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無疑是教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學生敢“創”,樂意去“創”,思維才會異?;钴S,才會利用豐富的想象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關鍵詞:創設;情境;激趣;釋疑
思維活躍的產生,要教師給予他們良好、充足的活動空間,足以支持思維的活躍性和持續性,自己在數學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質疑、釋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養成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
一、引導激疑
教學中,對于需要解決的問題,一般我不急于提出,而是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年齡特征,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或提供一些事例,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如教學認識毫米之前先創設了這樣的情境,讓學生用已學過的長度單位表示一些物體的長、寬、高。當學生測量橡皮、書本的厚度發現它們連1厘米都不到,用已有的知識無法表示。這時有學生提出:是否有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我在揭示“毫米”這個單位后,又追問學生:你們還想了解有關毫米的哪些知識?由于學生經歷了前面的過程,自然想到了這樣的問題:1毫米有多長?厘米和毫米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還有比毫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嗎?以上可以看出,教師要善于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情境,這樣才能使學生置身于一個和現有知識有聯系、迫切需要解決,但又不能簡單地去用現有知識去解答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意識,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活動釋疑
動手操作是主動學習的活動,它具體形象,利于學生理解知識,使學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動中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三角形面積時,我先請學生準備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讓學生動手拼一拼,拼成一個學過的圖形。學生很感興趣,積極性也很高,拼成的有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然后讓他們觀察拼成的圖形與原三角形的底、高、面積有什么關系,從而得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教學實踐證明,讓學生動手操作比看教師拼、擺、聽、講獲得的知識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發展學生的數學潛能。
三、利用生活中的模型,直接進行教學
對學生而言,生活中形成的知識、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學生學習的內容越貼近自己的生活,其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因此,新課導入時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將數學知識融入生活情境之中,必將較好地激起學生的數學思考,也為學生接下來的求知、探索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如,我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先讓每個小組準備一個長方體小紙箱,講清“表面積”的含義后,就讓學生小組合作測量出長、寬、高,計算所準備的長方體小紙箱的表面積,交流計算方法,從而得出兩種計算方法。接著我又讓學生撕去長方體盒上面的一面,提出問題:現在它有幾個面?如何求它的表面積?通過觀察交流,學生很快就掌握了計算無蓋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此時我又抓住學生學習積極性正高漲的時刻,又出示了火柴盒圖(抽開半個),提出問題:你能計算制作這個火柴盒所需的紙板面嗎?學生再次踴躍投入到計算之中。整節課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高漲,輕松地解決了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
總之,在教學中,我本著“教是為了學”的觀念,改變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把提問題、解決問題的權利放給學生,使學生在學習中更好地發揮能動作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