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年前,當沃爾瑪以深圳為橋頭堡進軍中國內地市場,隨之掀起百佳、家樂福、永旺、Tesco(“樂購”)等在內的一眾外資知名零售企業開店潮。“狼來了!”這是包括深圳零售商家在內的本土零售業面對外來競爭者的“驚呼”。
不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從2012年起,沃爾瑪、家樂福、樂購這三家全球排名前三的外資零售企業,在內地開店幅度同比降低27%,甚至涌現“關店潮”,沃爾瑪更是計劃未來18個月關閉中國內地市場15~30家門店,占沃爾瑪中國內地門店數量的近9%。
2013年注定是中國超市大賣場的并購“洗牌年”。本土超市巨頭華潤萬家剛將英國樂購Tesco中國市場的131家門店納入旗下,物美商業又將泰國正大集團旗下的卜蜂蓮花在中國各省市(廣東省和湖南省除外)的36家門店收入囊中。而此前炒得沸沸揚揚的李嘉誠欲出售的百佳超市,也轉為與屈臣氏捆綁上市。與前些年的大舉擴張不同,外資超市2013年的表現有些“頹勢”,而本土超市則逆勢擴張,從主導多年的外資超市手中奪回話語權。
市場格局
內外資超市上演“攻防互換”
與前些年的大舉擴張不同,外資超市今年的表現有些“頹勢”。 根據調查機構Kantar Worldpanel最新動態監測顯示,目前,在國內超市和便利店的零售領域,臺法合資企業高鑫以13.6%占有率位居首位,華潤萬家和沃爾瑪各以10.9%占有率次之,家樂福以6.9%位列第三,而Tesco則以2.4%屈居第四位。然而,華潤萬家將Tesco內地分店并入后,市占率將達13.3%,明顯壓倒沃爾瑪,拋開家樂福更不在話下。
“國內超市版圖已經發生變化。”鄧國堅表示,在第一梯隊中,本土超市已從主導多年的外資超市手中奪回話語權,另外在區域超市的第二梯隊中,本土的物美超市通過整合卜蜂蓮花、永輝超市向二三線城市發展,在激烈的競爭中擁有區域領先優勢。華潤萬家相關負責人認為,外資在選址和稅收上“超國民待遇”的終結,也讓一度被傳言極富侵略性的“狼牙”在日漸鈍化,其在資金、人才、管理、商品上的優勢也正被內資超市趕超。
廣東省連鎖經營協會會長孫雄表示,近幾年在與外資零售企業的較量中,內資企業的發展潛能被激活,如原來穩坐中國零售市場外資老大地位的家樂福,其單店盈利和總銷售額方面早已被本土超市大潤發超越。
此外,內資企業也更加自覺地運用信息技術,加快現代物流中心建設,發展連鎖經營。比如東莞區域零售企業嘉榮超市的配送中心的設備、現代化程度、技術等,就比吉之島、卜蜂蓮花要好得多
PK
外資超市頻頻關店裁員
沃爾瑪、家樂福等外資超市雖然很早就進入中國市場,但均以大賣場為主,業態一直較單一。沃爾瑪目前在中國擁有398家門店,分布在118個城市。廣州市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彭強表示,城市人工、租金成本不斷上漲,業績自然難以避免地開始下滑。
而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或能佐證這一說法,2012年沃爾瑪、家樂福、特易購等外資零售企業,在華開店幅度同比平均降低27%,且都出現了關店現象。日前,沃爾瑪首席執行官麥道克(Mike Duke)在年度投資大會上就表示,沃爾瑪正計劃2013年在巴西和中國關閉約50間門店。另外,2012年家樂福關了2家、TESCO樂購關了5家。而最為悲摧的是卜蜂蓮花,其近日發布2012年業績顯示,全年凈利潤虧損近4億元,甚至出現流動負債、1年期銀行貸款額急劇增加的現象。
對此,中投顧問產業與政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申正遠表示,外資超市物業的租約集中到期也是導致關店的直接原因。零售企業的門店租賃期一般在10~15年之間,2011~2015年是門店租賃到期的高峰時期,外資超市將不得不面對租金上漲甚至續租失敗的風險。
內資超市
靠社區店逆襲
相比之下,2013年更多的內資超市則靈活轉變以社區店為進攻據點,社區店相對店面較小,租金便宜,開店成本較低,成功率也高。廣東省流通業商會執行會長黃文杰表示,在與外資超市的競爭中,社區超市也一向被視為本土超市“最后一塊有絕對競爭優勢的業態”,2012年內資超市逆勢擴張,社區超市數量貢獻最大。
記者了解到,在李嘉誠最終放棄賣掉百佳后,百佳方面日前首次表示:將繼續在內地開店且主要是社區超市為主,并分別在廣州,東莞,中山,江門以及成都籌備開店,均為社區超市。另外,去年華潤萬家也計劃在廣州地區新開門店56家,其中社區超市將達50家。
黃文杰表示,內資超市采取更快速、更大規模的中國式模式發展,開始脫離“模仿外資”的發展策略。此外,多業態經營也逐漸被內資超市重視,曾經收購太平洋咖啡從而進入餐飲業的華潤萬家,在與樂購組建合資公司之時也明確表示,合資企業將成為雙方在大中華地區經營大賣場、超級市場、便利店、倉儲店及酒類專賣店的獨一平臺。
業內專家
供應鏈規模效應成對決關鍵
彭強指出,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渠道溢價的下滑,超市必須要轉變其贏利模式。以前超市依賴后臺收取進場費、通道費用作為重要盈利模式,但隨著國家相關部門出臺規范“零供關系”政策,以及中國供應商崛起,這一贏利模式將越來越難,轉向比拼門店規模、整合供應鏈能力成必然趨勢。
然而隨著市場的飽和以及優質店址資源稀缺,依靠外延式、粗放式的擴張方式的成本越來越高,不當的規模擴張不僅會影響利潤水平,甚至導致虧損。因此,彭強認為,國內超市利用資本市場進行兼并重組是未來發展趨勢。早前,華潤萬家通過收購江西洪客隆、江蘇蘇果等區域性超市,迅速將勢力延伸至當地。而去年年底,北京龍頭企業物美收購泰國企業卜蜂蓮花,物美明確表示,“收購可使其及時進入華東等重要地區。所收購的店鋪發展成熟、位置優越,這些都是物美難以通過其他方式從內部建立的”。
孫雄也表示,未來幾年,國內零售業會像美國市場一樣,通過不斷的市場并購整合,出現由幾家大型零售企業主導市場的寡頭局面。不過,也有些人士對本土和外資零售的競爭格局判斷更為理性。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楊青松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本土和外資零售商暫時還難稱攻防互換,因為雙方都處于相同的特殊市場環境下,面對經營的共性難題和處于轉折期的行業,本土和外資零售企業只是都站在了同一個新的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