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是跑步的第一動力
酷愛跑步的SOHU中國董事長潘石屹發現,最近幾年跑步的人越來越多了。 “最近幾年,北京的跑步氛圍越來越濃,不少年輕人都紛紛加入進來,長安街旁、后海附近,每天晨跑、夜跑的人還真不少。”
潘石屹最初開始跑步的原因很簡單,為了健身,50來歲的時候,他也不得不面對身體狀況惡化的現實,于是他選擇跑步作為對抗的方式,對于跑步給他帶來的好處,他可以滔滔不絕講半天。
如果我們要對這些數量龐大的跑步人群做一下社會角色的分類,會發現根本無從下手。潘石屹分析道:你看到在北京跑步的人可能是一個大學教授,可能是一個快遞小哥,可能是一個私企老板,可能是學生,可能是退休工人,還可能是昨天剛剛給你開會的頂頭上司……
不過,如果變換一下思路,從他們的跑步動機入手,這樣的分類就變得有規律可循,比如有人因為身體狀況亮起紅燈,用長跑來增強體質或者治療慢性疾病;有人則是靠鍛煉身體預防疾病;有人是為了減肥;有人是為了排解壓力;有人是為了磨煉意志;也有少部分人則純粹是認為跑步很時尚才加入其中。
專欄作家宋石男曾在他的文章中“戲仿”了跑步界的“三句真言”,“如果你想聰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強壯,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他在這段古希臘格言后面加了一句——“如果你想活著,跑步吧!”
這樣的“戲仿”似乎有一種聳人聽聞的感覺,那是不是意味著“不跑步,就活不了”了?這當然只是一種夸張的表述,卻也符合大部分跑者的心態,他們開始跑步是為了健康,換句話說,就是為了活得更好,活得更長久。
要健康,更要好玩
跑步,看起來不追求裝備,也不太講究科學的方法,更沒有開發出新的跑步方式,總之跑步似乎和“好玩”是絕緣的。
但是倘若與時俱進地看,如今跑步本身并未改變,跑步的方式卻發生了改變。比如“彩色跑”(Color Run)被稱為“地球上最快樂的5公里賽跑”,參加者身著白色T恤,跑步過程中經過不同的彩色站,會被從頭到腳拋撒彩色粉末。這項運動2011年發源于美國,如今風靡全球。
科技也正在改變我們的運動方式,讓跑步從孤獨、單調的過程變成一件有趣和時尚的事情。在國內名為“跑步圣經網”的論壇上,已經有24萬以上的會員注冊,他們樂于分享自己的跑步心得、路線,但是對他們來說論壇最重要的功能是“同城約跑”,這是時下最時髦的社交方式。
現如今耐克公司是將跑步這一運動提升到“時髦生活方式”的佼佼者。事實上早在2008年,那還是智能手機不曾普及的年代,耐克與蘋果合作推出的第一代“Nike+”運動鞋,就因其能通過裝在鞋內的感應器與iPod連接記錄跑步數據而大獲成功,激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這項運動。最近耐克網站公布了全球各大城市中根據“Nike+”用戶的每一次跑步軌跡圖生成的色塊,橙色色塊越濃密代表使用者越多。這成了跑步圈中人人樂道的話題。
今天,隨著如Jawbone UP智能手環等可穿戴式設備的逐漸普及,人們正在逐步改變實現健康目標的方式。這些小玩意兒在幫助人們詳細跟蹤記錄每天的跑步量、速度和所耗熱量的同時,還可以根據個人狀況指導你在科學的健身規劃和飲食建議中進行鍛煉。
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中曾這樣告訴我們,“你不需要別人來幫你,你也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設備,不一定要到特定的地方去。只要你有一雙跑鞋、一條好的路,就可以跑得很高興。”但對于越來越多的年輕跑者來說,他們早已拋開村上春樹的“跑步圣經”了,因為跑步這項枯燥的運動也可以很好玩。
“跑步熱”是社會變遷的縮影
在意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備受爭議的紀錄片《中國》中,其中的一個鏡頭就是關于跑步,他們穿著統一的工服,繞著操場跑圈,看上去毫無生氣。事實上,那時候的跑步運動多是由工廠工會組織,曾在工廠上班的黃來法證實了這一點,就像那個時代特有的“工間操”一樣,跑步也帶著明顯的時代印記,作為集體化生活的一個注腳,那時候的跑步更多的并非是一種自覺,而是諸如“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這樣口號之下的一種“動員”。
而現在,如前所述,跑步的動機、方式都變得更加多元,這和整個社會的逐步開放是一脈相承的。
美國作家克里斯多福·麥杜格的《天生就會跑》更像是一部“跑步人類學”著作,他在書中還介紹,美國的長距離耐力跑運動經歷過三次大起大落。每一次興起,都在國家遭遇危機的時期。第一次是在大蕭條時代。第二次是上世紀70年代,當時的美國人剛剛經受過越戰、冷戰、種族暴亂、一名總統犯罪和三名領袖遇刺的打擊。第三次則在9·11過后一年,越野跑忽然成了全美發展勢頭最猛的戶外運動項目。作者認為關于長跑的這三次起落或許并非偶然,也許是因為人類心理存在著某種開關機制,意識到危機來臨時,就會激活最原始的求生本能。
對照中國,當下我們雖然并未遭遇明確的危機,但隨著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所謂“后現代危機”像幽靈一樣降臨,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在上海體育學院教授肖煥禹看來,生活方式的改變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工作方式和飲食結構,“現代人絕大多數的工作是坐著完成的,很多休閑也是坐著完成的,導致的結果就是人們動得太少了,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健康憂患。”而飲食結構的改變則更加直觀,營養過剩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詞匯。
而應對這種“后現代危機”的辦法恰恰是最原始的跑步,各種聲音總在教導著人類在追求物質文明的同時不要忽略了高級動物的動物性——需要適量運動,而跑步是最簡單的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