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已經沿用了幾十年的前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提出的“五段教學法”的教學模式,即復習舊知、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課后作業。這種教學法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邏輯性,注重課堂講解和其他形式的引領,操作性強,有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但他卻忽視了學生的需要和感受,忽視了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實踐機會。只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教,學生學,教師講多少,學生聽多少,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離開了教師,學生永遠都不會學習,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提高。這種模式如果運用不當,就會出現教師“一言堂”的現象。
關鍵詞:學;展;點;練;教學模式;實施方法
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不到發揮,往往會出現教師講得津津有味,而學生聽得毫無興趣。教師把握不準學生的學習狀況,使一部分學生的問題越積越多。長此以往,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只注重知識傳授,不注重學生發展,教學效果不佳。
下面談一下“學、展、點、練”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法。
一、學:即學生自主學習,包括獨立學和合作學
“學”和“先學后教”中的“學”是一個道理,但也是分層進行的。先讓學生根據導學案自己讀書完成導學案中的自測題,并將自己完不成的題目及自己讀書中出現的疑惑點和生成的新問題標記出來。然后就自己的疑惑點和問題與同桌進行商討,在合作探討中尋找問題的答案。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對學”。在“對學”中還沒有解決的問題,接著放在四人或六人小組中合作探究解決疑惑。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針對小學生來說,自學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并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二、展:就是展示交流,分享共贏
針對導學案中的問題及自己生成的新問題來展示小組內的學習成果。也可以添加一些自己認為大部分學生比較模糊或容易出錯的知識點及自己在課外閱讀或采用其他方式了解的和本文主題相關的知識來展示。展示的方式多元化,可以說,可以讀,也可以寫出來或演出來。
通過“展示”,老師可以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程度及還沒有弄明白的問題和疑點,知道學生在哪些地方還需要老師的幫扶,隨即進行現場備課,為后面“點”的環節做好準備。對學生而言,展示環節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信心、膽量、勇氣,都是一個很好的鍛煉過程。除了要展出學生的個性、激情和夢想外,還要展出學生的疑問、感嘆和思考。既能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成就感和認同心,又能充分地體現生與生之間、組與組之間、師與生之間相互借力、相互助推、相互歷練的有目的、有價值的對話。一句話,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讓學生在學習中激動、感動、打動。動態展示可以吸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讓他們更加投入。這樣,學生就真正動起來了,把學習真正變成自己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渴望被尊重,學生為了得到師生的賞識,就必須展示得好;要展示好就得仔細閱讀,認真思考,理清思路,提煉思想,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個性張揚起來,生命狂歡起來,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就培養出來了。
三、點:就是精講點撥,典型深化
這是針對學生的展示情況進行點評性的點撥,補充完善,提升拓展,總結規律,點睛升華。這一環節可以和“展”同步進行,也可以等展示完了再點。先把點的機會給學生,學生點得不到位或者點不透的地方老師再補充修正,這樣才能使精講多練落到實處。
四、練:即有效訓練,知識落實
練習時要根據學生實際,學的什么內容就訓練什么內容。練習的題型要適中,當堂能完成即可,還要照顧到大多數學生的能力范圍,不給學生增加課外負擔。
學生如果在導學案的引領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就會明確學什么知識、怎么學的問題;如果在老師的巧引下學習,他自然就自主合作了;如果把老師的講放在引中,把老師的講放在和學生的交流中,把老師的講放在學生交流后的點撥里,把講放在老師對學生的見解梳理之內,老師的導和點就一定在點子上了。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