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0月10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向國務院報送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送審稿)》(以下簡稱送審稿)。其對于酒行業的影響引發了業界關注。
諸多業界人士認為,在經歷了如“朔州假酒案”、“塑化劑風波”等一系列安全事故之后,酒類產品的安全問題被廣泛關注,而在食品安全問題成為社會焦點的當下,在立法層面的細致化與具體化,將有助于中國酒行業的發展。
行業標準
有待強化執行力
針對此次出臺的食品安全法送審稿,有業界專家認為,其更多的應該關注食品行業整體問題,至于其對于酒類行業的影響力,則在于強化執行既有標準。
“這個法案應該是涉及食品工業的整體,應該不會針對某個單獨行業或者某個環節。”資深白酒經理人晉育鋒表示,新法案肯定會關注共性問題,但其對于白酒行業的推進作用則是必然的。
晉育鋒認為,一般而言,這種針對食品安全的法案,肯定會在食品生產入門門檻、衛生標準、標注標準、原料標準、生產標準,以及監管處罰標準上有所細化提升。至于針對白酒行業的條款,他則認為,這種針對整個食品品類的法規不會細致到如此地步。
2012年爆發的塑化劑風波席卷整個行業,讓普通消費者對于白酒類產品的安全問題產生懷疑。但在業界人士看來,這已經被普遍認為是一場資本做空陰謀。也有看法認為,即便拋開陰謀論不談,白酒行業也急需借助于行業標準向外界厘清這個質疑。
但業界人士認為,新的食品安全法送審稿不會涉及到這樣的細節問題。實際上,在不少業界人士看來,我國既有的行業標準并不少,也不是不嚴格,只是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
晉育鋒表示:“過去出臺的酒類安全方面的法規并不少,但是有些是強制性的,有些是非強制性的,執行的并不是很嚴格。”
在部分業界專家看來,白酒行業關于食用酒精的標準問題,就屬于需要強制執行的標準,但是實際上在行業內,這一點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晉育鋒認為,與國外相比,中國白酒行業在安全標準方面并沒有太多缺失,只是需要學習更多的經驗——例如法國在年份葡萄酒上的管理經驗。
據了解,針對瓶身標注的年份葡萄酒,法國也并沒有可行的檢驗標準,但他們通過行業協會的自律與監管作用,加上嚴格執行的備案制度,成功建立起了一套值得消費者信賴的年份酒源頭管理體系,這一點,值得中國白酒行業借鑒。
監管
向更細致化發展
上海觀峰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永華認為:“這次送審稿的推出,肯定有利于白酒行業的健康發展。總體來說,今后食品行業,包括白酒行業產品安全發展的方向,應該是在安全性之外,更加注重真實性了。”
按照他的這種說法,也就是在嚴格執行現有食品安全標準的基礎上,今后需要面向普通消費者,將食品產品中所含有的成分做出完整、細致的標注。
這一點在送審稿的樣稿中也得到了體現。例如,在送審稿中,第五十二條規定:“食品和食品添加劑的標簽、說明書,不得含有虛假、夸大的內容,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生產者對標簽、說明書上所載明的內容負責。食品和食品添加劑的標簽、說明書應當清楚、明顯,容易辨識。食品和食品添加劑與其標簽、說明書所載明的內容不符的,不得上市銷售。”
楊永華認為,以前的模糊化做法今后將行不通,若是消費者不明白所飲用的白酒之中都含有什么樣的成分,那讓他如何產生信任感呢?
“不管是本次的送審稿,還是今后可能會推出的新的關于食品安全、酒類安全的法規,都應該在堅持既有安全標準之上,更加細化,更加真實化。也就是說,這個酒品不僅要質量過關,還要讓大家明白其成分構成。”楊永華說道。
行業的現實狀況并不讓人樂觀,有業界人士表示,白酒的發酵標準、勾兌標準等等都還不夠規范,而中酒協目前的3C計劃,在這些方面就做出了一些成績。
楊永華認為,相比食品行業其他門類,白酒行業相對粗放化,其工藝標準、酒體成分標準等方面都不夠明確細致,這將是酒類產品安全監管方面的努力方向。
微生物指標、添加劑指標
有待明確化
此次送審稿中,第十三條規定:“國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度,對食品、食品添加劑中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危害進行風險評估。”業界人士認為,這意味著在白酒行業以往大肆宣傳的微生物上,須做更明確化的規范;而食品添加劑的運用,也將會有更加細致化的規定。
按照諸多業界人士的說法,在使用食品添加劑方面,白酒行業管控嚴格,例如絕不允許添加目錄之外的產品。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專家認為,白酒類產品品類眾多,香型眾多,不同的酒品之間,也應該確立不同的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這才是標準化的做法。
據了解,目前包括茅臺、瀘州老窖等一線老牌名酒企業,均十分強調窖池中所含微生物種類的豐富性,而這也構成了白酒發酵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成為形成獨特酒體風格的重要成分。但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這些以往不甚關心、留意的微生物種類、數量在酒體中所占幾何,對人體有無影響,也應該成為下一步食品安全法關注的對象。
“比如有的名酒,號稱已經在酒體中發現了3000多種微生物,但是目前叫的上來的僅僅只有其中的幾分之一而已,那么剩下的大多數微生物呢?它們的名稱是什么?作用如何?對人體是有益有害?消費者為什么沒有知情權?”針對白酒行業在微生物標準方面的缺失,楊永華如是追問到。
楊永華認為,過去白酒行業將很多東西都模糊化,這樣并不利于白酒文化的推廣,也不利于其在消費者心目中塑造良好形象。而幾次白酒安全風波,也與標準缺失,消費者對其缺乏信任有關。
與此相比,西方國家在葡萄酒的相應標準上,則做到了有法可依。政府、行業協會的推動,消費者的理性化對待,都是其成功的關鍵。
業界人士認為,本次的送審稿已經涉及到了這個問題,但并沒有將其標準化,根據文中所提到的意思,下一步必將是在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出一個標準。
但是,鑒于中國白酒品類豐富、各種不同的釀制工藝所造就的不同香型白酒,其在微生物的表現上可能都有所不同,這就意味著,在這方面標準的制定上,必將是一個復雜、循序漸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