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剎靈巖寺
靈巖寺,位于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境內,始建于東晉,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首例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靈巖寺自唐代起就與浙江國清寺、南京棲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稱“海內四大名剎”。早在1987年即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濟南市境內第一個世界遺產景區,也是黃河流域最負盛名的佛教圣地。
唐貞觀初年,玄奘曾慕名而來在靈巖寺譯過經文。公元665年,唐高宗與武則天封禪泰山,打破了歷來帝王東封路線,先至靈巖寺拜佛后才到泰山祭典。有先例后,唐朝的皇帝們封禪泰山時,幾乎都要到靈巖寺“駐蹕”幾日。此后,自宋至明的近六百年間,靈巖寺的住持和尚始終由皇帝欽定,“皇家寺院”也由此得名。
靈巖寺如此如雷貫耳,想必很少有人不知道。二十多年前,當我還是個小孩子,父親就從幾百公里的外地自駕去參佛了。多年后,記得他第一次送我回長清學校的時候,竟然自己毫不費力找到了學校的位置,并對我說,還想再去靈巖寺一次。
我謹記在心。前年春夏之際,我終于帶著父親再次去了靈巖寺——這個中國四大名剎之首、已有1600余年歷史的古寺院。曾經無數次出現在美術史課本上的泥塑、雕塑、碑林與佛像,就這樣帶著歷史的風塵出現在了眼前,我和父親那時都已無言。
如今,我已經有很多機會出入靈巖寺,還曾頂著三十七度高溫翻了幾座山從后門進入。春夏秋冬的靈巖寺我都想看過,今年春日里,決定再計劃一次。

道教圣地五峰山
有朋友家在五峰,常提起家鄉美景,去年秋天,終于有機會攀登,且不說一路上誘人的農家樂,一進山門就立即被好空氣吸引了。
五峰山,位于濟南市西南22公里處,南接泰山、曲阜,西望黃河。104國道、京福高速公路和京滬鐵路與五峰山相連,交通十分便捷。五峰山屬泰山支脈,與“天下第一山”——泰山、靈巖山并稱“魯中三山”。五峰山的建設始于秦,明朝時期最為繁盛。南北朝時佛教在此發展,蓮花洞內數百尊佛像至今保存完好,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但金元時期道教在此興盛,山內大殿為三清殿,現已成為是古代江北最大的道教圣地之一。
雖然是前去考察佛像,但卻聞到了濃郁的道教氣息,主殿三清殿旁有鹿泉,雖已經過了泉水期,但泉眼仍十分旺盛,猶如大殿內的香火生生不息。與佛寺的空曠不同,三清殿掩蓋在一片山林中,殿前池塘內的游魚引得游人甚是歡樂,而嵌在池內的碑刻高大壯觀,見證了它的歷史。其實五峰山最吸引我的是三清殿旁臺階之上的古銀杏樹,這棵古杏樹是濟南僅有的幾棵千年古杏之一,還沒到銀杏葉發黃的季節,但是有機會品它的果實,先甜后苦,再由苦入甜。
五峰山還有一處壯觀的景象——天梯。它嵌在十分陡峭的山坡上,體力好的人一口氣能爬上去,但體力稍差的就需要中途休息了。我應屬于體力好的那一撥,毫不費力就攀上了這天梯。很多人就此打住,我卻沒有止步,繼續攀登。五峰山山頂并無什么特別,但骨子里的征服欲作祟,一直攀到了山頂,俯視來時的路。
天漸暖,四月已至。去五峰山游玩,切記穿得單薄,因為五峰山因常年環繞在濃濃綠蔭中,又有清泉常年流淌,所以溫度較山外低好幾度,故也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

除了這兩處大名鼎鼎的旅游勝地,長清還有很多值得春游的地方,比如大學城、講書院村、漱玉泉、蓮臺山等,都是一日游難得的好風景。如果你選擇四月出行,長清雙泉鎮的油菜花更是不能錯過,這可是一個非常值得一去的鎮子哦。
靈巖寺景點
辟支塔
始建于宋淳化五年,歷時63年完工?!氨僦А背鲇诜鸾?,音譯為“辟支迦佛陀”。辟支塔為一座八角九層樓閣式磚塔,塔基為石筑八角,上有浮雕,鐫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門等故事。辟支塔氣勢雄偉,呈典型的宋代風格,為靈巖寺標志性建筑。
千佛殿
因殿內供置眾多佛像得名。始建于唐貞觀年間。千佛殿最受稱道的是四十尊彩色泥塑羅漢像。1912年,梁啟超來此游覽,贊譽千佛殿泥塑羅漢像為“海內第一名塑”,并親筆寫下了碑碣。
墓塔林
靈巖寺歷代高僧的墓地。塔林中現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歷代石質墓塔167座,墓志銘、石碑81通。墓塔一般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塔座呈方形、圓形、八角形,有浮雕裝鈽。
積翠巖
積翠巖之東南為獅尾峰、靈辟峰。“兩峰矗立,狹通一線”,好似用巨斧劈開一般,僅可容一人側身通過。于此峽中仰望,只見藍天一線,故名“一線天”。在一線天南約1公里處的山峰下,有孤石聳立,相傳此為朗公之化身,故人稱“朗公石”。
白云洞
由寺東側沿盤路向靈巖山攀登,行約里許,為甘露泉。甘露泉向上不遠,右側古柏杈間有一大石被包在里面,人稱“樹抱石”,乾隆曾有詩描述道:“樹抱石為胎,前飛峽成調?!贝嗽娍淘诓贿h的石廣(yǎn眼)上。 由小石廣向上,便是白云洞。陰雨天,于山下依稀可見洞內溢出白色云氣,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