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教學實踐,探討以學生為主體的問題探究式英語課堂模式。
關鍵詞:學生為主體;問題探究;課堂模式
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點,課程的實施應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構建知識、提高技能、磨礪意志、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展心智和開闊視野的過程。而目前的英語課堂教學只注重教師的教,忽視了學生的學;只注重知識傳授,忽視情感激發;只注重習題訓練,忽視能力培養。以學生為主體的問題探究的英語課堂模式是一種“互動的—探究式的—整合提升式”的教學模式。其基本形式為:自主學習—問題情境設置—小組互動探究—展示討論—歸納整理提升—檢測反饋。其目的是通過互動、探究等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完成對知識的構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的交流互動能力、創新型思維也能得到提高。具體來說,有下面七個步驟:
一、課前自主學習
學生自主預習的內容包括:詞匯知識、核心句型、背景知識、風土人情。預習可以按照小組的形式進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設置問題情境,明確目標
1.問題情境的創設首先要真實、開放、貼近生活,盡量提供與學習主題的基本內容密切相關或和現實生活類似或真實的情境。
2.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認識水平,應盡量適合不同程度學生的水平,力圖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供多變和多樣化的設計,從而努力使不同能力的學生相應地獲得成功。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根據課前檢查情況,明確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需要探究的問題、時間、方法及具體要求。
2.小組內自主泛讀課文,找出疑難問題,從“詞匯、句型、短語、語法”四個方面閱讀課文素材,適當進行勾畫批注,在課文空白處寫下自己的觀點,并嘗試解決合作探究中的題目。
3.梳理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將遇到的問題整理并簡單記錄。
4.組內學生一對一結對,交流所勾畫和整理的問題,結對能夠解決的問題,就結對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小組能進行分享和討論,遵循低起點、多層次、由易到難的原則。
5.小組交流,確定重點問題,由組長主持,組內學生分別提出自己認為最重要、最有價值的及尚未解決的問題,大家合作探究。對于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記錄并提交班級解決。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要注意照顧到每個學生,特別是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同時要做好對問題的記錄和整理。
6.各小組展示自己的討論結果并將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交由班級討論。
7.班級討論,解決各小組提交的問題。
四、解疑釋難,精講點撥
1.對于合作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有疑義、有爭議的問題,通過教師科學的提示,恰當的點撥,精講知識點及輔以造句、對話等多種形式的充足練習予以解決,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培養學生辨別、理解、分析、運用的能力。
2.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組織對話或者獨白,可以通過結對及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使所學知識學以致用。
五、盤點收獲,拓展延伸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學習目標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分析主要內容,找出知識點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分析在學習過程中如何把握和突破難點及重點,使學生對新知識形成整體系統的理解,促進對新知模型的建構。教師也可以讓學生總結學習方法,提煉學習規律,或談談感悟等。
六、當堂檢測,反饋矯正
1.教師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多種形式、多種方法的拓展練習,教師要分層設計測試題,試題可以紙條,可以多媒體,也可以口頭等形式。如,教師可以創設學生能夠運用所學新知識解決問題的情境,在運用新知識的過程中強化方法和策略的問題,也可以提供不同層次的問題情境,供學生分層練習。
2.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獨立完成,教師當堂給予反饋和評價。
七、課后反饋
1.學習復習當天所學內容,整理課堂筆記,掌握所學詞匯、語法、句型等并能夠靈活運用。
2.反饋評價,對學生的課后作業及時地給予反饋,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矯正。
興趣與效率二者和諧統一,是教育的極高境界。興趣與效率并非沖突對立,讓二者和諧共處,不妨從課堂內,教師多一些留白開始。從以教師為中心回歸到以學生為主體。這種教學模式是一種學生主動參與的,尊重學生個性的,積極參與情境的教學模式,教師組織好課內外各種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避免教師被動的“組織”,而是要積極的“導”。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要下足工夫,精心設計好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隨時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