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本教育語文課堂中如何設計好前置作業,如何構建小組合作交流的平臺,如何進行自我展示以及評價激勵,經過摸索后,逐漸形成自己的想法。首先要精心設計好學的前置作業,其次是仔細建構有效的合作小組;再次還要正確充分地相信學生;最后要讓學生自信快樂地展示自我。
關鍵詞:語文;生本教育;實踐;做法;體會
生本教育,已經在我校全面展開。一路走來,語文生本課堂中如何設計好學的前置作業,如何構建小組合作交流的平臺,如何進行自我展示以及評價激勵才逐漸清晰起來。一學期以來,所帶班級學生與我共行在生本之路上,他們也有從剛開始的不知所云到牽著手學會走路,最后發展到今天在生本語文課堂上的生龍活虎。下面是我在生本路上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精心設計好學的前置作業
生本教育課堂必不可少的環節是設計好學的前置作業。在生本課堂中,我自始至終都認為前置作業是關鍵,起初,盡管我對設計前置作業的原則熟記于心,但是,真正設計起來,對“根本和開放”還是把握不夠,認為開放就是針對課文內容,學生看到哪說到哪,隨心所欲地談感悟。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發現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漫無目的地交談,課堂不但鬧哄哄,而且成了信馬由韁的閑聊,根本達不到教學的目的。發現了不足后,我又對前置作業的設計進行了仔細的琢磨研究,結合學情,深鉆教材,本著抓根本、巧拓展的理念,設計出有探究價值的好學的前置作業,經過嘗試,效果果然不錯。學生喜歡完成,在小組交流討論以及自我展示這些環節中,他們都能真實自信地反饋自身閱讀的感悟,使我真正感到好學的前置作業能激起學生好學的欲望。
二、仔細建構有效的合作小組
生本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這一環節是課堂的靈魂,堂堂有討論,人人有討論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怎樣建構有效的合作小組呢?首先我覺得合作小組必須具有互幫互學、討論交流、促進提高三大作用,但是如何讓學生出色地表現需要我們教師精心地策劃和有效地指導。我通過全面了解學生的性格、愛好、個性差異,并兼顧優差生搭配,把全班60人分成15個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了合理的分工,以確保學習活動順利進行。在討論交流中,一個個小組沉浸在問題的討論中。一時間,我覺得他們都長大了。每次課后,學生總是很興奮地對我說:“小組討論真好,有些問題我認識膚淺,通過討論,同學和老師給了我啟發,我對問題理解深刻了。”
另外,構建積極上進的合作小組還要引入競爭機制。“小組捆綁式”是我激勵組與組之間競爭的方法。班里有一部分學生因自控能力或是上進心不強,上課坐不住、生字生詞聽寫成績不理想,課文讀不通順、忘做忘帶作業、背誦不流暢。如果只靠我的督促檢查,效果還是不夠理想。針對這種情況我還采用了“小組捆綁式”的學習評價方式,極大地改變了這種狀況。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小組成員為了小組榮譽,主動學習,積極上進,不再拖小組的后腿。集體榮譽感被大大地激發出來,團結協作的精神明顯增強。
三、正確充分地相信學生
郭思樂教授認為,相對于學生生命體,教師的作用就像在點燃火把,而不是過去所認為的“灌滿一壺水”。我校“書香滿校園”活動已經開展好幾年了。生本語文課堂,特別提出要“小立課程,大作功夫”,強調海量閱讀。活動之前,我把活動目的、意義以及要求公布出來,讓全班學生以組為單位,積極策劃活動方案。不到一節課時間,15個組設計的“讀書活動金點子”記錄單就呈現在我面前,一節課后,我班的讀書活動方案已出臺。在整個活動中,我深深地感覺到學生是可以相信和依靠的。只要我們老師把自主權交到學生手中,他們的才智就會充分迸發,只要我們老師相信他們是能干聰明的,他們就會淋漓盡致地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
四、自信快樂地展示自我
剛接手新組建的這個班級,孩子們給我留下的印象并不好。我暗自感嘆:莫非分到我班的都是“不開放的花蕾”?生本課堂重頭戲在交流,如果課堂中沒有孩子們的發言交流,豈能實現生本?為了培養學生敢于說話、會說話的能力,我教他們學會傾聽,教他們學會交流,教他們學會展示。經過訓練,孩子們變了:變得陽光、大方、勇敢、快樂、自信,認真完成前置作業,小組交流積極有序,全班展示爭先恐后,發言聲音響亮,說話自信大方,表述清楚明白,他們成了課堂真正的主人,課堂再也不是只有熱情的唐天瑞、勇敢的龐亞娟、愛思考的王菁逸、有思想的周珊珊、大方的劉欣來“捧場”了。膽小、自卑的杜海洋、王鑫也能自信地站在講臺主持課前三分鐘,學習“釘子戶”王美玲、盛丹在唐天瑞組長的帶領下由原來的老不及格變成了合格生,兩個來自鄉下的“56”分牛陽林和高永新,終于邁向了接近優秀的行列。
無論在策劃班級讀書活動,還是主持主題班會;無論在課堂中積極交流,勇于展示,真誠評價,還是在各種活動中的精彩表現,這一切的一切,我都看到了生本帶給孩子們的愉悅、自豪,帶給老師的欣慰、快樂。
生本教育,我深深感到它是滿足學生求知欲和表現欲的教育,它顛覆了填鴨式的教育方式,解放了教者,解放了學者,實現了以學為主、以生為本。只要相信生本,相信學生,依靠學生,在生本路上不斷摸索創新,就會創造出一片教育的新天地。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