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客戶高管一起吃飯時,聽到這句話:“不讓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舉個例子吧,三個人一起挖一段水渠來引水灌溉,每人負責一段,要三段都挖完了挖通了才算完工,甲可能一早就挖完了自己的一段,但乙和丙由于主客觀原因進度慢,這時候可能出現幾種情節:
直接對應到這句話,“不讓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如果把“水渠”變成流程,甲乙丙是三個不同的部門或者不同的崗位,你是營銷他是銷售她是物流,總歸各負責流程的一段,以上的故事再讀一遍,我們的問題是:
我想這種主動協同的意識、“I CAN DO”的態度,對打通流程接口、克服部門壁壘、讓流程最終做出業績,是很有用的,值得在全員推廣,成為一家企業的流程管理意識、流程管理文化。
同時,只有這種意識和態度是不夠的,或者說,流程和業績的成敗會太依賴于企業有多少具備這種意識和態度的人。那么,我們需要做的是:要有人來研究這個流程,把接口和壁壘的地方給疏通了,讓甲乙丙以后就按照優化后的流程來操作,都按照流程來做分內事,不用格外爭取,就能“水渠暢通”、莊稼得救。
同時,有這種意識和態度的人太多也有問題。若負責流程兩段的兩位經理都以公心出發,但意見向左,都強烈認為別人是錯誤的,要把別人的錯誤給“掰過來”,這就成了一個掰腕子角力的事情,搞不好兩敗俱傷,或者一人憤然退場。那么,我們要做的事:
我們AMT顧問有個小秘密,到了企業咨詢現場,會觀察到底哪些經理人是有變革推動力的人,是有行動力的人,是愿意趴下身子做具體工作促成革新的人,AMT顧問碰頭一討論,結果往往發現,匯總起來也并不是太多。那么顧問這時候也要去運用各種推動方法、技巧、激勵制度、懲罰辦法,否則項目不按時成功,客戶配合方面的錯誤就懲罰到顧問自己了,抱怨有什么用。
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哪個行業哪家企業,能堅持“不讓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的人,還是可以再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