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海中永生》是新華社記者親自參與鄧小平海葬儀式之后撰寫的新聞通訊作品,文章情感充沛、激昂澎湃,以大海為線索、以海葬為靈魂回顧了一代偉人波瀾壯闊的革命一生。在起伏跌宕的記敘中,作者數次將鄧小平的革命事跡同海洋精神激烈地碰撞,揭示出鄧小平人物形象所代表的冒險精神、戰斗精神、包容精神、奉獻精神在中華民族文化精髓中的意義與價值。
關鍵詞:海洋精神 鄧小平形象 文化解讀
一部《馬可·波羅行紀》撬開了15世紀的歐洲對黃金財富的強烈欲望,他們對東方遍地黃金的描述篤信不疑。迪亞士、哥倫布、麥哲倫、達伽馬,四個響當當的名字組成一支強大的歐洲艦隊,英雄般地離開祖國為黃金夢尋找出路。你可以說是上帝之手為其指引方向,但對于新航路開辟者來說,他們身上所代表的冒險精神、征服欲望、戰斗氣質、無私奉獻都成為了海洋精神的經典表達。葡萄牙和西班牙——歐洲走出來的勇士,他們的生存發展與世代繁衍深刻地烙印著海洋文化的精髓,成為了世世代代繁衍生存的民族印記,更支撐起了一個國度乃至一個時代的群體對未來藍圖的構建及對現實困境的挑戰。
黑格爾曾說:“中國并沒有分享海洋所賦予的文明,海洋不影響他們的文化?!蹦悴坏貌怀姓J,傳統的中華民族身上正是缺少了一種冒險精神。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中人們漸漸遺忘了海洋對人類的考驗和饋贈。直到近代,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史上誕生了一位擁有海洋精神、大海氣魄的領導人——鄧小平。和拿破侖一樣,這個“永遠打不倒的小個子”擁有相當的膽識和魄力,他蔑視一切的障礙和干擾,在革命的道路上猶如海洋族群的精兵猛將沖刺在時代的風口浪尖。凄風苦雨奈若何,從16歲遠渡重洋踏上征程,到參加革命浴血奮戰,期間三起三落百折不撓,最終英雄暮年魂歸大海。他用大海般廣闊的胸襟兼容并包,他提出改革開放救民水火,這一切都被寫進了《在大海中永生——鄧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記》一文中。
可以說,鄧小平同志的一生都在與海洋精神發生著激烈碰撞,對中國革命事業而言,他是開拓者,他是掌舵者,他是望哨,他也是戰斗士。在中國革命發展史這戰艦上,鄧小平的勇敢和睿智是任何作家都細數不完的溢美之詞。出自新華社記者何平、劉思言兩位作者筆下的這篇新聞通訊句句直擊內心,句句飽含激情,以鄧小平同志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為藍本、以鄧小平同志海葬儀式為靈魂,讓“大海”這條主要線索多次與鄧小平的人生經歷發生碰撞,先后記敘了等小平同志異國求學、革命征程、三起三落、改革開放的歷史事件,展現給世人的是一位又如海洋族群般最有戰斗能力的偉人勇士形象。歷史變遷形成的單向維度總是習慣讓人們找尋歸宿又探尋源頭,在這一過程中作者對人物形象的刻畫細致入微,將其血脈里與生俱來的海洋精神刻畫得淋漓盡致。
一、漂洋過海——敢于出擊的冒險精神
敢于漂泊的人必定肩負舍家離國的勇氣。這種背井離鄉的冒險跨越高山河流、湖泊海洋,勢必讓人變得著少年老成獨當一面,還得忍受客居他鄉鄉愁縈繞的痛楚?!肮腔胰龃蠛#r花送偉人”,隨著飄灑的骨灰作者陷入了深深的回憶?!暗谝淮我姷胶Q螅囆∑竭€是一個16歲的少年。那是1920年,他遠渡重洋,到歐洲大陸勤工儉學,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在那些日子里,美麗而苦難的祖國,時常越過海洋,沉入他的夢中……”“大海,是他革命生涯的起點。1922年,18歲的鄧小平在法國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從此,他走上無產階級職業革命家的道路?!睕]錯,故事都需要開始。方向正確、燃料充足、風鼓舵滿、意氣風發,正是這次果斷的出擊,埋藏著中華民族錚錚崛起的暗火,涌動著為救國救民而澎湃奔放的熱情。鄧小平的人生軌跡第一次與大海發生碰撞,或許就是這一次,激發出其無懼風浪的冒險精神,也奠定了他從事革命事業的基礎。前往異國的道路異常艱辛,猶如航行在變化無常的大海,你必須時刻做好準備與狂風惡浪展開搏擊。
如果沒有離家別國的決心和勇氣,承受不了客居他鄉的孤獨寂寞,沒有渴望建功立業的急迫和救國救民的使命,就不具備海洋族群最起碼的稟賦條件。鄧小平敢于冒險,其身上背負的家國使命從一開始就奠定了他獨立勇敢的意志品格。1921年4月,鄧小平到克魯梭市施奈德鋼鐵總廠當軋鋼工,月底辭去工作赴巴黎。7月下旬,中國共產黨成立。1922年夏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次年改名為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也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1923年夏參加旅歐共青團支部工作,從此開始了職業革命家的生涯。
