍中,女性缺少自信,因此不善于表達自身的想法,多是期望得到贊同。
有關專家在對語言性別歧視的研究中指出,女權主義者一直以來都在推行婦女解放運動,隨著社會發展,女性對于社會的重要性正在不斷地受到重視,語言學家也力求從多方面改善女性的地位,例如,創造新詞匯表達非歧視的含義,如Ms表示不知婚否的女性,有利于保護女性的婚姻狀況,而以往chairman也轉換為了chairperson。這種變化,經過不斷的滲透,使得我們可以相信,消除語言中的性別歧視指日可待。但對于有些俗語,強加破壞則會失去原有意味。
六、結語
語言性別歧視是思維方式在語言中的一種必然反映,它主要受女性在整個進程中所處的地位和社會文明進程的影響,具有階級烙印、時代烙印和社會烙印,是社會歷史的產物,我們應該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觀去正確看待和處理這一現象。首先,語言性別歧視是一種客觀存在,是歷史的真實反映。學習這一現象,有助于我們了解社會的發展歷程。其次,我們不可能用“一刀切”的方式去根除它,這難以操作,不現實。但我們可以通過人類文明的發展在語言使用中逐步減少使用帶有歧視性的詞、語句等。最后,從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出發,大力提升婦女地位,提倡男女平等,從思想根源上解決問題。總之,語言歧視是一種社會現象,全人類都要積極轉變觀念,做到真正平等。只有這樣,語言性別歧視現象才會徹底消失。
參考文獻:
[1]劉敏.談英語語言中的性別歧視現象[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17).
[2]李樹軍.對英語中性別歧視現象的探討[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11(22).
[3]王麗.英漢稱謂語中的性別歧視[J].科技信息,2010(14).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