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時代下,徐州琴書的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電臺、電影、電視的音像傳播和網絡傳播拓展了其傳播的內容,擴大了其受眾范圍。新傳播方式的隨意性、廣泛性和互動性使琴書突破了傳統傳播方式的局限,更加直接準確、便利廣泛地傳播傳統藝術。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 徐州琴書 傳播方式
新媒體時代傳播的媒介和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傳統曲藝的徐州琴書傳播方式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傳媒格局之變是科技進步的直接體現,傳播技術的革新是社會變革的巨大動力。媒體格局的變化首先是傳統媒介的發展成熟和新興媒介的崛起。就后戲臺時期的戲曲傳播而言,傳統媒介主要是電影和電視,新興媒介則是指互聯網絡和無限移動網絡。”{1}新媒體時代下,徐州琴書傳播形式的革新為其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這些新傳播方式突破了傳統傳播方式的局限,更加直接準確、便利廣泛地傳播傳統藝術。
新的傳播方式不僅包括電臺、電影、電視等音像的傳播,還包括網絡傳播?!霸谂f的民間語境中,人們想看戲曲演出,主要期盼一個節日、一個廟會的來臨。但現在人們通過現代傳播媒介,找到戲曲演出信息,走進劇場、打開電視、點擊網絡或播放光碟,欣賞到自己想看的劇目。這是現代科技、現代都市文明帶給人們的習慣。這種習慣不僅在都市,在農村也已經形成?!眥2}徐州琴書是民間藝術,只有根植民間才能大放異彩。現如今民間藝術的傳播方式有了變化,琴書的傳播方式也逐漸多元化,除了傳統的文字和舞臺傳播,也出現了音像和網絡傳播。
一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深入,徐州琴書音像資料也日漸受到重視和保護。這種傳播形式保存了徐州琴書的音像資料,使傳統的曲藝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復制?!叭祟愅ㄟ^影像建立的是一種新的大眾文化傳播形式,是一種繼印刷文化之后將藝術、娛樂、商業和科技融為一體的新興媒體,‘其’視聽表意形式符合現代大眾的觀賞習慣,能夠滿足題目不同的心理欲望?!眥3}1962年睢寧丁蘭英演唱的《一計害三賢》《絲絨記》被音像出版部門灌制唱片;20世紀80年代孫成才、朱幫俠的《包公案》《請廚師》等書目,被齊魯音像出版社和中華上海唱片公司灌制唱片;1984年中國唱片廠灌制崔金蘭、崔金霞姊妹二人演唱的《豬八戒拱地》等六個唱段,發行20萬張。1989年徐州淮海戲曲王音像公司成立,成立至今已出版傳統古書磁帶1452部,琴書曲目集中為王道蘭、丁舞、小銀俠、張銀俠、惠中剛、王湄、李全營、武秀英、孫育和等人的代表作品。2002年淮海戲劇王公司錄制丁相宇改編的《十把穿金扇》VCD,至2008年《十把穿金扇》VCD計125集。2006年淮海戲劇王公司出版發行丁相宇的15部琴書VCD光碟和磁帶等音像制品。張棟寶演唱的《王天寶下蘇州》《張廷秀私訪》《李雙喜借年》《雷寶同投親》等琴書曲目被全國多家制片廠和音像社灌制成唱片。
新時期各地音像出版部門邀請知名琴書藝人灌制音像資料,以徐州淮海戲劇王音像公司作品最多,成就最高。如2002年高小眼的《打蠻船》,張棟寶的《王天寶下蘇州》《雷保同投親》《張廷秀私訪》等作品;2003年周銀俠的《羅衫記》《龍鳳緣》,丁舞的《十把穿金扇》《秦英征西》《無艷春秋》《戰軍山》,高小眼的《貍貓換太子》《李雙喜借年》,張銀俠的《五梅七槍反唐傳》《九死還陽傳》,王道蘭的《陳三兩爬堂》等作品;2004年王道蘭的《五女興唐傳》《楊家將》《三請樊梨花》,丁舞的《隋唐演義(響馬傳)》《包公案》,唐玉俠的《薛仁貴征東》等作品;2005年張銀俠的《羅湘豹征西》《十二寡婦征西》,丁舞的《小八美》《海公案》《月唐傳》《羅通掃北》,王道蘭的《羅元救父》《大宋金球記》,惠中剛的《孫龐斗智》等作品。
此外中國唱片出版社、江蘇音像出版社、南京音像出版社、山東文化音像出版社和山東齊魯音像出版社等出版社陸續發行徐州琴書的磁帶和唱片。以山東齊魯音像出版社的作品為例:1986年錄制張金俠、江德才的《盧翠娥告御狀》;1985年錄制陳元愛的《馬踏河間府》《韓湘子討封》,孫成才、宋幫俠的《包公案》《乾隆私訪》;1986年錄制孫成才、宋幫俠的《張廷秀私訪》,孫成才的《奇巧案》,高小眼、馬玉環的《馬官保投親》;1987年崔金蘭、魏云彩的《叭狗告狀》,高成富、商紅艷的《呂蒙正趕考》,張銀俠、劉漢飛的《五梅反唐第二集愛華山劫囚車》《砸花轎》等作品。
隨著時代的發展,電視和廣播等傳媒方式都成為音像傳播的可行媒介。中央電視臺兩次九檔節目錄制播放徐州琴書唱段,江蘇、河南、山東、安徽等省市電視臺也多次錄制徐州琴書曲目播放。徐州電臺、電視臺更是多次錄制了徐州琴書經典曲目,除在本地播放外,還多次向海外華人播放。1956年徐州琴書演員邢培生、崔金霞應聘于天津人民廣播電臺播唱琴書《月唐》,2006年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中國徐州廣播電臺聯合制作《今日徐州》節目——“絲弦聲聲”:介紹徐州琴書表演家魏云彩和弟子們的作品及表演。魏云彩的《劉二姐算卦》《江姐上船》等唱段也被中央臺、江蘇、河南、安徽等省市電臺錄播和播放。
