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種種原因,初中美術教學走入了一個“高耗低效”的怪圈。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美術教學情境”以及“如何充分利用教材”兩個方面為切入點,對“新課程理念下初中美術利用教材,抓住教材,用好教材”這一話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闡述。
關鍵詞:新教材;初中美術;美術教學情境
在多年的美術教學生涯中,我也使用了好多個版本的初中美術教材了,它們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我認為,在使用教材的時候,除了要做到精準地把握教材內容、教學要形成體系、銜接遞進以外,還要做到因地制宜、與生活實際接軌、靈活創造。全面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緊緊抓住教學重點,明確教學目的,不為創造而創造刻意更改教材內容,要做到教學手段與教學目的和諧一致。根據的特點,遵循“從知識到技能、從技能到知識”的認知規律:自學→掌握知識;動手→培養技能;應用→將知識與技能緊密結合并互相轉化。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感悟知識,發現知識形成技能。
一、教材要因地制宜
細心的人不難發現,無論新舊美術教材,都存在著南派美術中心的傾向。這些也是無法避免的,編教材的大多是南方的美術教師,選用的圖例也不可避免地大多是都市或南方的圖片,南方的畫家和學生的美術作品。往往我們發現教材設計的練習、活動很不適合我們,無法實施。這時就必須結合當地的課程資源及氣候、地理、學校條件來調整,將內容、活動換種形式進行,或者直接將當地特色的民俗文化引入,設計活動和練習。
從學生的經驗出發,選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完成有趣的美術課的學習任務,采取多種教學手段激發、保持學生學習美術的濃厚興趣,滿足學生的“發現”需要和創造的“成就感”,尊重學生學習的獨特體驗,放手讓學生學,實現教學的有效性。教學也要看看學生的具體情況,考慮他們的需求興趣點、知識水平、生理心理特點,設計最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方法。
二、教材要和生活實際接軌
我們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的目的就是讓他們生活起來更游刃有余,更好地具備生活能力。可現在的學生有一個通病,就是學習和生活是兩個割裂的部分,往往美術課本上涉及的知識就是實際生活中常常會看見的、遇到的,可我們的學生卻一無所知,在列舉了生活中的實例之后,他們好像又如夢初醒的說是知道或是見過。記得學習《標志設計》一課的時候,農行、工行、鐵路、郵局等生活中經常見到的標志,他們竟然不認識,學習了這一課在運用之后,他們好像又認識。給人一種“懷疑他們走路只看腳的”錯覺,充分暴露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脫離了。
還有一種現象,美術課上學過了。比如:墻報的設計、美術字的寫法、賀卡制作方法,可宣傳欄里墻報標題還是不起眼、版面平板無形式感、圣誕節送朋友的賀卡也還是買來的商業賀卡,這樣的實例太多了。課堂上學習了,但不見學生應用,行為懶散被動。所以,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很好地去設計一下知識和技能的呈現方式,直接讓學生以生活為參考和出發點來找尋、探討、學習,提出問題、用美術的方法解決問題,必須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需要去運用美術的手段和方法。
三、教材要靈活運用,創造奇跡
教學不能局限于一節課,局限于一時,必須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以更高、更長遠的眼光來處理教材,實現教材的拓展延伸。教學是在學校這個大集體中實施的活動,學生、班級、學校是有機的整體,是相互關聯統一的。美術教學的效果直接會帶動班級、年級、學校的文化氛圍。在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地開發一些隱性的因素或是內容,重要的是能讓學生通過創作和實踐的過程,理解、掌握、習得某種知識和技能。往往這樣學習掌握的技能比較牢固和久遠。比如,結合學校書畫競賽、班級學習園地設計等大型活動,可以調整美術課相關學習內容的時間,做到和活動一致,課堂傳授和實地指導相結合,他們體驗了快樂,收獲了成功,也創造了奇跡!
我校在上個學期舉辦了“我愛我家”宿舍文化設計大賽,倡導所有住宿生都要自己動手來美化和裝飾自己的宿舍。開始是學校讓我們美術教師做了個示范,之后讓學生參觀后,開始自由的設計美化。等到進行最后講評時,我們評委老師都被感動和震撼了,學生向我們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宿舍文化!形式各異但都很有自己的特色和含義。我被他們的那份熱情感動了,也受到鼓舞!多么可愛、多么珍貴!
美術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其教學開展的靈活性和豐富性。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單一只會造成學生學習興趣降低、課堂效率差,假如我們教師能和學生一樣保留對世界、生活、自然和宇宙的好奇及希冀,以飽滿的熱情和信心去設計、去引導、去陪伴學生,我們的美術教學肯定會碩果累累、桃李滿天下的!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