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清照在詞作中憑借其所獨具的女性自我意識,大膽地突破了封建時代男性話語體系和視角,用別具一格的女性創作心態,溫婉大方的女性氣質為我們展現了女性被倫理綱常所束縛的、所蒙蔽了的內心世界,打開了女性體悟細膩的心靈窗口。她從女性視域出發,用極為女性化的書寫發出了對于生活的吶喊,其詞作中首次呈現了率性自我的女性本體意識、大膽張揚的女性本體意識、現實憂患的女性本體意識。這是女性對自身的肯定,也是對人生的態度,對于世界的認知。
關鍵詞:李清照 女性 本體意識 探析
“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枝女兒花”,這是著名詩人臧克家為李清照紀念堂題寫的一副對聯。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中,李清照是不可忽視的濃墨重彩的一筆,她因著作《漱玉詞》而被認識被記住,其詞作中塑造了大量具有靈魂精髓和人格魅力的各具風姿、儀態萬千的閃爍著女性本體意識的女性形象,這給我國古典文學增添了光輝。在她之前,女性作家的創作常常是自我失意的吟唱,不能突破自身視野的局限而缺少大境界。而李清照在詞作中憑借其所獨具的女性自我意識、敏銳的審美意識,大膽地突破了封建時代男性話語體系和視角,用別具一格的女性創作心態、溫婉大方的女性氣質,為我們展現了女性被倫理綱常所束縛的、所蒙蔽了的內心世界,打開了女性體悟細膩的心靈窗口。她從女性視域出發,用極為女性化的書寫發出了對于生活的吶喊,實現了對廣闊社會的介入和把握。這是女性對自身的肯定,也是對人生的態度,對于世界的認知。
一、李清照詞作中女性本體意識萌生的原因
(一)社會背景
李清照是生于宋代的一位女性。一方面,宋明的陳朱理學將儒家正統思想發展到了極致,成為約束人言行的桎梏,封建社會下的女性受到倫理綱常的限制更甚;另一方面,宋代的商業活動非?;钴S,經濟繁盛,瓦肆勾欄,詞曲艷舞,都開闊了人們的視野,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意識,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梢赃@樣說,宋代是一個多元文化與統治者所宣揚的思想共同共存的時代。李清照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中,通過飽讀詩書,增長了見聞,任由著自身天性的發展,逐步突破禮教的捆綁,內心深處萌芽著女性自覺意識。
(二)出身環境
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父親李格非是享譽一時的“蘇門后四學士”之一,自身對詩詞造詣頗深,是蘇軾文學的傳人,元■文壇的中堅。其母為著名詩人王拱辰的孫女。他們都不崇尚“女子無才便是德”,鼓勵女兒李清照進行詩文學習,并不妨礙其詩歌創作的興致。開明而輕松的家庭環境,使李清照在青春期擁有活潑而靈動,蘊藉而又大方的性格色彩,促使她女性色彩自我形象展現的意識。
(三)婚姻經歷
古代的婚姻,一直以來奉行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趙明誠與李清照并非如張愛玲所說,于千萬人之中偶然相遇,卻擁有宛如“人生若只如初見”邂逅般的美麗。成年的李清照嫁給了一個懂她,又能欣賞她的男子趙明誠,二人可謂是天作之合,婚后生活琴瑟和鳴。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中曾寫道:“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既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納蘭容若將之概括為“賭茶消得潑墨香”,由此可見,趙明誠雖為金石收藏家,但是對于文學也頗有興趣,學問見識比較淵博。另外從這樣的家居樂事中,我們也可以觀出趙明誠對自己妻子的縱容與喜愛,為婚后的李清照提供了一個獨立且溫馨的環境。平靜、舒適而又幸福的婚姻生活使得李清照在為人妻后思想并沒有被封建的“三綱五?!彼荆收嫣烊坏膫€性得以保存,這為李清照后來詞作中女性意識的進一步彰顯提供了必要條件。
