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理論課的教學評價方式很多,也有很多人在研究,而中等職業學校實訓課的教學評價方式也需要研究和改進。針對機械專業實訓課的特點,闡述了在準生產式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評價方法,注重評價的科學性與客觀性,用企業對員工的標準來要求學生,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和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教學評價方式;實訓課;機械專業
目前機械專業實訓課的教學評價方式與文化理論課基本相同,基本停留在以分數為主的評價上,方式單一,只注重學生的最終成績,而不注重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評價,只重視可測量的外在的行為目標,忽視內在情感目標和態度的培養。課程、教學和評價之間被處理成線性關系,缺乏內在的有機聯系。簡單地看待學生成績,而看不到成績后面不同的動機取向和努力的程度等。
一、在機械專業實訓課的教學中,這種簡單地以分數為主的評價方式會導致以下問題
1.檢驗不到學生的真實技能水平
實訓課不同于理論課,前者的考試是在實訓車間內進行,后者的考試是在教室內進行。這是表面的區別,內在的區別是在實訓課考試中學生有可能會出現操作失誤,而一旦出現失誤往往會造成最終的成績會很低或沒有成績。理論課考試則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能夠比較真實地體現出來,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不會出現因一些失誤而造成考試的失敗。但是實訓課考試中學生出現失誤的概率是比較高的,學生明明具備相關的操作技能卻因為某種失誤而導致失敗,使自身的技能水平不能體現出來。有人可能會說操作技能考試就是要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心理素質、應變能力和技能水平等,但是因為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好,應變能力不強,而導致考試的失敗,我們還沒來得及考核到學生的技能水平考試就已經結束了,我們只考核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卻沒能考核到學生技能水平,這也不是考試的最終目的,我們更不能因為考試的失誤而對某個學生做全盤的否定,這樣對學生來說不公平。
2.容易使學生形成不正確的質量意識
傳統的實訓課的評價方式造成了學生的質量意識不正確的現象。傳統的實訓課教學模式中,一個零件如果滿分是100分,學生能得到60分以上就是合格,90分以上就是優秀,而真正的產品不是這樣的,一個零件滿分是100分,最終就要把它做到100分,差一分就是有缺陷的產品。學生長期在校內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就形成了不正確的質量意識,這對將來步入工作崗位是很不利的。以下是我對一家企業的質量管理人員的調查訪談記錄,見表1。
表1 調查訪談記錄
從訪談記錄中可以看出,企業中對于產品質量的管理與監督是有一整套措施的,不合格的產品是不能出廠的,不合格的就返修,不能返修的就報廢,只有100分的產品才是合格的產品。這與學校實訓課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有很大的差異,造成了學生在學校中形成了不正確的產品質量意識。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專業技能人才,滿足個人的就業需求和工作崗位的客觀需要,進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顯然,這樣的評價方式不能滿足工作崗位的客觀要求。所以,機械專業實訓課評價方式的改革是很有必要性的。
二、改革后的教學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不是單獨存在的,課程、教學和評價不僅有外在的聯系,內在的聯系更加緊密。教學評價方式的改革不能僅僅是教學評價方式的改革,還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結合課程的特點、學生特點、教學模式與方法等統籌分析。
機械專業實訓課的特點是學生的勞動強度比較大,比較辛苦,特別是車工、數控等工種還需要操作機床,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學生方面,職業學校的學生普遍入學時的成績不高,對于理論課的學習興趣不高,但大部分學生對于實訓課的興趣比較高,也有少部分學生因怕臟、怕苦、怕累,對實訓課也不感興趣;教學模式與方法方面,傳統的機械專業實訓課教學模式是以學生個體為教學單元,要求學生根據圖紙獨立完成工件的加工,學生之間沒有協調合作,對于一些基礎比較差的學生,由于不能夠獨立完成工件的加工,自信心受到了打擊,慢慢的對實訓課失去了信心和興趣,形成了惡性循環。
為了對學生的評價更加科學、有效、公正、客觀,首先要對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改革,所采用的教學模式應突出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采用模擬工廠生產的方式進行教學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因為中等職業學校機械專業的畢業生大部分都是到企業工作,工作在生產的第一線,學生在學校學習專業技能時就是在模擬工廠的環境下進行的,這對于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有很大的好處。這里把這種教學模式稱為準生產式教學模式,因為學校中的實訓車間就相當于一個小的工廠,教師是這個車間內的主任,學生就是工人,上課的過程就是“生產”的過程,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工作崗位,不僅是操作機床的崗位,一些其他工廠中設置的崗位也會涉及。學生在工作中通過崗位輪換的制度能夠學到系統的專業技能,各方面的專業技能和素養都得到了鍛煉。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對學生的評價就不能像傳統的實訓課評價方式那樣用一個工件的加工來衡量學生的技能水平了。因為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一個工件的加工并不是一個人獨立完成的,而是通過多道工序,多個人合作完成加工的,所以,對學生評價的重點是學習的過程,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評價。
采用責任制。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工作崗位,都有自己的職責,正常的“生產”需要每一個學生的密切合作才能順利完成。每個學生初期都會有一個基本分數100分,在“生產”過程中若在某個環節出現問題,追究相應人員的責任,每次扣5~10分。沒有工作失誤或者工作失誤少的學生就會得到比較高的分數,反之,分數就比較低。此外,除了對工作失誤做統計外,還對學生的行為規范、工作態度等方面進行統計,共同作為考核內容。表2為學生考核記錄表。
表2 學生考核記錄表
這種評價方式雖然最終還是體現在分數上,但內容和性質卻完全不同。該評價方式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對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進行了考核,也對學生的勞動態度和3Q7S素養方面有了要求,對學生的考核不再是單一的、片面的,而是綜合性的評價,如圖1所示。被考核的三個方面也并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彼此交叉,相輔相成的,如圖2所示。
此外,該評價方式還消除了因偶然因素造成的考核失真,并且對于學生的產品質量意識起著正確的引導作用,與企業的生產實際接軌,為學生的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學生就業后的可持續發現提供了動力,使學生畢業后能夠勝任與專業相關的大多數崗位,縮短了適應期。
參考文獻:
[1]馮永潮.論教育評價的科學性.浙江師范大學:教育研究,2002(01).
[2]辛濤,李雪燕.教育評價理論與實踐的新進展.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06).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