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能通過觀察、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并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或舉出反例;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筆有據;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和質疑。
語言是教學活動的載體,存在于知識傳遞的全過程。數學語言具有準確性、規范性和通用性的特點,是數學思維的最佳載體,而在平常的數學教學中經常出現像擠牙膏一樣的師生對話現象。所以小學數學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勢在必行。那么,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怎樣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呢?
一、教師用生動的數學語言感染學生并使學生學會傾聽
課堂教學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語言。如果教師能夠感情飽滿、熱情風趣、語言幽默、親切自然,就會感染學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就有想表達自己觀點的欲望,但學生可能說得不完整、不準確,這時就需要老師來鼓勵和引導,但不少數學老師在課堂中只關心結果,只要學生說出答案的一部分時就揮手示意學生:我明白了你的意思,然后教師自己幫助學生說出標準答案,殊不知這樣會讓學生產生依賴心理,直接妨礙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違背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師要轉變觀念學會傾聽,給學生表達的時間和空間,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教師還要及時用準確的數學語言來總結教學觀點,給學生模仿的機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模仿教師的數學語言進行表達,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逐步培養表達能力。
二、引導學生學習生活語言、書面語言和數學語言相互轉化
數學語言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不好理解,把數學語言轉化成生活語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提高解題效率。并且生活語言、書面語言和數學語言相互轉化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應用題教學中,采用“擴展”和“壓縮”訓練可以實現語言之間的轉化。所謂“擴展”就是把簡單的式子題用不同的方式敘述成文字題。如,教學中的加減混合計算3+5-2=?教師可以出示課件:草地上有三只蝴蝶,后來又來了五只,一會兒又飛走兩只,可以讓學生觀察,然后用生活中的語言表達出你所觀察的過程,這樣既理解了題意,又幫助學生理解了加減混合的數學意義。“壓縮”就是讓學生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去掉事件的敘述,提煉出簡單的數量關系是什么,再變為文字題敘述出來。開始教師讓學生模仿練習,再逐步讓學生自己表述,這樣學生不但積極性高,而且大大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應用題的能力,促進了思維的發展。
三、發揮教師的表率作用,讓學生用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教師的數學語言是學生的表率,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所以,教師的語言力求用詞準確、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前后連貫、邏輯性強。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的題目,學生能夠解決,可是你讓他把自己的思考過程說一下,他卻半天也表達不清楚。這不是說學生不會表達,是表達時沒有把思維很好地條理化,需要教師一步一步引導和訓練。如,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5678與5686的大小,一開始老師提問比較5678和5686的大小先看什么?(先看千位)千位誰大(一樣大)再看哪一位(百位)百位上誰大(一樣大)再看哪一位(十位)誰大?(7大)所以5686大于5678,老師引導完,可以說:“誰能像老師一樣說說如何比較萬以內的數的大小”小組內說一說,然后讓學生示范,如果說得不完整再讓學生補充,最后越來越多的學生都能夠清楚地有條理地把比較的過程說明白。長期這樣訓練下去,學生逐漸會表達得有條有理,必然能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利用課堂小結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小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小結使學生把學過的知識系統化、結構化,在加強雙基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能力。比如,在學了萬以內數的比較大小之后,我問學生:“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或者說你知道了什么?”學生在回憶整理之后紛紛舉手發言,在一些積極學生發言之后,許多后進生也有條有理地說了本課的重點知識,這樣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也發展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之,學生數學語言的培養是教學工作中一項長期的任務。它讓學生獲得了數學交流和體現自身價值的機會,發展了數學思維,培養了學習自主性,樹立了學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出綜合能力強的人才。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