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國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小說成名作《香水·一個殺人犯的故事》一經出版便轟動了整個歐洲文壇。小說對嗅覺的極盡渲染和鋪陳在以視像為媒介的信息時代背景下獨領風騷、別出一格。主人公為追尋和驗證自身存在的意義,冷酷偏執地萃取幾十名少女體香制成香水,彌補自身氣味的缺失。本文嘗試運用精神分析理論,挖掘主人公冷酷偏執背后的人性缺失,從性本能的壓抑與轉化解讀主人公的香水情結。
關鍵詞:香水 少女與廣場狂歡 偏執情結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是當代德國文壇一顆璀璨的新星。早年他以寫劇本維持生計。1985年他的小說處女作《香水》一經出版便轟動了德語文壇,在1987年榮獲“古滕貝格獎”唯一的優秀外國小說獎,高居德國嚴肅文學作品的暢銷書排行榜的前十名,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德文小說,被譯為包括中文在內的四十多種語言風靡世界,作者也因此成為了德國近年來最受歡迎的作家。2006年德國著名導演湯姆·提克威將《香水》改編并搬上了大銀幕,透過絢麗震撼的視覺盛宴帶給更多的觀眾奇異豐富的嗅覺享受,領悟鼻子帶給人的非凡的生命體驗。
小說《香水·一個殺人犯的故事》主要講述的是氣味王國中的天才怪杰讓·巴蒂斯特·格雷諾耶,利用自己異常敏銳的嗅覺,偏執地追逐保存自己曾深深迷醉的女人的體香,不惜殺害二十五名美麗的少女,萃取她們的體味制成香水的故事。在他短暫而孤寂的一生,他唯一的追求和人生意義便是掌握提取香味的技術,配制成一種奇異的香水,使所有的人嗅到便會感受到愛神的力量,獲得幸福和快樂。
本文根據精神分析的理論嘗試對小說中“香水”的象征性隱喻做原型解讀,從性本能視角剖析主人公格雷諾耶的偏執情結。
法國圖爾大學教授阿蘭·科爾班在《致命的氣體與花的芳香——氣味的歷史》一書中將18至19世紀的巴黎說成是無法形容的污穢都會。小說開篇提到的格雷諾耶的生日——1738年7月17日也絕非沒有意義,它無疑是在強調一種時間概念和社會歷史背景。在我們所說的那個時代,各個城市里始終彌漫著我們現代人難以想象的臭氣。
在臭氣熏天的時代下,在最臭的圣嬰公墓改造成的食品交易市場,一位擁有奇異敏銳的嗅覺的格雷諾耶騰空出世。與他敏銳的嗅覺矛盾相生的是他一出生便沒有氣味。一個沒有氣味的軀體和一個靈敏的鼻子是如此奇異而又完美地融合在格雷諾耶身上。以致喂養他的乳母不惜被辭職也要堅決拋棄他?!霸谶@兒……他們散發的氣味最好聞……那么奇妙,長老。您想象不到!……如果他們沒有這樣的氣味……例如這個雜種,他的氣味比冷空氣還不如,那么…… 乳母懷著驚恐而又復雜的心情說道?!雹俸芏嘧x者傾向于認為,氣味的缺失意味著愛或情感的缺失。“這就是說在一個充滿情感交流的世界中,格雷諾耶是不存在的!……普通的人會用多種方式去感受一個東西的存在,去分辨每一個新事物。但格雷諾耶不同,他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事物的區分全憑嗅覺……因此當他聞不到自身的味道,就好像我們看不到、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一樣,從心理角度來看,這種自我的不存在感說明格雷諾耶由于幼年的情感完全的缺失,使得他基本上沒有建立起一個完整的人格?!雹诙鶕穹治隼碚摚@種分析可以更進一步,氣味缺失乃是產生愛的根本即人性的缺失。
一、《香水》時代的精神分析
自意大利文藝復興以來,人文主義思潮一直洶涌席卷整個歐洲。莎士比亞曾懷著高亢的激情贊美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而18世紀的法國正是啟蒙運動的中心,這時期的主流哲學思想是自笛卡兒以來倡導的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直到今天,我們依然活在理性主義張揚的時代。其本質上推崇的是科學實驗和理性法則。但是工業和流水線的作業永遠和人性相悖。聚斯金德之所以在《香水》中如此大肆強調香水和嗅覺,其意義在于復興被工業社會異化的人的感性。“民族和時代——像個人一樣——具有他們自己特有的傾向和態度。正是態度這個詞泄露了每一種明顯傾向所必需的偏見。傾向暗示著排斥,而排斥則暗示著相當多的能在生命中發揮作用的心理因素,因為與普通態度不兼容而被剝奪了存在的權利。”③所以,對格雷諾耶來說,氣味的缺失便象征著人性的缺失,而他所瘋狂追逐的香味,正是在當今的時代囿于理性的泛濫而蜷縮在人們內心一隅的基于原始思維的人性。