(四)自身原因
首先,率真而張揚的個性特征。古代官宦家的小姐,大都既缺乏情趣又毫無個性;活潑而個性獨特的古代女子,絕大部分存于花街柳巷。因而,一個出身于官宦之家,有著良好的家庭背景的女子,身上略透才氣實非很難,難的是有自己獨立的個性與灑脫不羈的性情。宋代的女詞人李清照可謂是二者兼而有之。李清照為官宦之女,名門閨秀卻樂酒甚至醉酒,同時毫無顧忌地將其書寫入詩詞之中,透著自戀,透著自許,不得不讓人欣賞她那份兒不為世俗所羈絆的灑脫個性。好酒,在封建倫理綱常的高壓時代,能夠蔑視它、突破它,就足以見得李清照的超然和不媚世俗。
其次,卓然獨立的深遠境界。從小就開始進行詩書學習的李清照,受到的文學熏染多,基礎深厚,修養高深,視野開闊,少年時就已顯現出超越其他女子的過人才華。況且她并未完全將自己視為男子的附庸,而是始終追求個人獨立性、獨特性,希望在情感上獲得與男性同等的地位。通過她不同時期的詞作,可見李清照本人是一位婉約而不失大氣豪邁的女詞人。從中我們既可以感受到女子所獨具匠心的曲折心理,也能夠感受到她那絕不輸于男子的堅強與堅韌,沈曾植將其喻為“閨閣中的蘇、辛”,可謂“巾幗不讓須眉”。
最后,起伏跌宕的人生經歷。用“花的開落”來形容的話,李清照的前期生活可謂是花團錦簇,而后期的生活卻是眾芳凋零。她經歷了兩宋動蕩時代,中年喪夫,使她處于一種顛沛流離、漂泊無依的生活狀態。生死離別終有定,悲歡離合總難免,巨大的生活變動,迫使她“走出閨閣,走入亂世”。在她的創作中,個人思想情趣中更灌入了一股國家之悲,悲從中來,極具現實意義。通過自我抒情式的描寫,獨特視角的切入,不僅表現了她所遭逢亂世中所經歷的各種難以言表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尋求希望的堅韌生命特質,而且表現了她對祖國命運的關心,對江山社稷的深切憂患,擴大了其詞作中女性自覺意識的境界,成為既奇且傳的偉大女詞人、女文學家。
李延年作《佳人歌》這樣寫道:“北方有佳人,遺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贝饲~用了反襯對比的手法,盛贊了北方佳人,這正如李清照的寫照。讀李清照的詞作,從其豆蔻年華之時所作,再到顛沛流離之時所作,令人感慨萬千。她的詞作,因為自寫閨情,滲透著女性本體意識,將她那獨立而卓絕的“佳人形象”佇立于我們眼前。
二、率性自我的女性本體意識
李清照是一個無法復制的女詞人,她樂于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現作為一名女性的最真實的感情與內心世界,通過展現豐富多彩的形象,表現出不同時期個人的生活志趣、人生追求,率性而自我。
(一)率真活潑的少女形象
李清照的詞作創作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以南渡為界,前期的作品清新活潑,頗能顯示出詞人天真純潔的性情。以她十六七歲所作的一首題為《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為例,“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首詞寫了作者經久不忘的某次溪亭暢游,一直玩兒到日暮之時,本欲乘舟興盡而去,卻莫名其妙走入藕花深處,詞人連用兩個“爭渡”,表現了自己想歸不得歸的焦灼心情,如何才能回家呢?小漿劃動,船兒顛簸,一群棲居在枝枝蔓蔓的荷葉底的鷗鷺齊飛,不知所以。
李清照用極精簡的話語,截取了幾個畫面,將出游的美好心情和流動著的如畫風景交織在一起,富有青春氣息、自然氣息。在她不俗的興游情趣中,我們能感受到她那豪放而不做作的風姿,少年的她,就像一顆飄在空中的蒲公英種子,健康而自由地生長,自然的景物在她的眼中都是新鮮而別致的,這既是天然找到了自然,又是開闊的自然空間給予了她天然的樸素。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边@也是李清照早年的時候所作的一首名為《點絳唇》的詞,詞中寫了在一個春日的早晨,綠色的藤蔓纏繞著秋千,秋千索還在來來回回地晃動,女主人公兩腳點地剛下秋千,懶懶地整理著自己輕薄的衣服,在她的身邊,瘦瘦的綠色花莖拖著碩大的枝葉,枝葉上掛著晶瑩的小水珠,薄汗浸透了輕衣,人花相互掩映,清晨顯得尤其清新嬌美。