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直覺圖像能力是所有人天生就具有的能力,運用直覺圖像記憶符合該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生理特點。根據漢字構字特點,通過“重現畫面、畫演圖像、字理解析”等,讓識字教學有聲有色,引導學生運用直覺圖像記憶能力,使識字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實效。
關鍵詞:直覺圖像記憶;形象記憶;直觀感受
自古以來,人才都源自知識的獲得,而知識的獲得大多來自閱讀。對于小學生來說,識字又是閱讀的基礎。眾所周知,會識字就會閱讀,要閱讀必先識字。因此,在學習的起步階段,要注重教給孩子識字的方法,培養孩子識字的能力。而今,新課程一年級語文教材中的識字量多,而且大量識字是隨課文的學習進行的,有不少的生字學生是先學習合體字,再學習組成該字的獨體字。這樣的識字教學安排,無形之中給師生都帶來了很重的負擔,學生的負擔主要是識字量大,忘得快。面對如此“負重”的識字教學,筆者認為,在低年級可以運用直覺圖像記憶法,來提升識字教學效率。
科學研究表明,運用直覺圖像能力是所有人天生就具有的能力。人類的記憶分為左腦記憶和右腦記憶,左腦記憶靠語言,右腦記憶則是靠圖像。尤其是在小學一、二年級階段的孩子更是以直覺形象思維為主。因此,運用直覺圖像記憶符合該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生理特點。
一、直擊畫面,形象記憶字形
1.結合圖片形象展示
象形字來自于圖畫文字,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會意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根據意義之間的關系合成一個字,綜合表示這些構字成分合成的意義。有些象形字或會意字,學生由于受前理解的影響,很容易將這些字的一些部件寫錯,與別字混淆。識字教學時,如果能結合圖片展示,就可讓學生形象地感知,圖片中的畫面形象將有效地刺激孩子的右腦,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效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如,在教學“看”字時,先指導讀準前鼻音,然后課件出示圖片——孫悟空抬手遠眺的畫面,讓學生說說,圖上的孫悟空是怎么往遠處看的,學生看了圖后就說:“孫悟空抬起手放在眼睛上面看遠處。”有的學生又補充說:“他把手遮在眼睛上面是為了擋住陽光,才能看得更遠。”于是教師可以順水推舟地問:“是啊,‘看’的字形,誰會記住它?”學生看著圖片就紛紛舉手了:“‘看’字的下面是眼睛的‘目’,上面就像手。”還有學生補充說:“那個撇就像孫悟空舉起的手臂。”教師就接著說:“是的,‘看’字的上面就是手字頭。”接著寫獨體字“手”與手字頭進行比較。這樣的教學,將字形與字義結合起來用圖片形象感知,促進了孩子直覺圖像記憶,“看”的字形就能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容易忘記,有效地提升了識字的效率。再比如,“街”字的教學,教師先出示“街”字,帶拼音讀準字音,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字形,說說你有什么發現,這時學生還未有發現,教師就用手將“街”字中的“圭”遮住,這時學生恍然大悟:“‘行’字的中間加上‘圭’就是‘街’。”接著再出示圖片:“請看,像這樣的地方就叫做‘街’。‘街’字中間的‘圭’就像縱橫交錯的十字路,兩邊的‘行’是指道路兩旁的房子,即商店等,這樣的道路就是街。你們還知道我們連江有什么街?”學生就接著說:“上林街。”師:“是的,上林街是我們連江人都熟悉的服裝街。你還逛過什么街?”生:“福州的中亭街。”
這樣將筆畫較多的“街”字運用圖像記憶法,給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方法簡單有效。
2.利用動畫有趣播放
有些字形因某些部件受字形干擾,很容易寫錯別字。因此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字形特點,使用動畫演示,來刺激孩子的直覺圖像記憶。比如“溪”字,由于“溪”的組詞“小溪”中的“小”字,會干擾影響著“溪”字右下部分的“大”這個部件,致使很多學生將“大”寫成了“小”。以前教學時,通過靜止的圖片出示溪水流到大河的畫面,但是學生還是會將“大”錯寫成“小”。于是就反思,靜止的畫面有時對這樣易受干擾的字,識字效果還不夠理想。因為在記憶學中,動的畫面比靜止的畫面更能刺激學生直覺圖像的能力。在教學中把靜止的畫面換成了動畫,讓學生在“嘩嘩嘩”的流水聲中用視覺感知,小溪的水流進大河,再流進大海的壯觀景象,再回到“溪”的字形,學生就說了:“‘溪’字的右邊‘幺’就像彎彎曲曲的小溪水,下面的‘大’字表示小溪的水越流越多,越流越大,最后流入大河,匯入大海。”可想而知,當學生再次見到“溪”字時,他的腦海里呈現的就是小溪水“嘩嘩嘩”流入大河、流入大海的壯觀景象,就不會再將“大”寫成“小”的了。
二、“畫演”圖像,直觀感受字形
1.畫一畫,溯源求形
