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彩繪畫曾在我國繪畫史上占據主導地位,由于所謂“重道輕器”觀念之影響,在宋元時期文人畫興起后被逐漸邊緣化,至明清兩朝巖彩繪畫則更加衰微。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經有識之士艱難推廣得到了美術界的極大關注。巖彩繪畫主要材料是具有晶體顆粒的天然礦物色和新巖礦物色,其豐富多彩的色階變化讓人炫目。不同色相的顆粒層層疊加后會產生異常豐富的視覺效果,成功的巖彩作品會自然產生一種悠遠、靜謐的色彩氣質。民間年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一種,其肇始于古代鎮宅辟邪的門神畫,至清光緒年間正式被稱為年畫,曾是中國城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現代巖彩繪畫的學習實踐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到現代巖彩繪畫藝術與傳統民間年畫的氣場是相吻合的。
1、借助年畫古版、明清老畫、錯版廢畫、工藝流程獲取學習巖彩繪畫靈感。
首先從臨摹新疆克孜爾壁畫開始,克孜爾石窟群現存壁畫約一萬平方米,堪稱“中國第二敦煌”。用現代人的眼光去揣摩如何臨摹再現古老的佛教壁畫,感到歷經歲月的斑駁壁畫與家鄉的民間年畫竟是如此的相似,其“簡練的造型、夸張的姿態、提煉的色彩、歷史的滄桑……”真是有些似曾相識之親近感覺。從記憶中的“年畫古版、明清老畫、錯版廢畫、工藝流程”中獲取學習靈感。全新角度審視這些古版、老畫、廢畫特征與壁畫臨摹結合,因為歷年的印刷損耗、歲月留痕、版色的錯位、重疊與漬色,使版、畫產生多種特質的肌理效果,恰好切合千年壁畫的斑駁滄桑。筆者正是通過觀察這些現象感悟,快速進入巖彩繪畫與民間年畫的初步融匯。
在具體的臨摹過程中,首先學習了解具體壁畫的歷史淵源、構圖形式、造型特征等背景資料,再漸進剖析其具體的顏料材質、制作工藝、肌理效果的滄桑感和豐富性。結合前期民間年畫與傳統壁畫的“關聯感悟”,梳理出具體的壁畫臨摹方法和畫面繪作路徑。過程中培養觀察表現對象的認真態度和發掘再現細節的綜合能力,結合體會指導老師的的臨摹技巧,把融合中國、希臘、伊朗、印度諸文化于一體的古龜茲文化特性通過巖彩繪畫臨摹表現出來,并且把這種綜合美感體現為穿越歷史、時空滄桑和久遠深邃的渾厚感覺。
2、現代巖彩繪畫的基本特征與傳統民間年畫的表現形式是基本一致的。
現代巖彩繪畫的基本特征與傳統民間年畫的表現形式是基本一致的,即兩種藝術形式在各自的傳承軌跡中共同倡導“畫面的用線造型和平面感覺”。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有意識的將現代巖彩繪畫與傳統民間年畫相融合,即嘗試利用巖彩繪畫的材質形式結合民間年畫的內容題材創作。首先使用“講究版味、澀感、力度、張力、彈性”的傳統年畫線造型,融合現代巖彩繪畫豐富的底色效果;利用巖彩微妙的變化適度表達年畫色彩的相對平面化等諸方面實驗;盡最大可能把兩種藝術形式相溶互補的體悟吸納到創作的實驗性作品中來,筆者新奇的發現作品竟然達到了一種既古典又現代的藝術效果。
大膽的預想,在將來只要切實體會和堅持“用線造型和平面感覺”這兩個基本原則,結合現代構成適當解構傳統年畫完整的構圖體系;把巖彩繪畫的材質美感重點表現民間年畫的文化肌理之效果。就可以在較高層面利用巖彩材質和技巧來幫助解決民間年畫的傳承與創新問題。促使年畫傳承人的藝術創作思路和作品的表現形式得到極大地拓展,以豐富其年畫藝術語言和作品思想內涵,并且有意識的主動將巖彩年畫作品與現代建筑、家居環境相融合。年畫藝術將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甚至假以時日,逐漸在當代藝術品市場獲取適當的位置。
3、巖彩繪畫的材質美感結合民間年畫的地域風格可以承載當代繪畫特征。