二、人性的缺憾與拯救
對于格雷諾耶來說,氣味的缺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他性欲的缺失。然而,但凡一個正常人都不會沒有性的欲求。格雷諾耶從一出生便置身于巨大的冷漠和孤獨之中。在這種孤獨中他早已學會并習慣掐掉自己與社會和他人的聯系,這種聯系,最基本而又重要的一點便是性的聯系。然而,對人類而言,性本能是一種先天的本能,所謂的掐斷也只能是一種深度壓抑。當他初次聞到一位散發著奇異芬芳的少女體香的時候,壓抑在他內心的性本能開始復蘇。這時候鼻子的嗅覺也似乎讓他覺得不可靠,而要借助視覺的確認。他狂熱而又粗暴地嗅著少女身上的體香,一種前所未有的幸福感襲遍他的全身。似乎少女散發的獨特的香味在滿足他的貪婪敏銳的鼻子的同時也填補了他奄奄一息的情欲的空缺。而多年以后格雷諾耶獨自一人在康塔爾山頂上獨居時的一個夢境也更加印證了他對少女的性的欲求。夢中他周圍放著空瓶子。他喝得太多了,最后還喝了兩瓶紅發少女的芳香。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認為,夢中任何具有容量的器物都可視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這里的“瓶子”便是子宮的象征物。“喝了兩瓶紅發少女的芳香”則赤裸裸地表達了格雷諾耶內心深
處對紅發少女的占有欲。
小說的最后,描寫到的廣場狂歡極具象征意味。
“處決那個時代的最可惡的罪犯的計劃變成了盛大的酒神節……品行端莊的婦女們撕開自己的胸衣,在歇斯底里的叫喊聲中裸露她們的乳房……他們用顫抖的手指把他們像被無形的霜凍僵的生殖器從褲子里掏出來,唉聲嘆氣地倒向某處,以極為罕見的姿勢和配對方式
交媾……空氣中彌漫著沉重的情欲的甜蜜氣味……簡直和地獄一樣?!雹茉谶@里,情欲的肆無忌憚被香水點燃和解放。一瓶散發著誘人芳香的香水成了迷情亂性的膏藥。我們的文明是建立在對本能的壓抑上。在弗洛伊德看來,人類對本能的壓抑,使文明成為可能。越是高度發達的文明,越是通過種種道德、法則的束縛壓抑人的本能?;浇汤硇猿珜У慕髁x和原罪意識一直以來充當了性本能的劊子手,而香水所代表和激發的人性正是對性欲的肯定和張揚。生活在18世紀中后期的人們其實和現代人一樣,囿于種種的倫理道德和社會偏見而不斷地包裹自己的真實訴求。而集合了二十五名少女體香的香水,在赤裸裸地散發到空中的那一刻,便強行地脫去了披在所有人身上的理性高貴僵化的外衣,將包裹在社會道德深處的情欲赤裸裸地展露出來。
弗洛伊德在《性學三論》中定義力比多是與營養本能即饑餓相對應的性欲望。然而榮格認為,當精神分析學派談論“性欲”時,應當將它與這種更廣義的物種保存概念聯系在一起,而不應當認為我們僅僅意指這個詞通常所指稱的身體感覺和功能。依照榮格的觀點,性本能的概念絕非僅僅指男女情欲,更多的是指向人的生存本能。力比多便表達了蘊含在人之生存所必不可少的生命能量。主人公格雷諾耶出生時的一聲啼哭“不是企求同情和愛的本能哭喊。……而是決定自己放棄愛,但是要生存?!雹?于是,求生的本能與渴望使他的童年歷經水痘、麻疹、痢疾、霍亂等等災難與不幸后,都頑強地生存下來。種種童年的不幸帶給他的精神創傷都被他深深掩藏。他一直在沉默,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氣味王國中。他關閉了情感上與外界的聯系,從而減少了巨大的生命能量的支出,一點點的剩菜殘羹足以讓他茁壯成長。直到少女的出現,催醒了潛伏在格雷諾耶心靈深處的力比多,使他的生命能量開始全面爆發。
將原來的性目標轉化為一種不具備性特征的目標的能力叫作升華。經驗與智慧,對心理器官的影響強化了性本能的升華?!暗墙裉焖X得,似乎他終于知道了自己是怎樣的人,無異于一個天才;知道自己的生活有了意義、目的、目標和更高的使命……他必須做個芳香的創造者……是一切時代的最偉大的香水制造者。”⑥壓抑的本能成就了他對少女體香的偏執追求。這種追求早已突破了人的動物性本能,而是將巨大的生命能量用于愛的強行掠奪和社會事業的塑造,即調配讓人產生愛欲的香水。在這種追逐中,他的異常敏銳的嗅覺和堅定的意志無疑強化了他的性本能的升華,從而讓他萃取二十五名少女體香之時表現得極其靈敏和殘酷。然而,性欲的缺失所必然導致的愛欲的缺失使他即使占有了二十五名美麗誘人的少女體香后,精神上依然無動于衷。在受刑臺上,當所有的人聞到他身上的芬芳時,都不由自主地感到喜悅和幸福。而這個時候的他,才發現自己原來真正缺失的是——產生愛的本能。他得到了別人對自己的愛,才明白自己從來就沒有愛別人的能力。
