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消費時代,網絡文學在資本影響下獲得空前發展,但盈利思維下的網絡文學付費閱讀模式、網絡文學作者市場化生存模式、網絡文學類型化趨向給網絡文學的文學性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
關鍵詞:消費時代 網絡文學 付費閱讀 文學承擔 類型化 創新
文學與網絡的聯姻是網絡時代文學的必然選擇,當資本加入網絡文學領域,我們看到的是文學網站在與傳統文學圖書、文學期刊三分中國文學天下的格局中,發展勢頭日漸迅猛,對文學的影響力也日益增強。
觀察資本影響下的網絡文學的發展,首先看到的是文學作品數量的急劇發展,例如目前占據網絡文學90%份額的盛大文學,其旗下包括晉江原創網、紅袖添香等七家原創文學網站在內已經擁有超過三十萬部、四百三十億字的原創文學版權,這個數字每天還以六千萬字的發布量在增長。{1}
我們不能否定網絡文學對整個文學生態的影響,但顯然作品數量的增長并沒有帶來文學精品的井噴,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是單部作品的質量低下,精品偶現光芒,網絡文學整體作品趨向遠離現實、走向幻象,不再表達人性的光輝和審美追求,整個創作水準無法得到保障。
正視網絡文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更關鍵是要找到問題存在的根源,把網絡文學放到消費時代的大背景中去探討,也許有助于認清網絡文學存在的問題,有助于網絡文學在消費時代商品化機制下的發展。
消費時代,文化的消費和娛樂功能空前強大,在消費觀念的影響下,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成為一種時尚消費行為,文學作品作為可供消費的商品,作品本身不斷地被復制、被灌水、被信手涂鴉。于是,網絡文學在數量急劇增長的同時,文學性不斷地被消解,商業化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網絡文學的精品誕生,影響了網絡文學作為文學的發展。
一、付費閱讀盈利模式對網絡文學的影響
2002年開始,中文文學網站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開始付費閱讀嘗試,以起點中文為例,2003年10月,起點中文網創立“在線收費閱讀”服務,經過十年的發展,起點中文網逐步確定了“VIP訂閱制”付費閱讀模式與以“起點第二版”為代表的網站界面,這兩種方法疊加目前已經成為了國內付費閱讀網站運營的標準。由于盈利狀況良好、收藏全面,起點中文已經成為目前國內用戶數量最大、受關注程度最高、同時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原創文學站點之一。付費閱讀保證了文學網站的發展,給網絡文學作家提供了獲得高收益的機會,但對網絡文學本身而言,帶來的不盡然是正面的影響。
例如付費閱讀盈利模式中最基本的要素——作品字數問題。網站收費、付酬都以字數為計量單位,字數越多,帶來的收益越多,所以無論網站經營者還是作品創作者都會在字數上下功夫。起點中文的作家骷髏精靈曾說,網絡作者每個月至少得寫二十萬字,沒有二十萬就上不了網站首頁的排行榜,而上不了榜就意味著沒有點擊量,沒有點擊量也就是收入堪憂。縱觀當今網絡文學作品字數越來越多,動輒數百萬計,例如唐家三少的《斗羅大陸》總字數三百零九萬,《天珠變》全本二百七十萬字,我吃西紅柿的《盤龍》總字數三十五萬字左右,辰東的《神墓》字數三十一萬字左右,有研究統計,起點中文榜中榜中過百萬的作品數量有三百四十五部。
字數越多意味著收益越好,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創作者缺乏精練文字的動機,作品越寫越長,越寫越多水分。作者無意提煉文字,行文充滿重復,從人物語言中大量使用口頭禪等無意義的話語,甚至結巴橫行的低端方式,到大量增設無關人物、線索、增加劇情分支的所謂高級技巧,不斷放慢節奏,就是為了延緩結局的到來。網絡文學中大量人物今天出現、明天死亡、后天重生的段落;主人公得到秘籍左一個右一個,升級過關左一關右一關;事業大豐收,征服一方人、一國人、一個時代所有人,乃至全宇宙;抱得美人歸,一個又一個,比韋小寶還忙。這些表現放到收益的角度去理解,就可以接受網絡文學決不輕易完結對讀者、作者雙重綁架的意義了。網絡上甚至出現了傳授“注水”招數的秘籍,就是對這種現象最好的注解和反諷。
傳統文學創作技巧中錘煉語言、精練文字,構思情節,合理設置故事發展節奏,塑造人物形象的要求在盈利的思維下統統變得毫無價值,誰來為網絡文學的文學性負責呢?
