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可見,愛是通往成功的教育的橋梁。
在教學工作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教師缺少對學生的愛,師生間感情淡薄,學生攝于老師的威嚴,表面上順從,內心卻對老師很反感;有些教師“溺愛”學生,事事都依著學生,而學生并不領情,甚至變本加厲,老師陷于被動地位。那么,老師應該怎樣關愛學生呢?
一、關愛學生,首先要尊重學生
現代教育的民主性原則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在人格上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用心靈贏得心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密切師生關系,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教師教學的過程,實質上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一種情感交流的過程。只有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才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綠葉,學生必然存在差異,每個個體都有自身的特點,教育者的責任就是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點,對學生“因材施教”。例如,有的學生內向、愛靜;有的學生外向、好動。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教師可以因人而異,采用不同的方式對待。學生的學習也可分層次進行,不同層面的學生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對于基礎好的學生提出高要求,對于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可以放低些要求。又如布置作業,可以設計一些必做題和選做題或自選作業。讓優等的學生有發揮的余地,讓后進學生也有自由選擇的機會。這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特點,又從不同層面上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只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提高,有所進步,就是成功了。
三、關愛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結合
中國有句古話:“嚴師出高徒。”教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也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但嚴格要求要嚴得恰到好處。為人師者,不嚴可能會誤人子弟;嚴得不恰當,同樣也會誤人子弟。教師不嚴格要求學生,就會使學生我行我素、放任自流。由于種種原因,有些教師對學生的管理和教育放任自流,或交付家長推卸責任,或簡單處理挫傷情感,對學生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在教學中,嚴格要求學生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這是因為它不僅是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也是學生及家長對教育的希望。面對每天都在變化中的學生,對他們的要求不能放松。社會環境及不良因素隨時隨地都可能會對學生施加影響,削弱學校正面教育的成效。因此,教師要非常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和行為養成教育,嚴格要求學生,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走彎路。
四、要欣賞學生獨特的個性
青少年時期是人的思維最活躍的時期,他們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熱情大膽,敢作敢為,不同個性的學生,他們處事的方法是不一樣的,表現也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獨特個性,并欣賞這種特性,有意識地保護和培養,給予學生發揮個性的自由。
個性突出的學生,在學習中,經常表現得與眾不同,想法和思考問題的角度總是別出心裁,閃耀著創造的智慧。教師就要及時給予他們表揚,對于存在的不足,要給予耐心的引導和幫助,用欣賞的眼光關注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從小就意識到不僅自己的人生需要喝彩,他人的成長歷程也需要掌聲。
教師對學生的賞識教育也是對學生尊重的表現。賞識教育就是一種以尊重學生人格為前提,通過表揚、肯定學生的某些閃光點,實現對學生有效激勵作用的“正強化”教育,是在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的基礎上看到學生每一點點的進步,用欣賞的眼光發現學生的可貴之處,使學生看到的閃光點,使學生每天都在進步和成長。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獲得尊重、肯定、信任和關懷。老師希望學生具有哪些品質,那么,你就說他已經具備哪些品質,不斷地被賞識和被肯定,學生就會越來越優秀。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老師給予學生什么樣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行進方向。
五、要寬容學生
寬容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教育態度,也是教師高尚道德情操及對學生一片愛心的體現。莎士比亞說:“贊美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小學生畢竟還是孩子,要少批評多鼓勵。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再優秀的學生也不可能沒有缺點、不犯錯誤,是人都會犯錯,總會有不足。對于學生表現的不足,教師要用寬容的心態去面對。
六、要虛心向學生學習
韓愈在《師說》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說的是教師不一定都比學生高明,學生不能對教師求全責備,要學其所長。同時,教師既要不斷進取,精益求精,也要向學生學習,做到“教學相長”。我們在教學中,常常會遇到一些學生在答題時,理解之深刻,角度之新穎,方法之精妙獨到,閃耀著智慧的火花。對于學生在學習中出色的表現,有經驗的老師會毫不吝嗇地說:“你回答得真好,老師真的很佩服你”,這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獲得更大的學習動力,更是我對學生獲得成果的尊重。
關愛學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美德,也是教師的天職。能夠得到教師的關愛,是每個學生最起碼的心理需求,師愛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鞭策和激勵,對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必然要求。要給學生創造寬松自由的成長環境,要尊重、理解、關注、幫助、支持、賞識學生,使學生感到被接納、被信任。真正被學生尊重的教師,是那些懂得尊重學生的人。讓學生在被尊重中學會尊重,樹立做人的尊嚴和自信。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