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內外題型相輔相成;教材釋疑、解惑、延伸;要有強烈的課程資源意識;老師激勵評價,學生養成習慣。
關鍵詞:銜接點;聯想想象;課內折射課外;課外延伸課內;終身發展
課內外閱讀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以及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徑,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新課標規定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需要達到145萬字。當前如何通過評價的方式促進課內外閱讀質量的提高,是我們面臨的新問題,筆者從兩道課內外閱讀試題進行了一些嘗試與思考。
例題一:正是這樣,也確實不錯。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chà)紫嫣(yān)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摘自【安徽省少兒出版社《課堂練習》中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1.理解詞語:
(1)頗: (2)耐人尋味:
2.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回答問題:
(1)“這一種境界”在這里指什么?
(2)為什么說這種境界“耐人尋味”?
3.填空:
假如我們來到德國,看到 ,一定想: 。
例題二:一位同學在《揚子晚報》上看到這樣一條新聞:“美國對別國的人權問題指三說四,橫加指責,而對本國侵犯人權的行為卻諱莫如深。”但他不知道“諱莫如深”是什么意思,于是查了成語詞典,詞典上是這樣寫的:
【諱莫如深】huì mò rú shēn諱:隱秘不說;深:指事情重大。《谷梁傳·莊公三十二年》:“諱莫如深,深則隱。”(隱,傷痛)意思是事件重大,提起來傷臣子之心,所以諱而不言。后用以形容瞞得很緊,唯恐別人知道。
你看得懂詞典解釋的內容嗎?
(1)“諱”應該讀作( ),意思是( )。
(2)“諱莫如深”出自《 》。
(3)“諱莫如深”本來的意思是( ),這句話中指( )。摘自【小學教學(語文版2013.2)】
摘錄部分學生所寫部分題目的答案。
生1:這一個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境界。
生2:這是一個花連著花、成了花的海洋的境界。
生3:這是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
生4:……
生1:“諱莫如深”在這句話中指(瞞得很緊,唯恐別人知道)。
生2:“諱莫如深”在這句話中指(事件重大,提起來傷臣子之心,所以諱而不言。)
生3:……
把課內外閱讀用試題形式列入考試評價范疇中,只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是促進學生認真讀書,同時也是為了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讀書方法技巧。通過課內閱讀打基礎,學方法,再通過課外閱讀讓學生賞文學之美,激生活之趣,品生活之味,作生活之文,感悟生命的真諦,積淀生活的底蘊。如果建立了二者的銜接點,就能引導學生用課內掌握的閱讀方法去培養他們課外閱讀的好習慣,從而進行更為深入廣泛的閱讀,拓寬自己的視野。看著課內外兩道語文閱讀試題,讀著2011年版語文新課標,又引發了筆者的一些思考:
1.課內外題型相輔相成。例題一是通過填空、理解詞語等形式,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以及對課文理解的深度,同時也要求學生通過自己讀書,能夠用簡練的語言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以及由內容引發學生的想象、創造。例題二是直接選用學生身邊發生的事,體現語文的生活化原則。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通過讀書看報汲取鮮活豐富的語文知識,有考查使用工具書的能力,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逐步養成課外閱讀時勤查字典的習慣,可謂一舉兩得。
2.教材的釋疑、解惑、延伸。以課本教材疑難問題為銜接點,選擇課外閱讀材料作為學生的補充閱讀。在課堂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往往會遇到疑難點,教師適時地出示相關材料,學生就地進行閱讀、比較、分析、整合,針對閱讀材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進行由古及今、由物及我、由人及己的自塑性拓展,從而形成自己的認識,建構個性的意義理解。將課內所得之法,運用于課外閱讀中,拓寬語文學習的外延,使學生的“閱讀經驗”與“生活經驗”在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接觸、碰撞、交流中升華。
3.要有強烈的課程資源意識。新課標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同時也告訴我們“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一篇課文學完后,當學生意猶未盡時,教師要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對一些教學內容進行延伸,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學生的語文視域打開,把語文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積極性,積極倡導廣泛、自主、個性化的閱讀,充分開發各種閱讀課程資源,并進行有效的組織和管理,改善學生的閱讀環境,真正實現個性化閱讀。
4.老師激勵評價,學生養成習慣。對課內外閱讀能力的評價,不僅關注其結果,更關注學生閱讀能力形成的整個過程,把激勵評價貫穿于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逐步構建一體化的課內外閱讀評價的體系,增強學生的課內外閱讀內驅力。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