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觀念是人們對教育以及教育工作中重要問題的認識和看法。教育觀念是無形的,但在實踐中卻能左右教育者的行為,決定教育活動的方向。教育理念問題在更為深層意義上實際上不僅僅是教育本身的問題,因為一種教育理念的確立和實施一定是一種社會價值觀的體現和需要。因此,探討哪些教育理念更為接近教育的本真,哪些教育觀念真正體現以人為本,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育兒觀念;誠信缺失;被動實踐;社會責任;教育方針
中外教育觀念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其原因應該與不同國家的歷史、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傳承有關。教育觀念是人們對教育以及教育工作中重要問題的認識和看法。教育觀念是無形的,但在實踐中卻能左右教育者的行為,決定教育活動的方向。教育理念問題在更為深層意義上實際上不僅僅是教育本身的問題,因為一種教育理念的確立和實施一定是一種社會價值觀的體現和需要。
一、家長育兒觀念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性格、思維、語言是學齡初期形成的,學齡前期和學齡初期在很大程度上預先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我國民間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之說。對于兒童教育目標,中國家長認為是成功,西方家長認為是快樂。
在家庭育兒方面,美國家庭推崇三句話:Stand behind,don’t push.(站在后面,不要推);To enter the room,key is more useful than your help.(交給他們開門的鑰匙比帶他們進入房間更為合適);Have a try(去做、去試試)。而我們很多家長喜歡為子女設計未來,有的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甚至到結婚一包到底,其結果是孩子喪失了很多在這個過程中鍛煉自己,克服困難從而增長能力的機會。
二、基礎教育
我國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中德育為首。美、日等國沒有類似的提法,但比較共性的是推崇善良和誠信。
我國中小學教育中存在“四重四輕”現象: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分數提高,輕人格塑造;重整齊劃一,輕學生個性的張揚;重教師主導地位,輕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中外基礎教育的差異:一個強調知識學習,一個強調能力培養。
三、德育成效
我們的誠信教育成效堪憂,表現在高考、研究生入學考試、英語四、六級考試要簽誠信承諾書甚至動用高科技監控設備。
誠信缺失的后果是嚴重的,誠信缺失損害社會正義,增加社會各項事業的運行成本。
四、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創新能力培養
我國雖然有著“五育加綜合技能”這樣的教育指導思想,但是在實施上卻存在偏差。我國學生存在嚴重的“被動實踐”問題,也就是他們實踐的對象、方法、程序等關鍵要素往往是由老師指定的,完全類似于“做習題”,而靈感往往來自主動實踐中的自由探索。“被動實踐”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沖動。
五、合格教師標準
我們一般認為,合格教師要有高尚的道德和精神境界,精通業務,有比較淵博的專業知識,有比較豐富的教育學、心理學素養。美國有全國專業教學標準署制定的優秀教師知識和技能標準,與之對應的有美國優秀教師行為守則26條。其中有記住學生姓名;熟悉授課內容,切勿要求學生掌握你所傳授的全部內容;切勿使學習成為學生的精神負擔;要善于利用社區資源等等。
中美國情不同,但對教師的一些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如教師要敬業,因材施教,精通業務,又如“不能因少數學生不軌而責怪全班”“避免與學生公開爭論,應個別交換意見”。差異是美國人注重培養學生服務社區的意識,骨子里不愿讓學習成為學生的精神負擔,相對而言比較尊重學生的差異和人格尊嚴。
六、關于好學生的標準
在我國的學校和家庭中,好學生的標準往往界定為考試成績優秀、遵守紀律、老實聽話。很多時候學校里對學生的評價往往又簡化為以分數代表一切。
2005年上海電視臺曾播過一期《頭腦風暴》,嘉賓請的是上海中學和英國伊頓公學的校長,主持人提出的一個問題是“什么樣的學生才是好學生?”上海中學校長認為:人品好、素質高、潛力大。伊頓公學校長認為:Enthusiasm(熱情、熱忱)、Energy(精力、能量)、SenseofSocialResponsibility(社會責任感)。
七、教育方針
1990年12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指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1995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頒布執行,其中第五條即為教育方針,比《綱要》中的敘述增加了10個字,具體表述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對教育方針做出新的表述,即“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我國強調教育必須為政治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日本強調“要站在全人類、全世界的視野中,培養能夠在藝術、學識、文化、體育、科學技術、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里為國際社會做出貢獻的日本人”;美國的教育方針則意識形態意味較淡,有諸如“加強數學和科學教育,改進教學和課程”這樣的條款。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孕育的許多優秀的教育思想和觀念直到現在仍在世界教育實踐中熠熠生輝,但我們也確實有一些觀念與其他一些國家相比存在有待革除之處。需要指出的是,以上選取的國外教育的一些觀念和做法多是可從積極意義上解讀的,但這并不能得出國外的教育就一片光明。我們認為,批判地學習和借鑒國外一些優秀的教育理念是中國教育的必需,但對其簡單地復制則是非理性的,因為任何成功的改革只能來自于自身的理性和不懈努力。中國教育的發展一方面我們應當尊重傳統,另一方面則需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教育理論與教學研究編寫組.教育理論與教學研究[M].汕頭大學出版社,2009.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