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倡導的教學理念是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既意味著歷史教學不能脫離教材,又意味著不能對教材“照單全收”。因此,對教材進行恰當的處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主要從《辛亥革命》課堂教學的反思淺談歷史課堂教學如何利用教材,突破教材,教活歷史。
關鍵詞:教材;理念;課堂教學
新課程改革給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帶來一絲絲春風與暖意,然而綜觀當前歷史教學現狀,教材的編寫還不是很成熟,專題式淡化了歷史的時空主線,學習斷層和知識斷層現象十分明顯;教材選修與必修又有重復之嫌,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處境比較尷尬。
無疑,教材是歷史教學的主要依據,但不是唯一的資源。歷史教學不僅僅是教知識,更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此,新學期在講授“辛亥革命”一課時,我將大膽地做了一個嘗試,將歷史選修二中的第三單元《向封建專制統治宣戰的檄文》中第3課《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六單元《近代中國的民主思想與反對專制的斗爭》中的第3課《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醞釀和爆發》、第4課《反對復辟帝制,維護共和斗爭》和歷史必修一第13課《辛亥革命》相結合,重新組合,編撰教學案,以主題探究推進教學,結果發現少講點,講慢點,講明白點,還歷史一個真實,學生也聽得懂,理解得透。
第一篇:山雨欲來風滿樓——背景和條件
結合歷史選修二內容從經濟基礎、階級基礎、政治背景、思想基礎、組織基礎、軍事基礎、群眾斗爭等方面補充史料介紹辛亥革命爆發的背景,進而分析辛亥革命爆發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第二篇:驚天動地譜春秋
1.自主學習
回顧:1911年到1912年中國有哪些重要的歷史事件發生?
2.重、難點突破
辛亥革命的高潮:中華民國的成立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
在講清這個問題前,我提供了這樣一段材料:辛亥革命爆發后不久,孫中山便在巴黎發表講話:“中國于地理上分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屬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積較全歐為大,各省氣候不同……”推薦這個新材料,讓學生有耳目一新之感,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此段材料也向我們提供了新知識,孫中山一度認為中國應效法美國,進而講清中華民國的建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與共和政體的確立也就水到渠成了。
3.通過問題“找茬”
一位漢語言專業的大學生為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創作了下面一段小品,請你幫他修改:1911年10月10日是個不同尋常的日子,這天武昌那邊出事了,接著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了。定都北京,采用五色旗為國旗,以中華民國紀元。隨后,南京國民政府成立,這是一個革命派為主體的政府。既加深了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又能起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學以致用的功效。
第三篇:復雜多變的政治形勢
這一部分內容歷史必修教材講得過于簡單,這就要結合選修教材,并適當補充史料,如,孫中山對帝國主義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南北議和、袁世凱的兩面三刀等,構思出這一時期的形勢圖。
清政府——[任命]——袁世凱——[支持]——列強
革命黨人——[施壓]——立憲派和舊官僚
袁——進攻漢口和漢陽——政治訛詐
帝國主義——軍事威脅——政治孤立——經濟封鎖
通過以上示意圖就很好地把理性、繁瑣的知識感性化、具體化,學生理解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認識辛亥革命的失敗也就游刃有余了。
第四篇:千秋萬世功常留
講到辛亥革命到底給后世留下了什么呢?值得我們去總結與思考。有人說,它促使了中國由君主向民主的社會轉型,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說,它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是一次失敗的革命。你是怎么看的呢?請說出理由。不妨展開課堂辯論,然后展示清朝的終結、民國初期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的發展、袁世凱公開復辟帝制83天郁悶而終、張勛擁戴清朝廢帝溥儀復辟丑劇12天后草草收場等加深學生對其歷史功績的再認識。至于說失敗,是指最終結果,袁氏篡得革命果實,共和在中國名存實亡;沒改變社會性質。這可從魯迅先生筆下的典型人物華老栓、阿Q等人加以驗證。
第五篇:逝者千古,精神永存
問卷調查,民國中學生心目中的崇拜者。
1913年對300名中小學生的調查顯示,他們崇拜的人物依次為:孔子、孟子、孫中山、顏淵、諸葛亮、范仲淹、岳飛、王陽明、黎元洪、華盛頓。
引導學生思考孫中山先生為何受到當時中學生的如此崇拜?作為中學生的你們,可從孫中山身上學到哪些優秀品質呢?談話式教學追憶了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
如此一來,本課的教學既依據了課本又不局限于教材,既做到了全面教學,又做到了重難點突破,而且關鍵是做到了理清學生學習歷史的思路,調動了他們樂于探究的熱情。
教學是件苦差事,課上40分鐘,課下幾年功。我時常在反思,每個學生都有渴求知識的愿望,給學生一個遐想的空間,還歷史一個真實。中學歷史教學前行的道路上,我深知自己還是新手,還需要不斷地踐行,以期待教學相長。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