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文化傳統是一種積極的進取的文化傳統,強調個體對社會的責任感,標榜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格范式。這種充滿積極精神的文化在元代也得到了廣泛的繼承和發揚。首先,元代文人同歷代文人一樣具有“修齊治平”的人生理想;其次,曲家入仕的基本上都是以文經世,他們將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作為人生追求;最后,元代的社會環境使得元散曲家難以一展自己的抱負,他們便轉而在佛道的世界中尋求心靈的寄托。本文論析元散曲家的精神文化傳統,目的是用以探討元散曲雅化的深層精神動力。
關鍵詞:精神 傳統 積極進取 以文經世 佛道
文人作為一個整體,其精神文化傳統不斷的凝聚,形成了一種潛在的為多數文人共同繼承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李澤厚說過,精神文化傳統“它已化入為漢民族某種文化—心理結構的主要成分,千百年來對廣大知識分子并由之而對整個社會的思想情感、行為活動一直起著規范作用;并由意識而進入無意識,成為某種思想定式和情感取向,包括所謂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關注國事民瘼的濟世心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重視立身處世的道德修身(‘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等等,便至今仍然影響著或存在于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活動中”①。元代曲家自然也繼承了這樣一種精神文化傳統。它在元散曲的創作和發展中推動著散曲往傳統的雅文學方向
發展。
一、“修齊治平”的人生理想
文人首要的文化精神是具有“修齊治平”的人生理想。在這樣一種人生理想下的中國文化傳統是一種積極進取的文化傳統,強調個體對社會的責任感,標榜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格范式。正如郭沫若所說:“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不待言是動的,是進取的,便是道家思想也并不是不進取……實則‘無為’二字并不是寂滅無所事事,而是‘生而不存,為而不恃’的積極
精神。”
這種充滿積極精神的文化在元代也得到了廣泛的繼承和發揚。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樂說,被朱熹概括為“以天下為己任”,而到了元代這種憂國民憂意識得到了更為深切的闡釋。張養浩在《廟堂忠告》第十中說:“世俗之樂,若聲色,若宮室,若珍異,車服之奉,一皆無有。其所有者,自頂至踵,天下國家之憂而已。”這種對于天下家國的責任感和積極的進取精神,得到了他的身體力行。《元史》本傳曾記載張養浩:“散其家之所有與鄉里貧乏者,為救災”,“官努不繼,傾已囊■。日不勝給,每每大慟”,還“自舍資財拯救民”。這些行動和他自己的人生目標是相呼應的,《風憲忠告》中他說:“不蕩于福貴,不整于貧賤,不搖于威武道之所在,死生以之。”“死生以之”用整個生命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這實際上是對“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積極的文化傳統的繼承。
具體到散曲創作中,最突出的是張養浩為拯救大旱中水深火熱的關中饑民挺身復任。在救災期間,他“親登華岳悲哀雨,自舍資財拯救民”。其[南呂·一枝花]套曲:“用盡我為民為國心,祈下些值玉值金雨。”他的思想感情在當時已經與廣大災民休戚相關、息息相
