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所接觸的事物有限,而豐富的遠程教育資源恰恰給我們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優化學習環境,指導學生積累習作方法,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讓學生有我要寫的素材,繼而引領成為我能寫,最后愛上習作。
關鍵詞:遠程教育信息;習作;運用
新大綱指出:“指導學生習作,要從內容入手,教師引導學生接觸自然,接觸社會,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養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在習作方面,觀察是積累材料的最直接手段。觀察的主體是學生,客體是客觀世界。傳統的教學方式把小學生固于教室這個小圈子,觀察的主體與客體相脫節。現代多媒體教學的應用,使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培養學生觀察力方面的弊端迎刃而解。這種以形象思維為主,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豐富的遠教資源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種色彩斑斕的世界可以充分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他們的寫作熱情,從而愛上習作。
一、運用遠程多媒體信息技術,創設習作情境
在“創設情境”環節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并利用不同的多媒體教學軟件,通過多媒體真實情境引起學生的觀察興趣,利用多媒體軟件提供的圖象、動畫等圖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課本上的靜止畫面,讓學生“看情境講述”或“看情境寫話”。通過多媒體教學,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規律,采用不同的觀察方式,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觀察,以提高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與此同時,積極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在想象的基礎上采用先“局部分說”,然后“整體總說”的方式讓學生練習口頭講述。這樣既貫徹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又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練習“講述”或“寫話”的機會,如,在教學《我們美麗的校園》這一習作課時,我先用相機把校園內具有特色的景物拍下來。如,“樸實大方的校門”“綠草如茵的花園”“生動有趣的課間活動”等,再用掃描儀把這些照片輸入電腦,并對其進行剪輯加工,然后配上優美動聽的“校歌”,教師適時適度地給予解說。在教學時通過計算機把這些視圖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在鮮活的畫面和悅耳的音樂刺激下學生對我們美麗的校園有了更進一步的深化了解,此時,他們的思維閘門被打開了,其強烈的寫作欲望被激起,為下一步的習作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奠定了習作基礎。
二、運用遠程多媒體信息技術,指導學生積累,并指導寫作方法
從古至今的小學作文指導課上,常常出現學生面對生動有趣的題材,有點像“老虎咬刺猬,無從下口。”只能咬著筆頭苦苦思索,感覺下筆似磐石,從而造成了學生習作興趣不強,寫作水平不高的現象,這些現象主要是由于學生大腦里積累不多,沒有掌握好寫作方法所造成的。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語言的積累,而寫作的基礎就是閱讀和積累。那么我們平常就可以通過遠程教育資源讓學生瀏覽,寫心得體會,養成多看多練的習慣。久而久之,積累的東西多了,寫作時自然就能信手拈來。
另外,在作文指導課上,如果能運用遠程教育技術或自制多媒體課件來正確地輔導其寫作的話,就能指導好學生寫出語言流暢、層次清楚的作文。比如,在教學“觀察一處秋天景色”時,我把自己寫的一篇“下水作文”《秋天的田野》制作成課件,并與遠程教育信息技術相結合,讓學生仔細觀察屏幕上展現的田野秋色,一邊誦讀相應的語句,從“晴朗的天空、空曠的原野、金黃的稻田、忙碌的人群”,教師再巧加點撥,抓住圖景,指導他們怎么選擇觀察點,選取觀察角度,選用觀察順序及寫作方法。此時學生漸漸地清楚了教師的下水作文是按“空間順序、由上而下、由遠及近、由靜到動”來進行描寫的。我便趁熱打鐵啟發誘導學生模仿“下水作文”的寫法下筆練習,由于剛才在教學時巧用多媒體清楚地呈現了秋日田野的觀察順序和習作的寫作方法,這時候學生只要稍加聯系自己的實際習作就有話可說,行筆的語言便如流水了……
總之,在習作教學中,只要巧妙地運用遠程信息技術、多媒體,就能優化學習環境,讓學生開闊視野,培養、錘煉學生習作的綜合素質和技能,從而使學生愛上習作。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