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是亞洲最具典型性的發(fā)達國家。正所謂“成功自有道”。因此,當這個國家作為今天已經(jīng)成熟的發(fā)達形態(tài)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時候,走進日本,就不能僅僅停留在旅游觀光這樣的粗淺層面上,而更應該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去認真解讀、解構和解析日本。
此次來到日本,更加強化了我的辯證認識。我感覺日本其實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日本人很勤奮,自己給自己把發(fā)條上得很緊,高效率、快節(jié)奏、嚴要求。由于日本國土面積小,資源匱乏,因而他們把很多產(chǎn)品都盡可能做得小巧精且低能耗。
此次日本之旅,會亭在日本累計行程約1500公里,先后體驗了6家不同風格的酒店,重點關注了日本的交通狀況、道路規(guī)劃、汽車產(chǎn)業(yè)、城市建設、住房狀況、房屋格局、收入消費、商業(yè)零售、物價指數(shù)、公共衛(wèi)生、中小學教育、養(yǎng)老格局、國民素質等盡可能多的社會生活細節(jié)。
接下來,會亭將以一個營銷人的眼光,帶您走進一個全新的日本……
這次在日本7天,我們一直乘一輛大巴車在高速路上行駛,累計行程超過1500公里。所以對日本的道路交通有了最直接而又充分的認識。
首先介紹一個有趣的背景:日本的車是右方向盤,靠左行駛。但道路里程表示是公里(km),這一點跟美國剛好相反,美國的車是左方向盤,靠右行駛,但道路里程表示是英里(mile),也就是說,日本在車輛設計上實行了英制,而里程是公制;而美國在車輛設計上是公制,而里程是英制。兩個發(fā)達國家半斤八兩,打了個平手。而中國則是完全實現(xiàn)了公制。這一點上,咱中國才算革命最徹底。
就我們在本州島走過的這些里程來看,日本的道路普遍偏窄,這一點跟地廣人稀的美國形成強烈反差。日本的高速路往往是單向2車道為主,偶爾會有單向3車道,但偶爾也會有單向1車道。而美國的高速路動輒是單向5車道并且最內側作為緊急停車帶和隔離帶進行閑置。美國的高速路那么寬居然還免費,而日本的高速路那么窄居然還收費。想想這一點,中國高速路收費這事我們聽起來就不那么難受了。不過日本的高速路特別注意降噪處理,在有居民區(qū)的路段可以豎起約3-4米高,綿延幾公里長的隔音板,甚至是半包圍式地幾乎封閉起來,而中國的隔音板往往很厲行節(jié)約,不是沒有,很多路段也有,但都不夠高,不夠長。有那么回事即可。
日本是一個島國,本州島的地勢波浪起伏,丘陵很多,沒有很高的山(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也才3000多米),四周又都是海岸線,所以日本的道路難免蜿蜒崎嶇。再加上日本的土地資源非常緊缺,所以他們的道路往往都很窄。但或許是海濱城市的緣故,他們的道路普遍很干凈,讓我印象最深的是,1月29日,我們遭遇小雨,但一路2小時下來,我們大巴車的輪胎居然是干凈的,并且車身也沒有泥污,這在中國是難以想象的。
但日本人在修路方面很會因勢利導,就著地勢走勢而修建道路。7天以來,我沒怎么見到過直路,甚至可以不夸張地說,高速路上沒有10公里以上的直路。大部分都是曲曲彎彎的。市中心更是如此。
但日本的交通指示系統(tǒng)非常完備,使得司機在駕駛途中不但不單調,反而還會很愉悅和享受。比如日本的常見高速路牌是綠底白字,分別是日本漢字和對應的羅馬字拼音,無論是否學過日語都能通過這種拼音來認讀。并且不但有常規(guī)的提醒到某地有多少公里,還會提醒你按現(xiàn)在的速度和路況,預計到達該地還需多少分鐘時間。讓人一目了然,心中有數(shù)。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高速路上有兩種提示牌非常有意思,一種是“動物注意”,另一種是“橫風注意”。動物注意的牌子上還會經(jīng)常變換不同的動物圖片,有時是猴子、有時是鹿等等,這很容易讓我們想起中國國內很多車尾上貼的“熊出沒注意”,中國的這種牌子其實是從日本舶來的。
日本的動物注意牌子,充分說明了人與動物在自然界的和諧相處,至少說明人家國家那么小,那里居然還會有動物在高速路上出現(xiàn)。