2009年新沂電視臺播放了《十把穿金扇》第一部第1至5集;2010年徐州琴書亮相豐縣電視臺《鄉音書場》欄目;2014年徐州琴書《貓和老鼠》參加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大年小戲鬧新春”視頻節目征集展播活動,節目在中國文化網絡電視播出;新世紀睢寧電視臺播放《金錢記》《血書白綾記》等琴書作品。
二
新時期互聯網成為廣播、電視之后傳媒的主體?!盎ヂ摼W可稱得上是一種革命性的傳播載體。從技術層面而言,互聯網具有多媒體的特征。它整合了廣播和電視的大部分技術功能和特點,可以輕而易舉地實現聲音和畫面的遠程傳真。同時,互聯網技術還處在發展、兼收并蓄的過程中。展望未來,互聯網甚至可能實現遠程傳遞清晰度更高的立體全息信號?!眥4}互聯網為徐州琴書提供了新的傳播途徑,成為琴書表演者、研究者和愛好者關注它的一個重要平臺。它改變了傳統琴書表演受到時間、場地和人員限制的局限,開辟了傳播的新天地。
截止2014年4月在視頻網絡搜索“徐州琴書”字條,共有437條關于徐州琴書的視頻記錄,包括琴書唱段和相關知識的介紹。其中搜狐視頻網有23條、酷6視頻網有10條、58視頻網有30條、新浪視頻網有3條、優酷視頻網有90條、土豆視頻網有278條、暴風影音視頻網有3條。其中以土豆網收錄最多。在百度鍵入“徐州琴書”網頁相關搜索約258000個,新聞網頁有546篇;徐州琴書吧有主題數88個,共有帖子170篇,會員67人。
涉及徐州琴書的網站主要有5家:戲曲屋、徐州琴書網、中國大鼓琴書戲曲網、中國戲曲網、梨園網。戲曲屋(www.xiqu5.com)為一家綜合性網站。它收錄琴書共451部,其中徐州琴書5條記錄,還有部分未明確分類,網站資源較為豐富。徐州琴書的曲目主要有:《張廷秀私訪》(張棟寶)、《斷背情緣》(張銀俠、劉漢飛)、《黃狗喊冤》(丁舞)等。徐州琴書網(www.0516277.com)是一家地方綜合性網站,以琴書和大鼓為主要收錄對象。它收錄琴書音頻目錄389條,琴書視頻目錄181條。中國大鼓琴書戲曲網(www.051683737900.com)是一家綜合性網站,收錄張棟寶、李全營等人演唱琴書合計147部。按藝人劃分:王道蘭37部;丁舞28部;張銀俠19部;高小眼10部;周銀俠10部;張棟寶3部;李全營2部;劉漢飛2部;唐玉俠1部;王昌銀1部;朱彩萍1部;陳錦榮1部;孫秀英3部;其他人4部。中國戲曲網(www.xiqu.net)收錄琴書135部。梨園網(www.liyuanwang.com)與琴書相關有66條帖,收錄了包括張棟寶、孫秀英等多位琴書名家的唱段。
傳播技術的革新為徐州琴書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它直接準確、便利廣泛地傳播著傳統曲藝,并表現出和傳統傳播方式不同的特征。網絡傳播最明顯的特征是隨意性。它不受時間、地點和表演者的限制,網友選取自己喜歡的內容,隨時隨地收看。網絡傳播的內容和范圍具有廣泛性,很多網站除了有海量的琴書曲庫外,還有琴書知識性介紹。如徐州琴書網有音頻389部,有視頻181部,其中很多作品為多集的長篇,其容量之大可想而知,它被全球廣泛傳播。
網絡傳播還具有多樣性。除了徐州琴書表演的內容,還有相關的評論資料、演出信息、琴書博客和琴書論壇等。它突破了傳統單調的傳播模式,集文字、圖像、音頻和視頻為一體,同時它還具有互動性,很多網站不僅有網上投票、問卷和辯論,還有網上教學和票友互動等欄目。網友可以在網上學習琴書的演唱技巧,參與琴書表演和研究。
徐州琴書的傳播只有為大多數人接受,才能實現其文化和實用價值。在新媒體時代下,它不僅經受了廣播、電影、電視和互聯網這些新媒體的考驗,還借助這些新興媒體更加廣泛地傳播了自己,實現了傳統曲藝的鳳凰涅。目前的琴書網站多為非盈利性宣傳和交流平臺,隨著中國網絡市場的成熟和規范,完全可能將琴書網辦成名利雙收的網站。琴書藝人可以在傳播傳統藝術的同時,收獲應該得到的物質財富。
{1} 焦福民:《論文化發展與戲曲傳播格局之變》,《齊魯學刊》2008年第5期,第131頁。
{2} 王廷信:《新民間語境與戲曲傳播策略的轉換》,《戲劇》2006年第4期,第20頁。
{3} 賈磊磊:《影像的傳播》,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頁。
{4} 楊燕、周斌、韓:《中國戲曲網站的現狀與分析》,《現代傳播》2008年第6期,第53頁。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徐州琴書的傳播調查與研究”(201311998028);江蘇省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徐州琴書的傳播調查與研究”(XCX2013025);徐州工程學院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