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前年年末,A省原總代理商在完成任務的情況下,又接了另一品牌,結果被公司以做同類產品的理由換掉了。新總代做了一年,量掉了一大截,現在只能勉強維持。
其實,原總代在市場里可以說是最早做品牌產品的經銷商之一,隊伍能力強,管理也較規范。幾年前,A省不是公司重點市場,原總代在公司很少支持的情況下,從最后一名開始“拓荒”,做了三年,躍升至全國第三名,并且銷售曲線一直穩步上升。更重要的是,原總代的思路與公司很合拍,抓銷量的同時,管理渠道頗有手段,市場上產品的品牌也聲譽鵲起,這樣的成績一時成為業內佳話,其省會市場也成為公司的樣板市場。
原總代接另一個牌子的主要原因,是大區壓貨壓得他們幾乎無法周轉。而原總代做品牌比較注重自己的產品組合,對風險和利潤的考慮有自己的一套。
市場情況讓大區經理黃宏十分憂慮:下轄的5個省,除了B省勉勉強強完成任務,A省超額完成任務,其他三個省的銷量都直線下滑,于是,黃宏的“寶”自然多壓給A省了。
當時,黃宏讓A省原總代從接手的品牌退出,并大量壓貨。最終雙方未能談成,公司收回了信用,撤銷了A省的總代理權。
之前黃宏也曾在A省物色人選,但由于A省原總代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同行中沒有人愿接這個攤子。甚至有人說:人家栽樹你摘果,誰知道下一個會不會輪到我!其他行業談了一個,由于不敢貿然“下水”,猶豫之后便沒了下文。
黃宏不動聲色,動員以前所在的B省總代與別人合作,成立一個新公司,到A省接管市場。 結果,事與愿違,一年做下來,可以說是焦頭爛額。
剛開始,幾個大戶還反映原總代這樣那樣的問題,一段時間后,黃宏發現新總代與大戶溝通不暢,大戶們私下里還跟原總代“藕斷絲連”,一級市場大店多是原總代自己的店,而且原總代的店大、位置好,服務一如既往,口碑一直不錯。 下面的經銷商除了從新經銷商那兒拿貨,也從原總代那兒拿貨;有的甚至只從原總代那兒走貨。
年終盤點,新總代想打退堂鼓了。賠錢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們對市場失去了信心。后來,不知黃宏對新總代做了什么工作,年初,他們又往庫里壓了許多貨。 誰知壓貨后,拿到的返利剛分了黃宏一半,他就跑了。新總代被害慘了。
案例解析
由本案例的結果來看,其實最終是廠家和商家兩敗俱傷:廠家丟了一個原本好端端的市場,而商家將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拱手讓給別人。但畢竟商家的渠道還在,還可以有新的品牌運作;廠家則元氣大傷,要想恢復丟失的市場恐怕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本案例的起因源自原A省總代理又代理了一個新的品牌,與總代理的身份有悖,可能也違反了雙方的某些約定。廠家收回信用撤了其總代理權,同時引進和扶持新的A省總代理,其理由看似冠冕堂皇,相信在其公司內部也完全能站得住腳。但如果你有生意頭腦,你就不會那么干,除非你另有目的。生意如果能像1+1=2那樣有邏輯,如果有正確的答案供我們參考,我們的銷售經理們都可以回家了。
其實在商言商,雙方應更多考慮的是利益。在本案例中廠家高層經理人應考慮本企業的根本利益,理性地評估彼此雙方的實力,最大限度地爭取自己一方的利益,同時對方還能與你繼續合作,而不是以一個看似維護企業權益的合理理由做簡單化處理,更不能意氣用事。 通俗地講,廠家和商家就像牌桌上的對手,如果想贏,你得看看手中有幾張王牌,同時也估計—下對手有些什么牌。
第一,渠道資源。若經銷商有下線客戶也有渠道鋪貨能力,而廠家受資源所限(如:地區偏遠,鞭長未及當地沒有銷售隊伍等),則更多地需要利用當地經銷商的資源達成其銷售的目的。如同本案例原A省總代:一級市場店大位置好,二級市場有分銷渠道。此王牌就掌握在原A省總代手里,新總代畢竟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
第二,物流資源。若廠家受運輸成本所限,只能靠大批量的船運或火車運輸,經銷商若有中轉倉庫,同時又有配貨能力,可向下線客戶零擔少批量發貨,經銷商的作用也變得不可替代。就是說誰有物流配送能力,王牌也掌握在誰的手里。
第三,資金資源。經銷商有經濟實力,可以擔保獲得廠家信用或現款從廠家進貨,然后賒貨給二級商,分擔廠家的資金風險。因為渠道內是老客戶,原A省總代資金風險小。新總代必須有實力而且敢放款,如果不行,此王牌也掌握在原A省總代手里。
第四,經銷商的能力。強勢品牌知名度大,商家不會輕易放棄這棵搖錢樹,畢竟最終用戶的需求決定一切。
第五,經銷商下線客戶的規模和特征。渠道是以大客戶為主,還是以零售小客戶為主?如果是前者,容易由內部攻破,搞定幾個下線大客戶就是60%~70%的銷量。但如果是后者,廠家不可能跳過總代與眾多的小商小販直接生意往來,因為這樣的服務成本是廠家所不能承受的。分析一下,王牌在誰手里?
第六,經銷商的口碑。如果經銷商在行業內有領導者的威望,他對其下線客戶就會有模范帶頭作用。下線客戶會非常相信這個人的眼光和經營手段,基本上他代理什么品牌,其下線客戶就會跟著做什么品牌。另外經銷商的人品有時也影響其下線客戶的忠誠度。如本案例原A省總代老板觀念新,思路多,而且無論同行還是合作廠家都肯定他的人品和能力。如果真是這樣,王牌還是在原A省總代手里。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本案例中廠家在收回信用、撤掉原總代的代理權以前,應慎重評估雙方資源,分析市場,預測可能的后果,為廠家爭取最有利的條件。其實總代理接其他競爭品牌,廠家要如何反應并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有的只是雙方利益的權衡。你可以推倒重來停止合作,但有時暫時的讓步,只是為了爭取時間進行準備,以便未來取得主動權和發言權。如本案例中廠家如果先退一步,然后再做大做強,或作為交換條件同時扶持兩家代理商,或者要求對方必須優先完成本廠家的銷售目標等都是理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