通了。張養浩也有避世的思想傾向,但是他始終不甘愿將他的拯物濟世的抱負拋在一邊,他始終認同儒家個體對社會存在著義務。他的積極進取的精神和行動,最終為達成“安國利民”的目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這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在元代曲家的作品中都得到了體現。姚燧[中呂]《陽春曲》二首:“山河判斷筆尖頭,得志秋,分破帝王憂。”體現了對功名的追求,有著一種積極的進取精神。曾瑞《述懷》:“冠世才,安邦策,無用空懷土中埋。”元代人苦于沒有展示自己“冠世才”的機會,一旦有一點機會他們都是愿意施展出久埋懷中的“安邦策”的。這樣積極的進取精神被壓抑后,很多人便追問,“問天公許我等閑身(無名氏《歸隱》)”,呼喊出“我則待輔皇朝萬姓安”,甚至急切地“要見天顏,列在■班,書嚇南蠻,威震諸藩,整頓江山,外鎮邊關,內剪奸頑”。
二、“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追求
中國古代文人將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作為人生追求。元散曲家入仕的基本上都是以優異的才能得到朝廷的賞識和重用的。《元史·張德輝傳》記:“歲丁未,世祖在潛邸,召見……又問:‘或云,遼以釋廢,金以儒亡,有諸?’”忽必烈以宋金以詞賦取士之弊為鑒,講求實務尋求能治理國家之才。此種風氣下,元散曲家多是以實用之學入仕。
吉川幸次郎在《元雜劇研究》書中曾說:“他們所懷抱的文學技能非有一條出路不可,于是選擇的結果,他們走上了為教坊提供腳本的路子。”文人所懷抱的文學技能非有一條出路不可,一是“走上了為教坊提供腳本的路子”,而另一條是任文職官員,從事文化教育、學術活動。白樸最初靠依附權貴解決生計問題,而南遷到江南之后,參與學校的教授工作可能是他解決生計問題的一種方法。《天籟集》中有一首[滿江紅]題作《同鄭都事復用前韻退訖所租學田》,說明白樸曾租有學田,以學田供給自己的日常生活,這一點也暗示了白樸在當時可能參與了學校的教授工作。像這樣任文職官員,從事文化教育、學術活動的人也不少,如張養浩“初薦東平學正”。
在積極入世的精神的驅使下,元散曲家大都將學問、道德、事功三者結合。在學問方面,元散曲家中“通儒俊才”“才高博識”或“才高重名”的人比比皆是。他們或在詩、書、畫等藝術修養方面有較高的造詣,或兼官僚、詩人、詞人、曲家、學者、書畫家于一身。如元好問是由金入元的一代文宗,善于著述,其詩、文、詞、曲兼善。清陳廷焯《詞壇叢話》稱“元遺山詞,為金人之冠”;白樸與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等一起號稱“元曲四大家”;張可久現存曲八百余首,是元散曲家中數量最多的一
個;楊維楨是元末“文章巨公”,詩歌、散文、辭賦、書法、音樂皆所擅長。
對于封建道德節操,元散曲家多身體力行。他們多孝友篤行,昆弟無間,侍親至孝的事跡:白樸因母親被掠,而從此“不茹葷血”,元好問對白樸的照顧憐惜,“蓋視親子弟不含過之”(王博文《天籟集》序)。其用情之深可見一斑;他們為官大多清正廉潔憂心時事,任職期間多致力于實政為官不懼邪惡。張養浩多次犯顏直諫,武宗時因諫止立尚書省,被構罪罷官;英宗時因諫止燈
山,再一次遭禍端。直到他六十歲時往陜西救災,才第
三次復出。這顯然與“避世一玩世”哲學是不同的。張養浩:“蓋經綸所以行道,著述所以傳道,其升沉顯晦,雖若不同,揆諸事業則埒也。故士之處世,進不欣,退不戚,一意義命。”②著述山林,著述傳道,這種以文經世的方式,是政治失意之后最好的實現自己理想的途徑了。《云莊樂府有十首》[中呂.山坡羊]的曲子直述人生旨
趣,其中有“人生于世,休行非義”“于人誠信,于官清正,居于鄉里宜和順”“與人方便,救人危患”③等語,用樂府行勸世之功用,為那個爭名逐利寡廉鮮恥充斥的社會里,保持了一種社會良心。
三、儒佛道兼修
元代社會環境惡劣,散曲家理想難以實現,許多人便歸隱鄉間,或著書立說、或授徒講學、或作曲自娛,在佛道思想中尋求精神的安慰和解脫。湯式《送景賢回武林(浙江杭縣)》:“酒中遇仙,詩中悟禪,有情燕子樓,無意翰林院”,很明顯“仙”代表道家,“禪代”表佛家,“翰林院”代表儒家。這種由儒而佛道、儒佛道互補、再到晚期回歸于儒的思想便構成了元散曲家的重要的精神文化傳統。