在描述藝術作品時,榮格認為,“為藝術表現提供素材的經驗很難為人們所熟知……它是一種超越人類理解力的原始經驗,人類因自身的軟弱而很容易屈從它”⑦。而作為個體格雷諾耶,面對這種被視為原始經驗的性本能的同時,同樣不能逃脫。
三、尋找自我的執著與迷茫
作品感人的力量和深刻的意義并不存在于歷史或神話素材中,而是存在于它用于表達的幻覺經驗中。具有蠱惑迷幻色彩的香水,其魅力也正在于它對源于原始意象的幻覺經驗的象征表達。
精神分析理論的真正對象在于挖掘潛藏于本我之中的無意識幻想,其核心是對夢境的解析。格雷諾耶離開巴黎,在遠離人煙的康塔爾山獨居了七年。這七年時間里,在自己營造的氣味王國中,格雷諾耶無拘無束地幻想著在自己的王國里的種種滿足。這些幻想成為我們深入主人公格雷諾耶的內心,進行精神分析的一條捷徑。
“渴望著家庭的他的心臟像一座紫色的宮殿。它坐落在一片隱蔽在沙丘后面的石頭荒漠里,周圍有一塊沼澤地綠洲,后頭有七道石墻。……其中一個沙龍里有一張簡單的紫色長沙發,格雷諾耶在勞累一天后就躺在上面休息?!雹噙@是格雷諾耶在山洞居住后的一段聯想。從紫色的宮殿到紫色的長沙發,紫色成為他內心最向往的顏色。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紫色往往代表著尊貴。拜占庭時代,來自王族嫡系的皇帝會將“生于紫”(born to The Purple)加于自己的稱號前,表明自己的正統出身。猶太教大祭司的服裝或家具裝飾往往以紫色為主。基督教主教的教袍為紫色。待降節、圣公會、天主教等的儀式上,主色調依然為紫色。然而與格雷諾耶幻想的紫色象征的尊貴神圣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的極度卑微的出身和遠離塵囂的獨居。巨大的反差使得格雷諾耶只能將內心的幻想深深掩藏。“石頭荒漠”“沼澤綠洲”“七道石墻”等都成為他內心捍衛隱藏自己的精神城堡的象征。
“讓-巴蒂斯特伸手去拿那本氣味之書,打開第一只香水瓶,給自己斟了滿滿一杯……真可口!喝下去舒服極了,以至可愛的讓-巴蒂斯特幸福地流出了眼
淚……但是他若不喝光最后一瓶,即最美的一瓶,他今晚是不肯罷休的。這最美的一瓶就是馬雷街那少女的芳香……”⑨這里,“喝”這樣一個動作極富意味。弗洛伊德將人的性心理分為五個階段,最原初的階段是口欲期??谟趮雰旱臐M足感主要來源于吸乳及吮吸手指等附屬動作??邓柹降叵挛迨椎纳蕉匆驗榧澎o和具備生命所需的養分讓格雷諾耶幸福的哭泣。這個如同子宮一樣的山洞帶給他寧靜與安全,讓他仿佛回到了在母親的子宮時期。而一出生便被丟棄在腥臭的魚肉堆里的格雷諾耶,從自己細胞發育時就喪失了母愛的格雷諾耶,自小便受到周圍的種種排擠、欺壓和傷害。他在嬰兒期的心理發育是極度不健全的。而現在,在遠離人煙的康塔爾山,無拘無束的幻想慢慢地填補他曾缺失的心理發育,讓他在無意識深處找回缺失的本能需求。所以他盡情地喝著各種各樣爽口的香水,一直到最后也是最美味的一瓶:馬雷街那少女的芳香。直到這時,少女體香所象征的性欲本能才最終赤裸裸地展現出來,并在無意識的幻想中帶給格雷諾耶巨大的滿足和幸福。
“這些夢影很明顯是氣味的一部分。起初它們只是以稀薄的軌跡飄過格雷諾耶的鼻子,隨后它們變濃了,像云朵一樣。這情況恰似他站在沼澤中,沼澤里升起了霧氣。霧氣緩緩地越升越高。格雷諾耶很快就完全被霧氣包圍了……”⑩ 格雷諾耶夢境中出現的“霧氣”是極其重要的象征意象,正是霧氣帶給格雷諾耶的恐懼驅使他離開了康塔爾山,繼續著對香味的追逐,轉而造成幾十名無辜少女的殞命?!妒ソ洝撌兰o》開篇講道:“太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泵造F四散之景便是混沌,是生前死后的未知,是無聲色味觸法的虛無。夢境中的霧氣是格雷諾耶自己的他者,是隱藏在本我之中的無意識的鏡像。格雷諾耶自己沒有氣味,霧氣本身就是虛空。當自我渙散在虛空的本我時,接近死亡的幻滅感便帶來了極大的恐懼。所以,在山洞中被凍得將要死去時格雷諾耶沒有感到害怕,肉體的消亡對沉浸在氣味王國的他是不值得害怕的。而霧氣所象征的氣味的虛空卻帶給他真正的靈魂的恐懼,氣味王國中的國王本質上是不存在的——沒有性,沒有愛,沒有對生的渴望,沒有對死的畏懼……而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的唯一砝碼就是——氣味。于是,從此,堅定了他對氣味的狂熱掠奪。
在榮格看來,藝術創作的經驗更多地取決于超越理性體認的集體無意識。一個成功的藝術形象之所以極富魅力,正是在集體無意識中成功地開啟了讀者內心遺存的原始意象與原始經驗。小說中,眾人在一瓶萃取十三名少女的體香糅合成的香水面前毫無抵抗力。香水隱喻地象征了潛藏于人們集體無意識中的原始經驗,打開了人們內心深處對氣味的亙古回憶與迷戀。