作者以海的眼光探尋了鄧小平同志壯麗一生的起始開端,我們只須探尋至此,因為已經足夠恢弘。或許,和15世紀的歐洲勇士相比,鄧小平的出發多少顯得形單影只,不夠聲勢浩大,也未曾前呼后擁。但是鄧小平的出發,開啟了對舊中國前進與發展的道路探索,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建設。對支離破碎、內憂外患的舊中國來說,鄧小平的此次啟程,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這不僅是鄧小平一生重要的開始,更是中國人民奮勇反擊、自強不息的開始。
二、三起三落——愈挫愈勇的戰斗精神
時光行走,鄧小平的革命事業在風浪中繼續前行。革命道路并非一帆風順,當其遭遇困境,是鄧小平性格里不畏艱難百折不撓的戰斗精神助其一次次地渡過難關。
“鄧小平一生迷戀大海,與波峰浪谷有著不解之緣。一下海,他就舒展雙臂,游向深處。無論海多深,風多急,浪多大,他都劈波斬浪,勇往直前。大海的無垠,開闊了他博大的胸襟;浪濤的洶涌,塑造了他頑強的性格。”文章將鄧小平與海洋緊緊地結合在一起——鄧小平的堅韌飽含大海氣魄,它不是脫胎于市井亂世逞一時之快的匹夫之勇,更不是遠大抱負分秒必現的熱血沖動。它是猶如海洋族群那樣遇到險情,總能保持昂揚的斗志和戰勝疾風惡浪的決心。這是一種性格的培養,也是一種意志品質的彰顯。當然,這種戰斗精神被蘊含于整個中華民族抗擊侵略的文化精髓中,侵略者的殘酷兇狠恰恰成就了勇敢者的勝利與輝煌。這種植根于民族精神基因中的反抗欲望,成為了民族發展過程中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動力,練就了中華兒女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性格。
鄧小平堅韌的性格、頑強的戰斗精神在其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大任降于是人,心志之苦、體膚之痛、身形之困,都不會成為一名具備海洋精神的革命者前進的桎梏。1933年2月被黨內“左”傾領導人批斗,撤職、下放;1966年文革開始,鄧小平作為“劉鄧資產階級司令部”的第二號“走資派”被打倒,下放到江西拖拉機修造廠勞動;1975年“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鄧小平再次被打倒。歷經三次重大磨難,鄧小平忍辱負重,韜光養晦,磨煉自我,只待時機成熟為黨和國家貢獻力量。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復出,一次比一次引人注目。有外國人稱鄧小平為“永遠打不倒的小個子”,革命過程中的逆境坎坷終不能停止其頑強抵抗的步伐。“潮漲潮落,大海沉浮,就像他人生的三落三起。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雖歷經風險,但他始終百折不撓,總是能一次次在歷史的緊要關頭挽狂瀾于既倒,在滄海橫流中顯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大無畏的英雄本色。”沒有可以躲避的風浪正如沒有可以停息的翻涌,當年那支強大的歐洲艦隊克服了重重困難、無數次的整裝待發,才最終完成世界范圍內海洋格局的改變。鄧小平站在時代發展的風口浪尖,背負了重大磨難才展現出指點江山的偉大氣魄。
三、改革開放——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
對待不同的民族和群體都能和平相處,對待外來文化也能坦然待之,對待合理的意見樂于采納,這正是海洋族群的突出優點。明代永樂年間,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條船,歷時二十八年,訪問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三十多個國家地區,終于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的環球航行。不帶有絲毫的侵略眼光,尊重任何形式的民族文化——對待別國不同的文化觀念、價值認同,鄭和保持著最恭敬的態度和最友好的理解,贏得了各國的信賴和仰慕。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對于領導者而言,若沒有大海般寬闊的氣度和胸襟吸收外來文化,便不會有新中國改革開放、打開國門的創舉。
