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是生活化的藝術體現。語文教材同樣是生活化的體現,所以語文教學要從生活實際出發,這樣既可以將語文和生活聯系起來,同時可以達到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運用。試從營造生活環境、挖掘生活因素、提倡合作探究、提高實踐能力四個方面探討語文教學與生活的聯系。
關鍵詞:語文教學;生活化;方法
語言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所以,語文教學離不開生活實際。語文教學中的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都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美國著名教育家華特認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話其實要求學生悉心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哲理、體驗生活情感。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更在于運用,將語言文字運用于生活。語文學科兼有人文素養和社會功能,可以說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學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我們發現,往往善于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更強一些,所以我們要將語文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
一、營造生活環境
教師要將生活中的各種元素與學習環境緊密聯系,在語文教學中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凡是與生活有關的學習,學生的熱情更高,思維更投入。傳統的課堂環境有其一定的優勢,但也存在固定、呆板、缺少生活氣息等弊端。所以我們首先從改變課堂環境做起,創設生活化的教學場景。
二、挖掘生活因素
近年來,語文教材作出了很大的改動,增加了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的文章,這就意味著教材又向生活化邁進了一大步。蘇教版語文教材中,社會實踐活動占據了很大的篇幅。應用文寫作、專題研討等內容也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生活化。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多次呼吁:“要變語文自我封閉性為開放性,開發語文教育空間,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面向活潑的中學生,不用機械訓練消磨學生的青春。”
語文教學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教材編寫者頭腦里特有的,而是從生活中演變而來的,有些就是生活原型的文字化體現。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我們要讓學生在“回憶生活”或“模擬生活”中自然地學習語文。如,教學《背影》一文,為了體驗父子離別之情,教師引導學生想象自己的父母關愛自己的事,當一個個學生踴躍地訴說時,很多學生的眼中含著淚水,教師再總結:“是啊!往往在不經意的小事中我們感受到了父母的關愛。”教師的語言有效地強化了與學生原有體驗間的聯系。在隨后的朗讀中,學生都噙著晶瑩的淚花,讀得真切感人。所以,情感的升華是源于生活現實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利用現代教育媒體的形象性、再現性,創設一個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提高語文能力。
三、提倡合作探究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應該倡導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學習方式,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在合作學習中促進學生之間能有效地溝通;通過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經歷探究過程,獲取知識與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一過程其實也是學生演練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
作為未來的社會成員,學生必須學會用他人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學會與同伴密切交往,熱心互助,真誠相待,社交意識和社交能力才能得以發展。因此,教師要適時地安排合作交流。如,教學《狼》一文時,“你怎樣看待這只狼?”這個問題的答案具有多樣性,我們就可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每個學生都要在小組內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其他成員認真聽,可發表異議,也可補充說明。這樣,滿足了學生交流的欲望,獲得了被他人尊重和分享成功的需求。而且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養成了和他人合作、傾聽他人意見的良好習慣,初步感受到了與他人合作的益處。
四、提高實踐能力
學以致用,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必須依靠語文。語文知識的掌握與生活實踐能力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學生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學生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也能提高自身的語文能力。因此,我們必須放開學生的手腳,鼓勵他們到生活的海洋中去。學校舉辦聯歡會,可以讓學生寫串詞、主持;小型運動會可以讓學生當播音員;公司設計宣傳單,可以讓學生寫寫廣告詞。讓學生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不斷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并且很好地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要“聯系學生現實生活”“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滲透學生的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活用生活,滲透生活,充分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應用性因素,利用生活情景,讓學生運用知識積累再現生活情景。由于內容貼近生活,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似曾相識的感覺。只有將語文教學植根于生活的沃土之上,學生才能在語文學習中體驗生活、積累知識、收獲快樂。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閆峰.讓學生生活語文化漫談[J].中學教學參考,2012(34).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