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巖彩對豐富工筆畫語言的作用
從事工筆花鳥創作多年,我在創作過程中,在注重整體構圖、色調的基礎上,力求在細節上深入刻畫,以充分體現工筆畫工謹、精致、細膩等特點。最近幾年,陸續創作出一批工筆畫作品,如《皓月》、《夢回故鄉秋》、《無塵凈界》、《舞春風》、《艷陽天》等等。
但在創作過程中,工筆畫技法、語言的局限性也逐漸顯現出來。如過分追求細節、技法,卻使畫面過于俗膩,或筆法過緊,畫面滋生一種刻板之氣,缺少應有的靈動。另外,在色彩、技法的應用上,顯得有些單調、雷同,缺少必要的豐富與變化。有時感覺每幅畫面貌都有些雷同,很難出新。在此情況下,決心改變這些不足,于是把目光投向其它繪畫材質的嘗試上,比如對巖彩的涉獵。
今年,參加了文化部第26屆中國巖彩畫高級研究班,有幸受教于王雄飛、俞旅葵老師。在以前的資料中得知,二位老師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后結合我國繪畫的特點和現狀,對此進行合理的借鑒和大膽的改革,并以所用礦物質材料命名為“巖彩畫”。經過二十幾年的探索、實踐與教學,使中國的巖彩畫有了自身鮮明的特色和面貌。
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的了解到,巖彩畫使用礦物質顏料作畫,且是從中國傳統繪畫中延續下來的,有很悠久的歷史和民族特性。它色彩艷麗而豐富,通過層層疊加使礦物色顆粒生發出應有的光澤。其特有的材質美和豐富的色彩變化,多變的技法,效果是一般工筆畫所難企及的。雖然傳統繪畫中也使用一些礦物質材料,但色彩的種類是很有限的,技法也相對單一。而巖彩畫的廣泛傳播,極大的豐富了工筆畫創作中的色彩因素,提升了畫面的質感,為工筆畫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它的繼承與創新開拓了廣闊的空間,豐富多變的技法及產生的偶然性,也為工筆畫的創作和效果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
近幾年,巖彩畫作品在全國美展中頻頻獲獎,也證實了巖彩畫由最初的有爭議,到后來認可度的快速提升。王雄飛、俞旅葵老師通過“文化部藝術科學研究所”這個平臺,舉辦了26期中國巖彩畫高研班,這對普及和發展巖彩畫,豐富繪畫的創作語言和形式,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為許多美術工作者打開了一個不斷創新的窗口。
二、繪畫是另一種修行
通過對巖彩畫的學習,不但學到了多種多樣的技法,而且還更新了許多舊有的觀念。想繼承、發展中國工筆畫,應廣泛的吸收和借鑒新觀念、新理念,讓畫面更美,更有意味,更加耐看動人。同時,還要合理借鑒西方繪畫中的形式美及構成規律,適當介入抽象因素,把中國畫的寫意精神按規律表現出來,這會使作品更易走向當代,走向世界。所以,應把巖彩畫的優良特質發揮出來,讓其更有視覺效果和現代因素,以便更好的走進人們的認識和生活,使這種最具中國元素的繪畫,得到發揚,同時也促進中國工筆畫隨時代而不斷得到創新和發展。
從另一方面,巖彩畫的學習,讓人領悟到,繪畫本身是修煉人的修養與品格,每個細節的忽略和哪怕瞬間的急躁、僥幸,都難有一個理想的結果。
巖彩畫從蛤粉的制作,到用它一遍遍的刷底,到刷重色深沉畫面,到每一遍罩色的“色薄遍多”,到每一步的循序漸進,不溫不火,到最后時提出亮色,提出重點,小心打磨、收拾,每個環節必不可少。成就一幅畫,考驗的是人的耐心、細心、認真、思考和修養。畫事,其實是一種技法與人格的修煉。
三、思考與方向
有了思考,才會有方向。我覺得繪畫中借鑒而非照搬,必須保持住自己的原有優勢,如線條的質感,色調的調控,深入能力的發揮。另外,學習現代藝術的優秀成分,把平面設計、形式構成注入工筆畫的構圖、造型及表現手法,使工筆畫與當代藝術結合,才會使藝術逐步走向當代和前沿。在以后繪畫中,也可借助巖彩提升寫意畫的效果,發揮這種材料的寫意性,使中國畫有更加豐富的表達。在以后的寫生過程中,注重形式感的營造,在提煉、概括中鍛煉平面構成及抽象意識,在點線面的合理經營中,找到一個表現新工筆的廣闊空間。要有意識的打破不同畫種人為的界限,充分發揮巖彩畫的多種可能性,有機借鑒各種繪畫元素,豐富繪畫語言。尤其注意的是,必須發揚中國畫的寫意精神與抒情意味、意境營造等功能,激活傳統中國畫的本源元素,表現當代意識,但不能少了繪畫中的“中國味道”。
四、感動與感慨
在自己的繪畫之路中,總有許多幫助、支持、提攜我的師長和朋友,在他們身上,我找到了自信與自我,并情不自禁的生發不盡的感激之情。這次特殊的學習過程,使我非常感激王雄飛、俞旅葵兩位老師,他們對藝術的熱愛,對學員的關愛以及特有的敬業精神,讓我們感動不已。學習日程安排的很滿,老師上課認真、細致、投入、耐心,不辭辛苦,釋疑解難,百問不厭,有時忙碌的都忘了吃飯和休息,這種狀態在當今更多人追求功利的現狀下,尤其難能可貴。同時,他們以巖彩為突破口,改變和豐富、拓寬中國畫繪畫的語言和外延,也為我們的繪畫創作打開了一個全新的窗口,并將自己在中國畫創作中向著更加開放和創新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