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孩子對文學作品有著濃厚的興趣,有些作品甚至是百聽不厭,怎樣利用文學作品來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呢?創設問題情境,誘發思維能力。提供問題實踐,強化思維能力。溝通問題聯系,深化思維能力。充分利用文學作品這一教學資源,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構建和諧、充滿活力的教學體系。
關鍵詞:文學作品;思維能力;問題
一、創設問題情境,誘發思維能力
在以往的文學作品教學中,教師講完故事后,總會問幼兒這樣一些問題:這首詩歌叫什么名字?詩歌都講述了哪些內容,描寫了哪些方面?這樣的提問固然對幼兒記憶故事有一定的作用,但太表面化、模式化,所提的問題是單一的、回憶式的、封閉式的,沒有給幼兒更多思考、想象和選擇的余地。那么如何提問、提什么樣的問題?這是直接影響孩子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
1.變單一性的問題為多樣性的問題
多樣性的問題可以是同一答案的問題,教師有多種思維定式,如對“詩歌中講述了什么”這一問題可能有多種語言描述,答案只有一個,但問法不同,能使幼兒學會多種疑問句式,從多種角度了解事物,開闊思路,還要允許對幼兒同一問題作出不同的回答,這樣老師的問話就需要將“怎么說的、怎么做的“改成”會說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雖只是用詞不同,但幼兒的答案沒有統一規定。不局限于詩歌原文,幼兒憑借日常生活積累的表象,大膽想象和創造思維,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的創新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
2.變回憶式的問題為啟發式問題
啟發式問題能開啟幼兒的心智,使幼兒樂學好學,并能引導幼兒思維步步深入。教師可以將所提問題置于一種情景和氛圍中,如在兒歌《小豬哭了》的學習中,“誰能告訴他應該怎樣做”就能改變幼兒消極被動地接受故事的狀態,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向幼兒提一些“大”而“深”的問題。“大”是指范圍廣,“深”是指有一定難度,逐步引導幼兒的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教師的“為什么”“你從什么地方知道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等問題都是啟發式問題的具體落實。
二、提供問題實踐,強化思維能力
1.把握探究點,巧設問
這種方法在提問時,教師可鼓勵幼兒根據文學作品的重點、難點進行探究。幼兒喜歡為詩歌中的主人公創造出生活情景,喜歡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解決故事中的問題。抓住幼兒這一特點,教師鼓勵并指導幼兒在背誦詩歌時加入自己改編的續編后的內容。對語言發展較差的幼兒,提出問題后引導他們討論,選出一種最好的方法將詩歌情節發展下去。對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幼兒直接提出改編或續編的要求,如“兒歌中的小動物不這樣做,結果會是怎樣呢?”“小動物認錯了,再發生這樣的事會怎樣呢?”如此引導幼兒探索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為詩歌編出多種結局,這既包含了幼兒對詩歌情節的大膽想象和合理推測,同時也反映出幼兒對待生活的態度,增強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促進了幼兒創造性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思維的過程即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可以向幼兒交代詩歌名稱后,讓幼兒對名稱提出自己的想法,事實上幼兒所提問題可能就是詩歌教學的線索,講述后再將問題回到幼兒中解決,效果會更好。教師還可以講述后讓幼兒提出詩歌中的疑點,如,在學習《三只蝴蝶》時:“三只蝴蝶為什么不分開去避雨?”“三朵花也不是不讓三只蝴蝶避雨,是它的葉子太小吧”等等,幼兒的疑點正是教師教學中要解決的重難點,如此幼兒的思維積極又主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會逐步提高。
2.尋找疑惑處,挑戰問
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學作品永遠是“半成品”,教師的講解也是“半成品”。我們要鼓勵孩子敢于挑戰,提出異議,展開思想的翅膀,在學習中時刻閃現智慧的火花。如,在學習文學作品《五彩蝦》時,孩子敢想敢問:“五彩蝦為什么不把青魚公公背上岸啊?”“為什么不把彩虹拍成照片呢?”“青魚公公為什么不把自己的家裝扮成彩虹樣子呢?”如,《妹妹的紅雨鞋》的童話劇中,許多孩子通過表演后提問:“紅雨鞋還可以變成五彩雨鞋嗎?”“我們可以把雨鞋設計成每天都能穿的皮鞋樣子嗎?”這些充滿創造精神的文學作品貫穿從直覺到幻想,再從幻想到直覺的思維過程,它是培育靈性、情感、智慧的沃土溫床,也是培養孩子問題意識的精神糖果,是鼓勵幼兒探索發現、培養開拓創新的機智品格、發揮幼兒創造思維的潛能的金鑰匙。
三、溝通問題聯系,深化思維能力
在孩子樂問善思的基礎上,教師要及時引導孩子溝通問題的聯系,借助實例,幫助他們回顧、分析、總結提問題的思考過程,經歷從感性經驗上升為理性認識,再滲透到實際學習中去的過程,使問題意識在孩子內部思維中形成良性循環系統,不斷得到深化,從而自我省悟,養成持久的問題思考習慣。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