儒家本來是主張入世的,但也有離異意識的流露。“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論語·公冶長》);“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
篇》);“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論語·衛靈公》)。這種面對社會黑暗,提倡不仕隱居的思想對元代的知識分子當有影響,遁居歸隱成為眾多成員的選擇。馬致遠的散曲有“圖甚區區苦張羅,人間寵辱都參破。種春風二頃田,遠紅塵千丈波,倒大來閑快活”([南呂·四塊玉]《嘆世》),對官場不滿,遁居歸隱的思想是很明顯的。
道家的清凈恬淡,寂寞無為,道法自然等思想在元散曲作品中有很多具體表現。陳垣認為,全真教的創始者以及后繼者都是讀書人,當時許多名士文人,如商
挺、徐琰、姚燧、王惲等都與全真教有交往。文人的加入擴大了全真教的影響范圍。全真教的傳播達到“南際
淮,北向朔漠,西向秦,東向海,山林城市,廬舍相望,什百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④。而接受了全真教影響的文人,也創作出了大批的嘆世歸隱類元散曲作品。這些作品一般很少反映道教中富有神秘色彩的方面,更多的是表達老、莊為代表的清凈恬淡,寂寞無為,道法自然,不以物累等思想。如關漢卿[雙調·大德歌]《秋》:“風飄飄,雨瀟瀟,便做陳摶睡不著”;喬吉[南呂·玉交枝]《閑適二曲》:“看一卷道德經,講一會漁樵話”“陳摶睡足西華山,文王不到溪岸”;張可久[雙調·水仙子]《次韻》:“蠅頭老子五千言,鶴背揚州十萬錢。白云兩袖吟魂健,賦莊生秋水篇”;[雙調·慶東原]《次馬致遠先輩韻》:“門長閉,客任敲,山童不喚陳摶覺”等,談到老子《道德經》、莊子《秋水篇》等道家經典,提到赤松子、陳摶等道家人物,并表達了一種濃厚的歸隱田園的思想意識。
元散曲家經常仰慕的歷史人物有莊子、巢父、許
由、嚴子陵、陶淵明、劉伶、林和靖等人,他們都是歸隱湖濱,登臨山水,自在逍遙,盡享東山之樂的代表人物。曲家仕進無門,或不仕元朝,或天生耽于佛道,走上了儒佛道兼修的道路。他們推崇老莊“蠅頭老子五千言,鶴背揚州十萬錢,白云兩袖吟魄健,賦莊生《秋水》
篇……”(張可久[雙調·水仙子]《次韻》);他們贊美巢
父、許由、嚴子陵、陶淵明,“巢、由后隱者誰何;試屈指高人,卻也無多。漁父嚴陵,農夫陶令,盡會婆婆”(盧摯[雙調蟾宮曲]《箕山懷古》);“林逋老仙清避俗,獨向
孤山住。梅花兩句詩,芬草年年墓,不強如長卿封禪書”(任昱[雙調·清江引]《和靖墓》);他們正是在這種
思想影響下,最終寄情山水,詩酒悠游。元散曲家具有的這些精神文化傳統,最終構成了散曲雅化的深層精神動力。
① 李澤厚:《歷史本體論·己卯五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5頁。
{2} 張養浩:《歸田類稿》(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
{3} 張養浩:《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任訥輯),商務印書館1941年版。
{4} 陳垣:《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475頁。
參考文獻:
[1]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2] 隋樹森編.全元散曲[M].北京:中華書局,1964.
[3] 趙義山.元散曲通論修訂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 周曉東.張養浩擬雅詩中的五倫綱常與雅正精神[J].求索,2012(2).
作 者:陶 杰,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2011級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元明清文學研究。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