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過文獻研究對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實施“3+1.5+0.5”的培養模式進行了分析,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全面發展的理論、杜威的實用主義學習理論和泰勒的目標導向理論闡述我院實施臨床醫學“3+1.5+0.5”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就該培養模式構成的主要內容進行了討論與闡述。
關鍵詞:臨床醫學;培養模式;改革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literature on year medical profession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3 +1.5 +0.5”training mode.us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heory on people, Dewey’s pragmatism learning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Taylor’s goal-oriented ,analyzed and explained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clinical hospital “3 +1.5 +0.5”teaching mode, and in relation to training constitute the main content model.
Keywords:clinical medicine; training mode; reform
一、理論基礎
臨床醫學“3+1.5+0.5”培養模式是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上,并被實踐證明了的有效教學模式。筆者從馬克思關于人全面發展的理論、杜威實用主義學習理論和泰勒目標導向的理論出發,闡述“3+1.5+0.5”培養模式的理論意義。
1.馬克思關于人全面發展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之一就是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臨床醫學專業的課程設計理應包括醫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力的培養課程,因此,臨床醫學專業“3+1.5+0.5”培養模式也理應包括學生心理方面的課程、生理方面的課程,包括個體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的課程,前三年主要是開設臨床醫學生的心智培養課程,接著的一年半是到醫院實習的時間段,最后半年是引導學生科研、建構終身學習理念、嘗試執業醫師考試等方面的培養課程。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課程設計與整合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2.杜威的實用主義學習理論
利用約翰·杜威(John Dewey)的實用主義理論來構建臨床醫學課程。實用主義的理論為臨床醫學課程體系的建構提供了理論依據,即課程的設計與整合對臨床醫學教育是否有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實用性成為檢驗臨床醫學課程改革、教學組織開展、資源配備等方面重要的指標。杜威提出課程應該是學生的興趣、愛好、動機和需求的整合體,是具有個性化的教學方式,這與我國傳統的因材施教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課程的核心既不是學科內容,也不是所謂的社會問題,而是學生的發展,發展是解決任何醫學教育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杜威實用主義課程體系的觀點是:現有的課程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隨著學生的發展而變化的,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推陳出新的,因此臨床醫學課程的體系建設也需要預留一定的彈性空間,以增加更多實用的教學內容。
3.泰勒的目標導向理論
拉爾夫·泰勒在課程編制理論與方法的相關著作中提出“5個W和1個H”的課程編制機制,即:教學內容(What)、為什么要教這門課程(Why)、什么時候教這門課程(When)、教學的對象和能力起點(Who)、教學地點和情境的設計(Where),關鍵的是后面的一個H:怎么教(How)才有效。這五個問題針對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方式和課程的評價指標進行了叩問,對教學的連貫性、遷移性和綜合性進行了深度的闡述。連貫性是指學生學習后必須進行復習和強化,遷移性是指學生的學習知識必須應用到實踐操作中,學生的知識才有所提高;綜合性是指社會各種醫學信息的綜合培養與教學。臨床醫學專業的課程設計,要把校訓“大醫精誠”作為導向。圍繞醫學生如何“精誠”,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適應醫藥衛生事業對醫學人才的需要,著力優化人才類型結構,利用拉爾夫·泰勒的“五個W和一個H”理論編制和整合臨床醫學教學課程,加快厚基礎、強能力醫學人才的培養。
二、培養目標
《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試行)》對五年制臨床醫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做出了明確的闡述,包括:思想道德與職業素質(12)、知識目標(10)、能力目標(13)三個方面35項界定了畢業生應達到的基本要求,提出醫學生需要具備職業道德、深厚的基礎知識、熟練的臨床思維與高超的臨床操作技能、積極的交流技能、疾病的預防觀念、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批判性邏輯思維、終身學習理念七方面的能力與要求。結合臨床醫學的培養目標和我校的實際情況,我們提出了四維培養方案
臨床醫學專業四維培養方案表
根據以上的四維培養目標,我院以“大醫精誠”為核心來構建臨床醫學生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道德目標和科研目標,這四維教學目標,促進臨床醫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三、培養方案