這時候,突然一位客人來訪,女主人公著急抽身欲去,不料遺落了珠釵,來者何人?詞中并未回答,但是通過女主人公的一系列動作,我們不難猜想到定是位讓她覺得賞心悅目的翩翩少年。女主人公和羞著走到了門口,抑制著自己心中的激動,情不自禁地回頭只為覷見少年的風姿。為了不失儀態,假裝嗅著開放的青梅。與《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不同的是,詞人在這首詞中,更多地展示了身為女兒的各種心態表情。在詞的上片,一位少女搖秋千在庭院,展示了詞人調皮好動的個性;突然一位男客的來訪,引得詞人襪■金釵溜展示了詞人少女嬌羞狀;匆匆忙忙之間,卻偷偷地去看那位男客,表現了詞人對于和異性接觸的渴望,這種對個人內心欲望的真實表達,恰恰體現了李清照的女性本體意識。
(二)卓爾不群的自我形象
封建社會,毫不夸張地說,女子的存在只是男子的附庸,女性必須遵守三從四德、三綱五常,在這樣的約束下內心的真實情感無法被表達出來。但是通過閱讀李清照的詞,我們卻能感受到她筆下的女主人公熱情鮮明的個性以及復雜多變、矛盾交織的情感心靈。
《漁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就是這樣一首真實生動的女性生命贊歌,詞人此時正是花樣年華,她的父親拜官禮部員外郎,家庭生活輕松而愜意,少年的才華初顯,可謂真是春風得意時,詞人雖全詞寫梅,也是全詞寫己,以梅花自喻,一句“此花不與群花比”將自己不流于素,卓爾不群的意志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體現了對自我身為女性的肯定與欣賞。
除此之外,還有《鷓鴣天·暗淡輕黃體性柔》以及《減字木蘭花》等詞作也表現了詞人自矜自得之意,張揚了女性主體意識。在前一首詞作中,詞人再一次把自己比作一種花,她用自己捕捉到的桂花“色淡香濃”的一個特點來闡述了對內在美的欣賞。與此同時,并沒有貶低自己同樣鐘愛的梅和菊,而是以桂花彰顯自我內心世界的美好,詞的下片最后一句“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膀}人”指的是我國著名的大詩人屈原,屈原的代表作《離騷》中包容了若干種草木名稱,詩人常常以芳草自喻,卻不見富有內在美的桂花,李清照用此句,除了表現出將之引以為憾事的觀點,更多地還透漏出了詞人自身對自己審美情趣高過屈原的一種自信,足以表現自己對自我女性身份的認可,張揚了個性。
在后一首詞作中,李清照落筆更是大膽而肆意。一般說來女子為了喜歡的人去裝飾打扮并不少見,但是絕少人會在打扮之后,撒嬌著讓丈夫去比較是自己更美,還是紅花更艷。這是婚后溢于言表的幸福和甜蜜,這首詞把女主人公初為人婦這種沉醉在幸福甜蜜之中的女性特有的嬌羞和嫵媚詮釋得及其透徹。李清照敢于將自己與丈夫的婚姻生活,閨房之樂呈現于筆端,展示出她對舊的封建倫理道德束縛的掙脫,這種掙脫就是她詞作中女性本體意識的張揚。
(三)格高淡雅的詞人意象
1.話語詞心 在李清照的作品當中,“花”這個意象出現得尤其多,有梅花、桂花、海棠、菊花等等。目前所存的李清照的大約五十首詞作當中,其中有四十幾首詞中都或多或少地滲透著花的影子。這不簡單的是源于她個人對花的喜愛,更深層次地展示了她對自身命運的觀照,對女性命運的思索。比如《如夢令》中就寫到了海棠一花。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迸魅斯砭浦螅褋淼牡谝患戮褪菃柧砗熑耍褐械暮L脑趺礃恿?,從中表現了詞人的愛花護花之情。詞人對花的關注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的一種關注,是對女性處境、命運的關注。女人就像花一樣,詞人常常將自己喻為某一種花,從中可以看出李清照是非常關注女性命運的。尤其是這首詞的最后對白部分,將詞人對花的關心表現得極富人情味兒。在這首詞作當中,詞人首先用“濃睡”點明了時間,時間是從黑夜到清晨,以“殘酒”點明了女主人公的心理,心理是殘酒未消。然后用“卷簾”二字,明確地指出了已至天明。然而,“試問卷簾人”,卻省去了問的內容,一直到最后一句對白,才透出謎底,可以說是自然隨意、巧妙無痕。從詞的意思來理解,我們讀到的有詞人因花而有的喜、悲、醉、嗔等等情感,深層進行分析,不難發現這海棠花分明就是詞人自己,“綠肥紅瘦”,花易凋零,女人的青春不也是如此嗎?