現代巖彩的材質美感借助開放式的技法探索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情趣,如色與色的重疊、水和膠的碰撞、粗細顆粒的對比、現代構成的結合,“擦、灑、洗、磨、印、揉、潑”等技法的綜合運用,會產生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偶發性肌理,形成的畫面效果十分適合年畫表現(具象或抽象或意象)語言,創作者主動利用這些現象來啟示更多的創作靈感,重點表現傳統年畫的歷史沉淀、文化特征、地域風格、工藝特點、吉祥寓意等內容,同時自然流露出創作者的才情和素養。
運用巖彩這個具有物質存在感的實體性顏料材質,增加相對程式化的年畫造型和吉祥圖案的微妙變化,用無數有觸覺感的物質微粒豐富表現傳統年畫的文化基調,顯示傳統民族繪畫朦朧的意境,表達筆者現在的畫面感覺——即用巖彩的“材質美感”來表達年畫的“歷史積淀質感”。作品的形式特征和表達意蘊的完美結合,使得巖彩年畫作品既有現代感覺又有傳統內蘊。
而且巖彩畫顏料里有大量安靜的灰色調,欣喜的發現灰色調的合理運用可以拉近傳統年畫與當下時代的距離。具體在色彩訓練中,把楊家埠傳統年畫中的三組“黑白、紅綠、黃紫”對比色及“橙、雪青”等間色做適度灰調色彩符號化處理,用來替代相對刺眼強烈的年畫原色,表達年畫原色彩在歷史時空跨度下的漸變效果以適應當代環境。
新時代的年畫傳承人應實驗和拓展現代巖彩繪畫藝術表現傳統民間年畫更廣大的可能性。以巖彩材質作為媒介,將民間年畫進行現代性轉換和當代性的思考,實現民間年畫與現代巖彩在藝術層面的交融鏈接。通過大量的“實踐性作品”與傳統年畫產生“和而不同”的距離和空隙,然后將創作者的個性化語言注入其中。而且年畫材料的更換將會建立一種新的審美價值,有利于發揮當代年畫傳承人創作空間的無限。從傳統民間年畫鏈接現代巖彩繪畫跨度到當代藝術亦是很有難度的,她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實驗性工作,更是一項極富挑戰力和創造性的事業,但其極具前瞻性的學術思考價值勢必將引起更多的社會關注。
4、現代巖彩繪畫的創作理念可以影響、拓展傳統民間年畫的當代傳承方式。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楊家埠木版年畫”創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從事家鄉年畫的傳承、創新工作已有多年。期間挖掘、整理了傳統楊家埠年畫的“朽稿畫樣、雕刻木版、水色套印、托裱裝訂”等工藝流程,建立了一套相對完整的技藝理論體系。但是楊家埠傳統年畫的生產規模及濰坊現代年畫創作逐漸式微卻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時常有種責任感和緊迫性交織于心,這也許是70后年畫傳承人的一種“文化自覺”現象吧。即如何通過“個性化傳承”使“傳統(及現代)年畫提升其藝術性與當代社會環境、審美變化相適應”。這個課題一直困擾著自己,近年來曾研究剖析深藏在傳統年畫體系之內的“工筆、寫意、版畫及民俗畫”的成分,并逐項細化創作了一批各有側重的實驗性作品。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感到很難掌控這些不同技法與年畫主體的相互關系,單項弱化很難跳出年畫的桎梏,反之強化則會失去年畫本身文化特性。為了走出傳承、創作的瓶頸,開始預想并擴大搜尋年畫當代材料的外延,這時“現代巖彩繪畫”走入了自己的視野。
現代巖彩繪畫注重表現創作者個性獨特的創造力,創作觀念上強調借助于形式語言豐富性的優勢,尋求審美表現層次的多元化,以適應和表達當下文化背景下的精英及部分大眾文化。其創作理念是建立在對中國傳統壁畫的研究和對當代日本繪畫學習的基礎之上的,強調巖彩材質美的拓寬、發展和弘揚。時代的發展是藝術創新的動力,不斷的創新是藝術發展的規律。巖彩繪畫在創作內容和形式上都非常豐富,是用當代藝術家的視角和感覺去創作,個性鮮明的現代巖彩繪畫創作理念將影響、拓寬傳統民間年畫的當代傳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