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也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研究表明,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模式應將醫學教育和人文教育進行有機融合,以“強人文、厚基礎、重技能、高素質”為目標,以“大醫精誠”為導向,緊密圍繞畢業生的基本能力,優化人文教育體系、理論課程體系、實踐課程體系、科研創新體系,推進教學方法手段改革,推進考核評價體系改革,構建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方案。
四、組織實施
針對臨床醫學五年制新培養模式的特點,我校從以下四個方面推進培養方案的組織實施。
1.整合課程,構建臨床核心課程體系
課程整合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與重心。為建構與培養模式相適應的課程體系,我校以“系統、疾病”為主線,開展縱向和橫向的綜合課程改革,按照“分子—細胞—器官—系統”模式對基礎醫學相關課程進行整合形成新的《基礎醫學》課程,其內容包括人體物質構成、基本結構、生理機能、基本病理和病生以及病原生物和免疫等理論和實驗一體化教學內容;以器官系統為基礎對專業課程進行整合形成新的臨床系列課程,包括《運動系統與疾病》《呼吸系統與疾病》《循環系統與疾病》《消化系統與疾病》《泌尿系統與疾病》《血液系統與疾病》《內分泌與疾病》《風濕性與疾病》《神經系統與疾病》《生殖系統與疾病》等,建構了以器官系統為基礎的課程體系。
2.利用實用主義思想建構臨床實踐教學體系
實用性是指課程的開設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臨床實踐課程及其內容必須滿足醫學生未來職業崗位勝任力的需要。實踐課程的開設不在于多,而在于能否真正讓學生學到有用、夠用的技能,這是開設、整合臨床實踐課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對所開設的專業課程所涉及的技能教學和醫學人文課程(包括醫護禮儀等醫學人文課程)的臨床情景專題實踐等內容的優化組合,形成新的實踐教學課程《臨床基本技能》,其內容包括了臨床基本操作技能、臨床思維能力和職業價值觀及從業態度三個領域,采取“從簡單到復雜、從低到高、螺旋上升”方式安排教學,以達到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多次接觸臨床、反復接觸臨床”的教學目標。
3.以學生為中心,推進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
實施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我們整體推進與課程設置模式相適應的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在教學中倡導、鼓勵教師積極綜合選用以團隊為基礎學習(Team Based Learning,TBL)、以問題為基礎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三明治(SAND—WICH)教學等以學生為中心的多種教學方法,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提高理論學習與技能訓練的效率。同時,建立五年全程科學訓練模式,將研究性學習納入人才培養計劃,實施基于項目的研究性學習,建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和創新基地,讓學生參與教師的研究團隊,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4.建構多元的教學評價體系
(1)建立科學的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基于教學評價在改進和提高師生教學水平中的作用,在專家評價的基礎上,我們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進行了健全與完善,建構起多元的評價體系,包括專家評教、學生評教、同行互評、教師評學、學生互評、師生自評等方式,改變單一的評價機制,創建生態學式的教學評價模式,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相互提高。
(2)學生學業成績評價實施多樣化綜合考核
注重課程的整合評價,實施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畢業資格三段式考試,即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臨床實踐三個階段的綜合考試。第一階段為基礎醫學理論綜合考試,第二、第三階段由專業理論綜合考試、實踐技能考試兩部分組成,注重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的結合,注重跨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促進學生整合學習,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弱化終結性考核在評價學生課程學習效果中所占的比重,強化形成性評價在學生專業知識建構過程中的作用,加強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實施隨堂考核、課程綜述、床邊考核、畢業實習出科考核記錄等評價方法,加強對學生評價結果的分析,及時反饋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信息,讓學生自我反思學習中的不足并加以改進,充分發揮形成性評價的導向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1.5+0.5”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經實施后取得一定效果,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特別是以器官系統為基礎整合課程之后,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極高的挑戰,更深的研究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馬彬.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及當代價值研究[D].四川:電子科技大學,2012-10-18.
[2]周潤.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卓越醫生培養模式構建研究[D].安徽:安徽醫科大學,2013-04.
[3]俞方,夏強,羅建紅.借鑒美國醫學教育培養卓越醫學人才[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2):3-7.
[4]胡暢路.軍醫大學臨床專業八年制課程設置研究[D].第三軍醫大學,2009:52-54.
[5]陳丕,黃春霞.國內外高等醫學院校課程改革發展趨勢分析[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3):456-457.
注:2011年廣西教改工程項目之一項目名稱:《新形勢下五年制傳統醫學教育模式改革初探》,項目編號:2011JGA089。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