2.樂酒醉酒 與美酒有不解之緣的大詩人大詞人在古代歷史上不少,但是女性區區可數,李清照樂酒,好酒,甚至醉酒,在她的詞作當中,不但涉及花的作品頗多,涉及酒的也可謂頗豐,而且形式往往不拘一格,內蘊涵義深刻,因而酒可以說是她創作中離不開的素材之一。一種味道的酒,在她的筆下,經歷了她的沉浮,可以顯示出萬千變化。
有她豆蔻年華時的無憂酒。比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她敘自己少女時期的一次溪亭暢游,之所以迷路在藕花深處,正是因為醉酒的緣故,因為醉酒所以“誤入”,最后驚起一灘鷗鷺。在這樣的一個鮮活的生活畫面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她的不俗不羈與無憂。
有嫁為人婦時的傷春酒。詞作《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中開篇即提到酒:“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
酒”,交代自己昨夜醉酒,且處于醉得很深的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長而沉的睡眠也不能使酒意一下子消失。醉酒的詞人在第二天醒來,發現經過了一夜的雨打風吹,紅花和綠葉各有變化,一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將綠葉和紅花擬人化,綠葉經過了雨水的灌溉顏色自然更加鮮澤,顯得蔥郁,而紅花則不然,經過了狂風驟雨的摧殘,只會凋零,就像生了病的人一樣消瘦無力。詞中一句“綠肥紅瘦”不僅巧妙地通過對比、擬人等修辭在自然之景中滲入作者嘆惋、傷春的微妙情思,也表現了詞人作為女性觀察的細膩和審美的精妙,向來為人所稱道。
三、大膽張揚的女性本體意識
李清照將自己一生之中所經歷的情感用打動人心的語句表現出來,在她的詞中,少女的春心萌動、愛情的甜蜜、初為人婦的相思離別、閨怨情愁、失去愛人的悲苦等等各種自己對于愛情的真實體驗都大膽地被抒寫出來,自我獨立的意識,真實的生命體驗,折射出了她作為女詞人所獨具的張揚的女性意識,因而詞作別有一種風味。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ㄗ燥h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首詞寫于李清照初為人婦與趙明誠分離之時,題為《一剪梅》。上片主要是寫景,景物之中滲入了人孤清的心理感受,下片主要是抒情,突出“相思”二字?!凹t藕香殘玉簟秋”一句寫的是深秋之景,值此秋去冬來之際,過去美好的景物現在看來只能是觸目皆傷?!蔼毶咸m舟”一個“獨”字就表明女主人公現在是一個人,當女主人公一個人獨自踏上蘭舟的時候,她會不會想起昔日與夫君趙明誠相攜而游的經歷?答案是肯定的,這種今昔對比,新婚本來該有的快樂幸福和二人分別之后孤獨寂寥的對比,更添了詞人的愁緒。作者選用了“玉簟”和“蘭舟”二詞,前者是指打造精致的竹席,后者意為木蘭制的小木船,二者均為雅致富麗之物,既符合詞人官宦大家小姐的身份,又契合新婚美好的氛圍。接下來用“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直白地抒寫了詞人盼望遠方丈夫來信的心情,“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指出是兩地的相思,直至最后一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歷來為人所稱道,將詞人無法擺脫的憂愁相似之苦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人在愁苦的時候總是皺著眉頭,愁眉苦臉的,作者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才寫出此句來,使人若見其眉頭剛舒展又緊蹙的樣子。“才下”“卻上”二字用得極好,兩者之間有著連接關系,因而,能夠將相似之苦這種感情在短暫之中的變化起伏表現得極為細膩真實而形象。
同樣是為情所困,李清照在《一剪梅》中書寫的憂愁,可以說與在《聲聲慢》當中所書寫的失夫失國時的悲痛是迥然不同的,在《一剪梅》這首詞作中,雖然憂愁,但總還有一種“云中誰寄錦書來”的期盼,與丈夫的暫時離別并不是永別,不久就自會相見,這相思憂愁之中,更多蘊藏著初為新婦的甜蜜欣喜。而在《聲聲慢》之中,作者歷經“靖康之難”,一夜之間,家沒有了國也沒有了,從受人憐愛的大家閨秀變成了漂泊無依的難民,這種打擊是巨大而沉重的,這時候的愁與痛是深刻而少希望的?!皩ひ捯?,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詞的開篇一連用了七組疊字,一來富有音律美,讀來仿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感,再來反復地吟唱,徘徊低迷,哀婉凄楚,讓一種莫名的愁緒彌散開來,蘊藉無窮。接著借助一系列深秋只是殘敗的景物:急風、大雁、黃花、落葉梧桐、細雨等等勾勒出一幅凄涼悲傷的深秋黃昏圖,滿紙嗚咽,字字含淚。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之中,女主人公將要怎樣度過呢?“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一個“愁”字總能包括得盡千種滋味、萬般愁苦?作者只用了一個“愁”字,只寫了這一種心情,就戛然而止,給人一種“欲說還休”之勢,實則早已傾瀉無遺。這是詞人晚年從早到晚生活的一種狀態,這股愁郁結在詞人心中,無人訴說,難以言表。
李清照的詞作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除了因為她具備深厚的文學素養,不俗的文學才情,更重要的還因為她在作品中勇于抒發自己對女人也是人的生命本質的個人理解,她的情感無矯飾,不做作,不掩飾,大膽而鮮明,有吶喊式的,也有呻吟式的,真實展現了生命的各種體驗,訴說了女性的本能欲望。
