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葫蘆絲因其音色優美、簡單易學的特點,迅速流傳開來。《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規定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器樂教學。葫蘆絲器樂教學如何組織和實施是廣大音樂教師在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音樂;葫蘆絲教學;組織方法
葫蘆絲,又稱葫蘆簫,云南少數民族樂器,音色柔和、優美、婉轉動聽,吹奏出的旋律富有舞蹈性和詩意,演奏出的音符大多處在小學生歌唱嗓音范圍之內,它的指法簡單,發音容易,沒有技術負擔,簡單易學,能夠快速有效地掌握,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非常適合小學生學習。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校把葫蘆絲引進音樂課堂,它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與愛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有效途徑。通過器樂教學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審美情趣、促進個性發展。同時,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樂、鑒賞音樂和初步表現音樂的能力;擴大學生的文化視野,掌握《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所要求的音樂基礎知識和簡單的音樂技能;潛移默化培養學生樹立良好的合作意識,培養在集體教學中的協調能力和集體主義精神。《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第四部分實施建議中指出:“器樂演奏對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造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為此,器樂教學的重要性是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重要藝術實踐。但是,關于器樂教學的研究和探討還是比較少,客觀上反映了新課程器樂教學的薄弱狀況。
根據筆者在知網及核心期刊查找的資料顯示,國內僅有少數學校對器樂進課堂進行了研究,其中側重于“樂器教學在音樂教學中的輔助作用”進行研究的學校有:深圳市福田區梅林小學,上海市寶山區海濱小學等。側重于“器樂校本教材開發”研究的學校有:湖南省瀏陽瀏陽河小學。側重于“樂器進課堂教學方法”研究的學校有: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鎮莊溪小學等。而如何進行葫蘆絲進課堂的組織與實施方面的文獻幾乎沒有,這是我對葫蘆絲進課堂的組織與實施研究的最初動機。
沐浴藝術、親近樂器是我校的特色課程之一,讓孩子掌握一門樂器也是很多家長的心愿。因此學校領導決定,由音樂教師在音樂課上增加葫蘆絲的吹奏技能教學內容,經過兩年的葫蘆絲教學實踐,我們終于開發出了適合小學生每天進行表演練習的校本教材,從2012~2013學年開始,在每天下午的16:05至16:15的十分鐘時間,開設“器樂課程”——《葫蘆絲》課程,每班配備一名已經經過葫蘆絲培訓達標的教師,組織學生對所學會的曲子進行訓練。每天10分鐘的葫蘆絲表演課程,貴在長期的堅持與積累,激發學生的藝術興趣,增強學生的樂器演奏技能,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能力。
我校是一所教學班逐年增加的寄宿制小學,學生在外面學習樂器的機會不多,對于這樣的現狀,學校領導決定,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使他們都有快樂的童年,享受到學校帶給他們的幸福,為學生的音樂發展奠定基礎。為此,把葫蘆絲引進課堂作為學校的校本課程進行開發研究。各年級具體安排:低年段采用C調葫蘆絲進行訓練,具體要求:學生能掌握葫蘆絲的演奏方法,每學期能吹奏2~3首簡單歌曲。中高年段采用降B調葫蘆絲進行訓練,具體要求:學生能夠熟練掌握葫蘆絲的方法,能夠自然地運用氣息控制吹奏樂器。每學期能吹奏4~5首課內外樂曲。其中兩首必須是眾所周知的或者是世界名曲。
評價標準:低年級每學期三首曲目,任意一首都沒過關不及格;過關三首曲目成績及格;過關三首曲目,且有一定的技巧,成績良好;過關三首曲目,技巧熟練,氣質好的,成績優秀。中高年級每學期三首,根據演奏情況評定成績,能夠完整流暢背奏三首,并在表演時自然大方,有感情的學生為優秀;完整演奏兩首曲目,但不夠流利者成績為良好;完整演奏一首曲目,但不夠流暢的學生為及格;不會演奏的學生為不及格。
學校以葫蘆絲藝術教育為載體,增強師生的民族文化意識,體驗葫蘆絲的音色美、藝術美,把葫蘆絲教學作為學校藝術教育的一部分,讓葫蘆絲走進課堂。將我校打造成師生參與面廣、水平較高、設施完備的葫蘆絲藝術教育特色學校,讓葫蘆絲成為校園文化品牌,為學生終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達.20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林能杰.20世紀日本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3]劉沛.美國音樂教育概況[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張雨雷.讓孩子們的音樂學習更主動[J].中國音樂教育,2002(03).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