橫風注意的牌子前方,往往還會豎起一根長桿,桿頭上掛一個監(jiān)測風力的網(wǎng)兜,如果網(wǎng)兜是下垂的或略有傾斜,則說明風力不大,如果網(wǎng)兜傾斜很厲害甚至已經(jīng)橫向飄起來了,則說明風力很大,這樣對司機來說就會一目了然。否則司機開車時如果緊閉車窗,會感覺不到真正的風力。這樣的橫風注意牌子和網(wǎng)兜監(jiān)測往往是在兩座小山的山澗之間樹立,因為那里更容易有橫風,其實不只是橫風,還有臺風、海風也不小呢。
還需要強調說明一下日本的高速路服務區(qū):日本的國土實在緊張,導致他們處處都要考慮土地節(jié)約使用。我們知道,高速路的服務區(qū)通常都是一對對地出現(xiàn),這是為了便于上下行的車輛都可以輕松進入服務區(qū),而在日本,有很多服務區(qū)則只在高速路一側設置,另一側的車輛可以通過天橋來這邊吃飯、上廁所或加油。對日本來講,建一個服務區(qū)占地太奢侈了,而只需修一個天橋即可以讓雙向的車輛共享,何樂而不為呢?比如我們走過的東名阪高速的土山SA服務區(qū)就是這樣設計的。在服務區(qū)廁所出來就分別用橙色和藍色分別指向名古屋龜山方向和大阪草津方向。
但這在我們國家是難以想象的,如果上下行的車輛都共享一個服務區(qū),不就相當于是高速路上允許掉頭了嗎?那么你就不擔心司機再掉頭開回去嗎?或許日本的特點就在于此,人家的司機沒有這樣做。
中國的高速服務區(qū)中,我只在京滬高速的高郵龍奔服務區(qū)遇到過共用現(xiàn)象,但也只是餐廳和衛(wèi)生間共用,相當于是在高速路的過街天橋上蓋了個服務樓而已。而上下行車輛依然是在路兩邊各自分開。他們怕如果合起來的話真會有司機去鉆空子。
中國當前的高速服務區(qū)大多是朝著“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節(jié)奏發(fā)展,占地面積越來越大,硬件越來越奢華,以京港澳高速的河南新鄉(xiāng)原陽服務區(qū)為典型代表。
這里有人或許會說,中國的高速服務區(qū)占地面積奢華,司機開車進去的時候更方便,服務更好,應該支持啊。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繼續(xù)看日本的情況。
日本的高速服務區(qū),衛(wèi)生間足以達到4星級酒店的標準:他們用馬桶而不是蹲廁,馬桶坐墊一律是感應式電加熱的,人坐上之后,坐墊因為受到壓力而發(fā)出指令先沖洗一下,如廁結束會有自動沖洗屁股和女性外陰的噴淋設備并自動烘干。馬桶旁邊有兩卷衛(wèi)生紙,很薄,明確提醒顧客用完之后請扔進馬桶沖走,馬桶的垃圾簍僅僅是用來存放衛(wèi)生巾等不宜沖進馬桶的物品,不是用來存放用過的廁紙的。馬桶旁邊會有小孩座椅和固定裝置。更讓人吃驚的是,廁所里還有明確的路線圖!看來日本人隨時都在進行地震預警啊,一個高速服務區(qū),蓋的通常都是一層的平房,公共服務類的衛(wèi)生間,居然都有路線圖。
日本的高速服務區(qū),便利店旁邊通常都有自動售貨機,并且不止一個,往往是一排幾個,按一個一米寬的話,通常都在5米寬以上。這樣的販賣機,分別以紅色、藍色和綠色來表示熱飲、冷飲和無糖飲料。可以接受1000日元紙幣和500日元以下的硬幣。不但能賣瓶裝飲料,還能賣紙杯裝的熱咖啡。
日本的高速服務區(qū),分類垃圾桶往往一排十幾個,易拉罐、PET塑料瓶、玻璃瓶、紙張等分別投放。
不過,日本的加油站通常都是自助加油,這一點跟美國一樣。高速服務區(qū)加油也同樣如此。在每個加油站的LOGO旁邊,往往為用日語片假名 se ru fu表明自助,這個詞同樣是英語單詞self的舶來寫法。自己插卡或投幣加油即可,日本的很多商業(yè)小票都有防偽水印,所以不存在另開發(fā)票的問題,這一點跟美國也很一致。
為了節(jié)約用地,日本可謂千方百計。在服務區(qū)出來的彎道上、在高速路的兩邊、或者在高速十字路口切換的匝道上,我看到很多太陽能光伏板,剛好把這一塊相對閑置的土地給充分利用了。
更有甚者,我在某個路上看到了“空中加油站”,這個加油站的油管用一根吊桿盤在空中,油槍頭垂下來,當車輛需要加油的時候,司機自己把油槍拉下來塞進加油口即可。這樣的好處就是不但有效節(jié)省了常見的加油機占用的土地,并且油槍的加油半徑更大,使用起來更靈活,無需車輛靠得太近。你看看日本人節(jié)約用地都到什么地步了。