四、現實憂患的女性本體意識
從整體上來看詞人李清照的創作中,不僅有個人情感的悲喜,也有超越個人情感的、包含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容量的“大丈夫”情懷。這打破了歷史上傳統女子失意書寫、只寫閨情的傳統,而把自己的目光著眼在整個大的社會背景中,基于女性視域去體悟,身感國家之悲,心系國家之憂。明人楊慎就說過:“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當與秦七、黃九爭雄,不獨雄于閨閣
也?!保ā对~品》)當我們品讀她的作品,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李清照是一位“傳論千古”的愛國女詞人,“巾幗不讓須眉”。
南渡之后,李清照過著漂泊無依的生活,她的經歷越來越不幸,身世越來越凄涼,嘗盡了失去夫君的痛苦和亡國之后的悲哀。這一時期的作品往往包含著濃重的家國之思,極具現實性。身為一名女子,她無法如詩人陸游、詞人辛棄疾一般,夢想著持槍躍馬,為國捐軀,寫出像“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壯志,像“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邊塞壯闊之景。只能用自己“閭閻嫠婦”的身份,通過對自己切身感受的抒寫,表現出對祖國動蕩不安局勢的憂患,對當朝主張講和,賣國求榮的奸人的諷刺,對國破家亡的人民的深刻同情,對故國大好山河的眷戀,對為國殺敵戰士的贊美,對收復祖國統一山河的渴望……對現實苦難生活的描繪,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擔憂,對妥協投降之人的批判是激蕩在女詞人作品當中一股無法抑制的愛國急流?!赌细枳印分小芭f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詞人用了三個“舊”字,寫出了今昔對比,天氣什么的還是和過去一樣,不曾發生變化,但是人的心情卻不一樣了,它不是我所牽掛的所思念的故國家園。《菩薩蠻》中“故鄉何處是”這一問的引人深省,作者對故土的懷念,對南宋王朝統治者的軟弱的批判溢于言表。面對金人的肆無忌憚的侵略,愛國志士紛紛南下,堅持為國殺敵,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投降賣國的小人卻是偏居一隅。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痹凇稘O家傲》中,詞人首先描繪了海天溟■、星河燦爛的奇異的夢中之境,虛擬了主人公在天帝面前傾訴的場景,“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二句實際上抒寫的是主人公空懷壯志,無法實現的愁苦。詞人發揮了自己女性浪漫獨特的想象力,勾畫了一個“三山”之上的浪漫理想仙境,不由自主地會讓讀者聯想到當下現實,對比之中表達了詞人的不滿。李清照關心國家命運,痛恨南宋茍安,為人民的悲苦生活而憂愁,與此同時更傳達了她不屈服于命運的決心和心愿。
作為一位生活在封建倫理道德束縛之下的傳統女性,李清照憑借著自己獨特的女性視角、敏銳的女性審美意識,跳脫出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等各種禁錮,自創一體——“易安體”。其詞作中天真無邪的少女,讓人喜愛;歡愉寧靜的少婦,惹人憐愛;含恨飲悲的嫠婦,令人憐惜。她獨立高雅的不俗風姿,促使了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塑造了中國古代女性知識分子的完美典型,成就了一位女性在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的傳奇,豐富了中國歷史上的女性文學,不愧為“千古第一才女”,最終成為人們所敬仰的一座豐碑。唐朝詩人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對李清照詞作中的清新、純美、自然的女性本體意識的最佳詮釋。
參考文獻:
[1] 王福美.論李清照創作的女性文學品格[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13-16.
[2] 王曉煒,趙新戰.論李清照女性文學主體意識的體現[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1):78-81.
[3] 趙志英.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簡析李清照詞的女性話語[J].學理論,2011(3):146-147.
[4] 舒紅霞.執著與背叛:宋代女性意識之覺醒[J].大連大學學報,2003(1):58-62.
[5] 羅斯寧.李清照與宋代女性詞[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61-66.
[6] 向梅林.士大夫情懷與生命意識的文人化追求——李清照文化角色的自我選擇[J].齊魯學刊,2007(5):87-90.
[7] 壽舒舒.中日古代女作家的不同文學命運探析——以李清照和清少納言為論述典型[J].文教資料,2008(18):28-30.
基金項目:本文系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李清照詞作中女性本體意識》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3GH019
作 者:劉 敏,黔西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語言學、教育學等。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