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數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從四個方面入手,闡述在數學教學中運用語言藝術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運用語言藝術,以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數學;語言藝術;運用
語言是一門藝術,心理學認為:嚴謹的語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語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語言使人振奮,形象的語言使人清晰。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實施教學方案、教書育人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教學中語言藝術關系到教學的效果。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斷錘煉教學語言藝術,為學生創設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用精湛的語言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變無趣為有趣,變無形為有形,使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運用語言藝術呢?我淺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注意語言的準確性,給學生以清晰感
數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科學,數學中的概念、性質、法則、公式等的敘述、解釋、說明、論證、應用都必須使用準確的語言。例如,教學質數時,要說“一個數,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這樣的數叫做質數”。而不能說成“一個數,如果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這樣的數叫做質數”。這樣說會讓學生誤以為只要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的數就可以叫做質數。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語言準確性的錘煉與追求,否則會讓學生產生模糊的知識,混淆是非。而且,教師嚴謹的教學態度、言行舉止也會影響和感染學生,促進學生實事求是、認真的態度和習慣的形成。
二、化抽象為直觀,讓學生感受到生動感
數學知識往往比較枯燥抽象,缺乏形象生動。而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語言的直觀,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使抽象的內容直觀化,使學生迅速地理解論述對象的特征,給學生以生動感,并獲得生動、鮮明、深刻的形象。
三、語言中滲透情感,讓學生產生親切感
數學是一門藝術,藝術的教學語言應是教師內心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親其師,信其道”,通過實踐證明,學生如果喜歡某位教師,也就會喜歡這位教師所教的課程。因此,教師要以真誠的心去愛學生,用親切的語言激起學生感情的浪花,打開他們心靈的大門,縮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更好地溝通師生之間的感情,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產生親切感,讓學生感到在教師的關愛和親切的語言中學習是一種享受,從而更加自主地參加學習活動。
四、發揮語言的激勵性,讓學生產生成就感
教學中要經常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經常性的成功體驗可以滿足學生的成功需要,能讓學生以愉快的心情參與學習,提高學習成效。教學中,教師要多創造一些機會讓學生獲得成功,并發揮語言的激勵因素,讓學生從教師的言語中感到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信任、表揚、鞭策、祝愿,給學生一語三春的感染力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語言的激勵性。例如,在提問中,多用“誰來試一試”“誰還有更好的”等語言,為學生創設一種思維的氛圍,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在對學生的評價中,多用“你真棒!”“爭取更上一層樓”“你真聰明!”等激勵性的話語,讓學生意識到教師對自己的認可,感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增強自信心,從而更加熱愛學習,不斷努力,奮發向上。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只有充分運用語言的藝術性,才能讓數學教學更加貼近生活,更加情感化,更加趣味性,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是一種享受,從而更愛學習,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