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逐步實施,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音樂作為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一項重要課程,在豐富學生學習生活、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初中階段正是學生各項學習認知、學習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認識到音樂對學生成長的重要作用,做好音樂教學工作。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教學中也需要教師做好教學引導工作,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音樂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從數年來的教學經驗以及學習心得入手,談一談對初中音樂教學中課堂導入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音樂;興趣;技巧;經驗
一、注重課堂導入,為課堂教學打好基礎
音樂是一種常見的藝術形式,也是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提升生活品位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初中時期正是學生各項認知、習慣養成的關鍵階段,在教學中做好音樂教育,對學生當前的成長以及未來的發展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課堂導入作為一節課的起始部分,其效果直接決定著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認知。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采取固定的、老套的導入方式,那么就會引發學生的審美疲勞,讓學生沒有新鮮感,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采取多樣化的導入形式,讓學生每次都有意外,就會使學生感受到豐富多彩的音樂課堂,很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認知能力,為音樂教學的有效進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趣味方式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課堂導入中,教師往往是引導學生進行一些常規的歌唱訓練,一節課往往是教師教,學生只是跟著教師的步驟學習,很少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也與新課改“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的理念不吻合。所以在新時期就需要教師能夠創設良好的課堂導入形式,采取有趣味的方式進行導入,以便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課堂的導入階段,教師可以仿照央視“芝麻開門”這個欄目,先播放某首歌曲的前奏,讓學生去猜猜是哪首歌、原唱是誰?最先答對的學生有獎勵。這樣就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音像資料,讓學生進行傾聽,同時描述出音樂中運用了哪些樂器?看誰說得最全、最正確,以此來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認知能力和課堂參與的積極性。
三、運用故事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生大多比較感性,在學習過程中喜歡聽一些情感故事。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學生的這個特點,在教學的開始階段,適當地運用故事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在課前就可以給學生講梁山伯與祝英臺之間的故事,從梁山伯與祝英臺相識、相愛、抗婚到雙雙化作蝴蝶的情節,讓學生認識到故事的主線是“梁祝相識”“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里相送”“抗婚”“樓臺相會”“化蝶”,讓學生對故事有一個大概的認識,之后再引導學生去欣賞音樂,就能夠使學生對音樂的各個部分進行更為深刻的認識,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去理解音樂所表達的內涵,同時也能減輕學生的學習難度,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多采用這樣的教學形式就能夠很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課外知識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音樂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教學項目,音樂所表達的內容既可以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是一個情感故事,還可以是一些美麗風景,更可以是一些歷史文化內涵,“中國風”是流行音樂的一個經典形式,即在歌曲中加入中國古代的一些典故作為創作背景,用現代的音樂唱出古典的味道,唱法多樣。曲風偏向傳統的東方演奏,加入的是一些東方樂器,通曲音調婉轉、回環,有一種傳統東方的美感。在歌曲欣賞的過程中既能夠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同時對學生的民族文化知識教育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其他科目的課外知識讓學生進行學習。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之前學習的《桃花源記》這篇課文,之后引入著名歌唱家騰格爾的《桃花源》這首歌,讓學生在回憶語文知識的同時欣賞音樂,加深學生對音樂內容的體會,讓學生感受東方樂器和西方樂器的不同表達效果,讓學生體會到豐富多彩的音樂藝術形式,提升他們的音樂綜合技能。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自身的語言魅力以及音樂素養,以便能夠通過自身的課堂表現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作用,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與印象。比如,教師要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創設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教師也要注重自身的語言魅力。比如,在教學導入的過程中多采取一些風趣幽默的話語,活躍課堂的氛圍,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更重要的是教師自身音樂素質的體現,“名師出高徒”,教師的教學能力對學生的學習有著直接影響,這就需要教師能夠不斷提升自身的音樂素質,以便能夠滿足學生不斷增長的知識需求。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