歷經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給黨和國家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世界范圍內新型的科學技術正在推動世界經濟快速發展。在此形勢下,鄧小平果斷組織考察團赴西歐調研考察,國內外經濟發展的巨大差距使得中國不得不打開國門、招商引資。文章集中筆力記錄下了鄧小平同志提出改革開放的英明和偉大?!皻v史不會忘記,第三次復出的鄧小平,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揭開一場新的偉大革命的序幕,開創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康莊大道?!薄氨环Q為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的鄧小平,以他大海般的氣魄,又一次在中國大地掀起改革開放的巨瀾?!备母?,以神奇般的魔力,使古老的中華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這項豐功偉績絕對值得贊頌。作者第三次將鄧小平的命運與大海緊緊相連。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決定張開懷抱接受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與經濟合作,愿意求同存異,甩開包袱,這與大海兼容并包、寬容大度的氣質一脈相承。
四、海葬——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
海葬,是鄧小平選擇的告別方式。沒有墓碑也沒有坑冢,寬廣無垠的大海成為了可供后世祭奠的唯一方式。鄧小平的奉獻精神誕生于中國革命的崢嶸歲月,脫胎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洪流,是發自內心對人民疾苦的關切與同情,是一種從民族興亡出發的體悟與思考。遠渡重洋為救國救民,回國后立刻投入革命斗爭中。轉戰太行逐鹿中原,指揮內戰爭取黨的主動權。鄧小平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盡職盡責地為革命建設事業奉獻力量。當革命事業陷入困境,鄧小平隱忍堅強,尋找出路,他有關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表現出對人民本身最深切的關注。打開國門,改革開放,兼容并包,迎頭趕上。鄧小平用自己投身革命的飽滿熱情將奉獻精神上升為一種人生哲學,它不與一切世俗利益為伍,擺脫了任何一種功利心態,單純的將個人能力致力于國家建設的偉大事業中。這一種奉獻不以時間為標尺,不以生命為長度,是以融合了歷史事實、理論光輝、人性品質在內的精神融入到民族文化的精髓中。1997年3月2日,“一位以自己的一生書寫中華民族嶄新歷史的偉人,今天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個篇章”,“捐獻角膜、解剖遺體,不留骨灰、撒入大海”——這是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奮斗一生的人留下的最后愿望。“在大海中永生”,作者想表達的也是如此。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民的事業是永恒的,生命的長短無法控制靈魂的長度。只要歷史在前進,生命在延續,鄧小平的精神就會綻放希望之光。
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向祖國的萬里海疆。鄧小平的命運與大海緊密相連,他的生,他的死。他的奮斗與失敗,他的成就與輝煌,無不彰顯出一代偉人的大海氣魄和海洋精神。任何一個國家的存在與發展背后都有其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作支撐,鄧小平身上折射出的這種海洋精神是中華民族在渴求發展和實現夢想藍圖的過程中表現出的勢不可擋的氣勢和頑強的意志品質爆發力,是無論在民族發展的任何階段都釋放出一種振奮人心的威力,更作為一種蘊含在偉大民族精神之中的精神基因影響著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