在香水的王國里,格雷諾耶無疑是一個獨領風騷的國王,一個天才的成功者。他憑借自己出奇敏銳的嗅覺配制出千姿萬態的香水,孜孜不倦地追求種種方法萃取一切實體的氣息。然而,就個人的精神世界而言,格雷諾耶又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精神侏儒。童年的悲慘經歷引發的性本能的極度抑制,使他在之后的成長中,內心力比多偽裝成種種需求,進而轉化為強大的精神能量幫助格雷諾耶追求世間萬物的氣味。從他人身上提取的“香水”無不是格雷諾耶對自己殘缺的人性本能的補償。所謂的拯救無不是一種接受,接受理性時代背后潛抑的原始的呼喚;所謂的復魅無不是一種補償,補償所有人內心深處永恒殘缺的靈魂。
①{4}{5}{6}{8}{9}{10} [德]帕·聚斯金德:《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李清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頁,第255頁,第22頁,第48頁,第139頁,第140頁,第145頁。
② 王大亮:《電影香水的心理分析》,《校園心理》2008年第10期。
③⑦ [瑞士]榮格:《人、藝術與文學中的精神·榮格文集》,姜國權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104頁,第113-115頁。
參考文獻:
[1] [瑞士]榮格.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榮格文集(第一卷)[M].謝曉健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
[2] [瑞士]榮格.轉化的象征·榮格文集(第二卷)[M].孫明麗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
[3] [瑞士]榮格.原型與集體無意識·榮格文集(第五卷)[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
[4] [瑞士]榮格.人、藝術與文學中的精神·榮格文集(第七卷)[M].姜國權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
[5] [瑞士]榮格.象征生活·榮格文集第九卷[M].儲昭華、王世鵬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
[6] 曾江江.世界著名心理學家榮格[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7] 車文博編.釋夢·弗洛伊德文集(第二卷)[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
[8] 車文博編.性學三論和論潛意識·弗洛伊德文集(第三卷)[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
[9] [法]保羅·克里爾.惡的象征[M].公車譯.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 [德]埃里希·諾依曼.大母神——原型分析[M].李以洪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11] [美]桑迪.神圣的饑餓——作為文化系統的食人俗[M].鄭元者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
[12] [德]帕·聚斯金德.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M].李清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13] 郭春林.讀圖時代的文學與眼睛、鼻子及心靈之關系[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2).
[14] 馮羽,陳黎黎.《香水》——后現代文本的“互文性”闡釋[J].世界文學評論,2008(1).
作 者:丁良艷,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學人類學。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