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記是中小學生作為社會存在而必需的一種能力,是中小學生提高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能夠培養中小學生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關鍵詞:日記;善觀察;勤思考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著的《現代漢語詞典》對“日記”的解釋為: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記錄,有的兼記對這些事情的感受;沈陽出版社出版,許嘉璐先生主編《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語文卷)》中有云:“日記,是個人每天所遇到和所做的事情的記錄,有關個人工作、生活、學習、思想及所見所聞,均可成為日記的內容。”且把日記分為備忘式(即概要記下一天的重要事情以備忘)、心得式(即對一天中遇到、聽到的事情發表的感想)、素材式(即對文章而積累)三大類,“中小學日記”可解釋為:中小學生在“當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和所悟的記錄。
日記的寫作者是非常廣泛的,可謂人人皆可。在這里我們暫且涉足中小學生寫日記的范疇。目前,我們可以把中小學生寫日記的原因分為兩種:主動式和被動式。
(1)主動式。古語有云“骨鯁在喉,不吐不快”,這就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有些中小學生寫日記是一種內心要求、心理需要,他們一旦不寫,心里就不得寧靜。(2)被動式?,F在部分中小學生,學業讓他們喘不過氣來。這些學生覺得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對諸事無興,對日記也是應付而已,甚者,表現出回避、對抗之態。
這些被動寫日記的學生尚可理解,那語文教師對日記又持何態?我認為日記應該受到重視。
1.寫日記是中小學生作為社會存在而必需的一種能力。中小學生作為一種社會存在,他們必須對周圍的世界有所認識,這種認識必須要憑借語言,而用語言把這種認識以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則是中小學生存在的一種行為,這樣,他們的精神家園才不會孤獨,他們的人生才會日趨完善,日記恰好做到了這些。
2.寫日記是中小學生提高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日記是一種具有高度綜合性和創造性的活動,因此它對中小學生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不但要求寫作者必須掌握一定的字、詞、句、段、篇、邏、修等基礎知識以及綜合運用,而且還對寫作者的觀察、思考、想象等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此,人們常說,日記水平是衡量一個中小學生水平的重要尺度。
3.寫日記能夠培養中小學生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日記是表達寫作者思想感情的,表達了中小學生對自然、社會、人生的認識和體驗。當前,由于中小學生面臨競爭而過早承受著太大的壓力,以至于部分學生形成某種扭曲的心理,中小學語文教師要以培養社會有用人才為出發點,在引導中小學生寫日記的過程中來讓他們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讓他們在寫作、做人兩個方面都得到提高。
4.日記是中小學生心靈的棲息地。中小學生對日記忠誠,它也就忠于他們,無論他們在生活中碰到什么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他們的情懷都可以在其中流淌成一條清澈的河流,它雖然無法承擔起史詩般畫卷的重任,卻能將充滿故事的人生點滴,記錄其中,在他們的日記中縈繞徘徊。
中小學語文教師更要輔導中小學生寫好日記。
首先,要使學生產生寫日記的欲望。對于剛學寫日記的學生而言,不要求之過急,而要想方設法激發他們寫日記的熱情,讓他們產生寫日記的欲望,比如,第一天就讓學生寫一句話日記,如“我今天到劉家溝門小學三年級讀書。”第二天就寫兩句話日記,循序漸進。在這個初始階段,要寫的基本內容就是與他們學習生活貼近的內容,目的在于讓每個學生有話可寫,他們定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對寫日記產生強烈的激情,久之,則有質的飛躍。
然后,是要讓學生說真話。我們語文教師對學生日記內容不要有太多的規范和限制,而要讓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要“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也就是要讓學生說真話,做真人,因為這是學生應有之權利,要讓他們表達對外界的真實體驗和獨特體驗,這也十分有利于他們成為一個真正有夢想的人。
再者,要讓他們善觀察,勤思考。寫日記,離開了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就是“閉門造車”,觀察不僅可以讓中小學生積累許多寫作的素材,而且還會觸發學生的種種聯想,這樣會使他們對事物有更深入的認識,也提高了他們語言運用的能力。學生通過觀察,他們平時所積累的語言材料在瞬間被激活,并且被運用到說明眼前的事物中來了,這時,他們寫日記的能力在無形中就得到了提高。
還有,讓他們多讀、多積累。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边@句話很好地詮釋了讀書與寫日記的關系。語文教師要把中外經典著作或名篇根據學生的閱讀趣向推薦于他們,讓他們擇而讀之,惟其如此,學生才有可能讀起來愛不釋手,久而久之則能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在讀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還要積極指導學生通過手記筆錄和擇文背誦來積累,使他們吸收更多的文學養料,這樣他們的知識裝備才會更加充實,才有可能寫出字字珠璣的日記來。
此外,每個學生的日記本要有一個能夠寄托他們靈魂的名字,且每篇日記應有一個好題目。當然,對于初寫日記的學生,語文教師一定要讓他們掌握規范的日記格式。
以上是本人關于日記的一些認識和心得,寫出來與各位同仁共勉!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