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尤其是象形字體現了造字的起源。那么根據漢字的這一造字特點,我們也可以動手畫畫,讓孩子更直觀地感受漢字的形體,記憶的效果更佳。比如“口、耳、木、水、火、田”等字,可引導孩子在紙張上畫一畫這些東西的形狀,通過畫一畫,再對比一下字形,學生很快就記住了這些字。
有些合體字也可以用畫一畫的方式,讓孩子運用直覺圖像能力更有效地記住字形。比如“臉”字的教學,先出示“臉”字,然后指導孩子讀準字音,再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記住字形。然后在孩子自主識字的基礎上,教師在黑板上動筆畫一畫,可以邊說邊畫:“‘臉’字的左邊是‘肉月旁’,表示人體的一部分,右邊很像一張小女孩的臉。上面的一撇一捺就像小女孩的劉海頭發分兩邊,這一橫就像小女孩的兩眉毛連在一起,兩點就是她的兩只眼睛,一點撇是她的小鼻子一挺,下面一橫是她的小嘴。”簡筆畫也就畫成了“僉”,學生只喊“哇”。接著再叫一女生上臺,將她劉海撇兩邊,在她臉上一筆劃,學生歡呼“像、像”。這樣“臉”的字形,就像圖片一樣已深深地刻在孩子的腦海里,再也抹不去了。
2.演一演,記住字形
漢字以圖畫起源,發展至今以形聲字為主體。因此根據漢字的發展史,一些象形字、會意字或形聲字都可用動作演示法,把抽象的漢字符號,用肢體動作表現出來,就像一幅幅活生生的圖畫展現在孩子們面前,這樣的圖像直進入孩子的右腦,形成長久的記憶。
如,在教學象形字“坐”時,將兩把靠背椅,背靠背放在一起,叫兩個小朋友上來坐下,非常形象的“坐”字的圖像就出來了,寫的時候孩子也不會寫成上下結構,即。靠背椅的靠背已將兩人從中間隔開了。這樣的教學效果十分顯著,不用老師強加說明,只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字形,對照這樣的動作圖像,馬上就能對應出每個部件的字形,印象深刻,不會寫錯字。
再如,會意字“尖”,“小大尖”,這個字形口訣學生都會背,但是教學的時候,如果也讓學生用自己的兩只手比劃一下“尖”的形狀,更會加深孩子識記的印象。再如“從”字,教學的時候,我讓一個學生上臺來,我跟在她身后,從講臺的左邊走到右邊,又從右邊走到左邊,這一前一后地跟著前進,學生馬上叫出來:“二人從。”以后要寫“從”字的時候,學生頭腦就會浮現這樣的圖像,嘴巴也會念念有詞:二人從。
教學形聲字“掛”字時,出示生字“掛”,帶拼音讀準字音,自主識字形,學生就說了:“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記,左邊提手旁,右邊上下兩個‘土’。”還有的學生說:“我用熟字換偏旁的方法記,青蛙的‘蛙’‘蟲字旁’換成‘提手旁’。”很多老師對“掛”字教學只到這里為止,學生現在是記住了,但是不是運用直覺圖像記憶,所以很快又會忘記。因此,這時老師又接著說了:“請一個小朋友上來將老師手中的這幅畫幫忙掛到這個鉤子上。”一個學生就上臺了,接過老師手中的畫就掛了起來,學生頓時領悟過來,“掛”是跟手的動作有關,所以要用“扌”。這時學生的直覺圖像記憶能力就記住了掛畫的動作圖像,“掛”字的提手旁就不會寫成其他的偏旁了。
三、字理解析,解字義識字形
字理即漢字的構字規律,是漢字形與義的關系。識字教學中通過解析字理,不僅可以避免識字教學的枯燥單調,同時在理解字理的基礎上進行意義識記,激活了想象思維,提高了識字效率,更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增強識字興趣。
比如“丹”字的教學,這個字受“母”字兩點一長橫的干擾,學生很容易也會點上兩點。所以很多老師在教學時,解釋“丹”的意思后,會不斷地跟學生強調,“丹”字只有一個點,沒有兩個點,兩個點是“母”字。更甚者,有的老師在黑板上直接板書錯別字“丹”,以警示學生。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是適得其反的,因為一個人記憶的原點是至關重要的,在學生剛剛接觸“丹”字時,你就給了他錯誤的字形認識,以后,他的記憶庫里就會同時出現正確的和錯誤的兩種字形,到底哪個是正確的,哪個是錯誤的呢?孩子無法判斷和選擇。這樣的教學只能給學生帶來負面的干擾,是不可取的。
因此,在教學時,如果能將“丹”字的字理演變過程展現給學生看的話,可以說一點寫成兩點的擔憂,根本不必要了。
首先是帶拼音出示“丹”,強調讀準前鼻音,師:小朋友,“丹”是個象形字。請看大屏幕。
接著大屏幕上就出現。然后教師講解:“丹”,原來是指礦井中的丹砂,你們看這是礦井,第一個是甲骨文字形,外面的框框像礦井形,里邊的一橫是加上的符號,表示那里有丹砂。后來字形慢慢地演變,成了現在我們寫的“丹”字。丹砂的顏色是紅色的,比如,詞語有朱丹、丹頂鶴。還可指一些中成藥、藥丸子。
這樣的字理解析展示,再也不用擔心學生會點上兩點了,因為直覺圖像里只有一個點,沒有兩個點。借助字理解析,運用直覺圖像記憶,識字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也不能濫用,有些字不演還好,愈演愈亂,比如,“隊”字很簡單好記,但有些老師也用了字理解析,搞得學生一頭霧水,既浪費了課堂時間又浪費了師生精力。
總之,在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通過直覺圖像記憶法,既符合該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生理特點,又增添學生學習漢字的樂趣,使識字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