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農村小學教育在我國整個教育體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而農村小學教育與城鎮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提升農村小學的辦學水平,改變其發展相對落后的狀況,已經成為當前農村小學教育所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農村;小學;教育資源;現狀分析
教育是國之根本,教育決定著國家未來的發展。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同樣也是個教育大國。如今我國農村小學教育的整體薄弱狀況并沒有完全扭轉,存在諸多問題,如教育經費嚴重缺乏、教學設施陳舊、生源逐年減少、辦學規模萎縮、辦學條件差、家庭教育缺陷以及師資力量薄弱等等。使得農村小學教育滯后,阻礙了農村小學教育的順利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村小學教育的問題越來越凸顯,制約著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一、教育教學資源欠缺,辦學條件差,城鄉差異明顯
1.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想方設法增加教育投入,辦學條件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在農村學校,辦學條件還有待進一步的加強,雖然新校舍蓋起來了,但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如電視機、投影儀、電腦等都非常的欠缺,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滿足不了教學的需要。
2.從總體上看,現在能夠完全適合農村小學教育教學需要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總量非常缺乏,有效的應用程度和有效的共享較低。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而且這已成為約束鄉級小學教育發展的主要瓶頸。
3.農村小學教育資源建設欠缺國家的統籌規劃、整體調控以及有效引導。滿足實際教學活動中所需要的優質農村小學教育教學資源并不充分,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短缺。
4.語音室、音樂室、圖書室等功能性教室,很多地方都沒有,有的只是空名頭或者設備過舊,圖書館缺乏新書,計算機缺少更新維護。學生體育活動用的操場籃球場等體育設施缺失,對現代體育活動沒有接觸。
這些教育基礎設施的缺失和陳舊,嚴重制約了小學素質教育的發展和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讓很多學校心有余而力不足。為此,農村教育教學資源的建設與規劃應該必須以實用為導向,要從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出發,并且要服務于廣大教師與學生的實際應用。所以,應當充分重視這些資源使用者的需求,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開發和規劃相對應的教學資源。
二、入學兒童減少,辦學規模萎縮
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農村年輕夫婦觀念的轉變,使得農村人口出生率持續降低,學齡兒童逐年減少,農村小學在校人數日漸萎縮。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的提高,于是,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紛紛把自己的孩子送進教學質量更好的縣城學校。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下,農村小學招生越來越困難,村級小學學生數量自然逐年減少、規模日漸萎縮。使得學校不得不縮小規模,讓較小規模的小學進行合并。使得辦學質量更加惡化,生源又會減少,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三、師資力量薄弱,教師整體年齡偏大
辦學的主要力量就是師資力量,它也是教育條件中最為能動有效的組成因素。農村小學中,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一是由于教師的年齡結構整體偏大,教學陳舊、知識結構老化、觀念也比較落后。二是城區學校從小學調教師,調走的是學歷層次較高、教學經驗豐富的中、青年教師。這樣,留在小學教學崗位上很多的是上了年紀、體弱多病的教師。加之沒有新的教師補充,教師隊伍出現了“斷層”,成了農村小學教育發展難以逾越的一道坎。三是農村信息相對閉塞,與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教師的教育觀念滯后,教育教學能力不強。教師知識技能的更新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又太快,而教師培訓已經遠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另外,藝體類教師匱乏,小學教育中僅僅存在著德教和智教等等這些因素,導致農村小學教育的整體教學質量不高,面對新形勢下的素質教育,部分教師疲于應付,師資水平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四、家庭教育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與發展
現在農村存在一種普遍現象,那就是孩子的父母親出門打工謀生計,孩子多由祖輩代管,或溺愛有加,或放任過度。他們的管教,也就是生活起居意義上的照顧,根本無力勝任“留守兒童”的思想、學習和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任務,這樣就使得“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這一環節嚴重缺失,這影響的不僅僅是他們的學習成績,更多的是他們的身心健康。農村家庭教育的缺位,把本應由家庭、學校共同承擔的教育責任全推給教師和學校。
農村教育發展一直相對滯后,總是在落后中艱難地前進,雖然國家也出臺了許多政策來扶持羸弱的農村現狀,但是農村的小學教育問題是復雜而艱巨的,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給予完全解決。這就要依賴于全社會的幫助扶持和我們每一位小學工作者的辛勤耕耘、無私奉獻,以此來實現農村小學教育的全面改觀。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