同樣節(jié)約用地的還有收費站,日語漢字寫作“料金所”,在這方面美國高速路是免費的,所以不存在收費站這樣的關卡,而日本和中國的高速路都是收費的,所以才有收費站。但我們知道,中國的高速收費站往往都像甲狀腺腫大一樣,在一條正順暢直行的高速路上突然腫起來一個“喉結”,一條單向兩車道的高速路在收費站處往往會變成6車道或8車道,表面來看這樣是為了更快解決關卡放行問題,并行收費,提高效率,但殊不知這樣往往會占用很大一片土地資源。好在中國的土地是“國土”,所以修路時可以很慷慨,沒那么多后顧之憂,而日本的很多土地都是“私土”,所以哪怕在修路時也要考慮盡可能不占太多土地,于是他們只好在通行效率上下功夫,首先是大量普及ETC,其次是實行無人值守自動投幣,司機打開車窗投幣進去,扣費后自動出小票找零拿走。我們此次日本之旅大巴車裝的有ETC,在很多收費站可以直接通過,就經(jīng)歷了一次自動投幣,前后不需超過10秒鐘即可完成。
而中國的收費站盡管“喉結”很大,收費員很勤奮敬業(yè),卻依然快不起來,這是為什么呢?我的簡單推測就是中國ETC普及率太低,并且通用性太差,比如我的車在北京裝了ETC,在河北天津尚且能暢行無阻,一旦到了河南就必須繳現(xiàn)金了,這樣就必然導致京港澳高速和大廣高速的冀豫界堵車,有了ETC也白搭,事實也果然如此。再者就是中國消費存在發(fā)票的問題,所以哪怕是投幣也存在拿發(fā)票的問題,并且還有貨車超載的問題等等,更何況日本的投幣機在中國根本用不起來,不是技術瓶頸問題,而是人為破壞問題。從北京的公用電話到數(shù)字報亭,近20年的慘痛經(jīng)歷告訴我們,在中國,公共設備的破損率肯定是100%!
讓人足以咂舌稱奇的是,整個日本之旅7天下來,我們居然沒有遭遇過堵車,只有一次在快要進東京的時候才遇到了速度低于40km/h的車流,其他的都能保證全速行駛。從概率論的角度來分析,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連續(xù)7天,累計行程1500公里,走了不同的高速和普通道路,居然不堵車!要知道日本的高速路限速是80km啊!甚至很多路段的限速是60km。而中國的高速路限速120km,居然還經(jīng)常堵車。這又是為什么呢?后來據(jù)我了解,日本的司機每天會自覺地給國土交通省反饋不同路段的路況,長年如此,這樣國家交通部門就有效掌握了不同路段的寬窄與車流密度的關系。如果某個路段經(jīng)常容易堵車,那么以后就有可能拓寬。而有的路段盡快很窄,但由于長期數(shù)據(jù)顯示這里通行車輛不多,于是就維持。這一點讓我想起了北京德勝門的進京方向,長年堵車,幾乎天天如此。司機和廣播也沒少反饋啊,但為什么官方就是無動于衷呢?
再者,7天,6大國際城市,1500公里,我們一路上卻沒怎么見到廣告,尤其是中國高速路上最常見的“高炮”雙面大牌廣告,這里一個都沒見過。作為發(fā)達國家,若不是親眼見證,這樣的結果是難以想象的,甚至是失望的,感覺這個結果跟一個成熟的商業(yè)化環(huán)境很不匹配。我后來推測他們或許是怕臺風或地震會讓這些大型戶外廣告埋下隱患吧。但這么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廣告居然如此默默無聞,要知道日本電通可是世界級的廣告公司啊。他們在國內又是怎么做的呢?
最后來點輕松的,我介紹幾個日本道路交通的指示牌,日本的道路指示牌大多用漢字表示,充分彰顯了日語與漢語的完美融合,尤其是漢語的古典美猶如化石標本在日本得到了傳承和延續(xù)。
還有一點就是,日本的道路指示牌,色彩很豐富,不像中國的就是普通的綠底白字,這里的牌子很活潑可愛,通俗易懂,充分展現(xiàn)了日本的動畫優(yōu)勢,值得學習。比如急彎,黃底紅白或藍底黃白生動圖案,非常醒目而又直觀。
值得學習的,還有就是,7天來,我們沒聽到過車喇叭的喧囂。文明,從安靜開始,從開車時的平靜開始。下一篇,我將順勢系統(tǒng)分析日本的汽車特征、日本加油行情、日本停車行情等,敬請期待。
(作者簡介:張會亭,知名財經(jīng)主持人和財經(jīng)專欄作者,現(xiàn)任中原花都太陽城總經(jīng)理。)
(編輯劉戈:lg2014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