二、網絡作家市場化生存導致承擔缺失的影響
網絡文學發表的低門檻、可能的高稿酬、無限的發展空間,吸引了大批渴望通過網絡寫作改變自身生存狀態的文學青年,據調查,我國兩億多文學網民中,約有兩千萬人上網寫作,在文學網站注冊的寫作者有兩百萬,通過寫作獲得經濟收入的約有十萬,職業半職業的寫手超過三萬。{2}
資本以文學網站形式為中介匯聚讀者與創作者,有效介入作者與讀者的關系中,讀者付費到網站,網站根據讀者閱讀行為給作者支付稿酬,可以說這些網絡文學的寫作者的生存主要取決于讀者點擊率,以起點中文為例,我們可以清晰地觀察到作者稿酬與讀者訂閱量的關系。
簽約作家稿酬、福利、獎勵預測表{3}
為了保持足夠數量的追文族、得到足夠的訂閱量,需要指出的是上表中預估年收入建立在作者單日vip作品更新五千字的基礎上,一些白金級、骨灰級的寫手每天甚至要保持上萬字的更新。作者更新文字的途徑,一般有兩種:一是預先寫好,按期貼出;一是隨寫隨發,每日更新。很難想象那些動輒百萬字數的網絡文學作品能預先完成,所以第二個途徑應該是最常用也是最符合網絡平臺特點的更新形式。
陳村曾說專業作者每月寫十萬字就不錯了,而網絡文學作者每天為了完成更新字數的要求,必然要把大量時間耗費在碼字上,長此以往,體力耗散、精力耗盡,無力關注當下生活的世界,無法感悟現實的生活與社會矛盾,現場感不復存在的前提下,與讀者的交流還有多少真實的感受,創作怎么不會逐漸演變為面壁虛構、生編胡造?
寫作者失去文學承擔的意識,于是我們看到的網絡文學以多元追求為口號,打著張揚個性的旗幟,嘩眾取寵,以荒誕怪謬刺激讀者;快餐化寫作的結果,使人物塑造服從于情節荒誕離奇的要求,流于戲謔、粗疏;網絡寫作者放棄價值追求,只關注個體欲望表達,甚至只為滿足感覺狂歡,過多暴露人性的弱點和陰暗面,而無審美的關照。
三、網絡文學的類型化模式對文學的創新性的消解
文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獨創性,從人物、情節、語言表達的獨特性,體現作者個體感悟,體現個體生存的價值,這是文學多元化的基礎,所以文學的創新一直是文學不懈的追求。網絡文學文本從語言文本轉向數字化文本過程中,圖文兼容,聲音、動畫、文本兼備的多媒體形式,實時互動的溝通方式提供了創新的良好基礎。
但資本控制的文學網站提供的文學作品很快顯示出類型化的趨向,觀察各個文學網站,很容易發現網站上發布的文學作品都會被納入一個分類中去,最后導致了網絡文學類型化的潮流。文學作品的類型化一方面便于文學網站管理,另一方面便于讀者選擇到自己喜歡的作品,但類型化必然意味著主題、題材、人物、情節甚至語言風格的重復,在這個意義上,類型化規范了讀者的選擇,限制了寫作者文學的創新力。
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學創新力的缺失完全就是資本的影響,但資本逐利的原則鼓勵復制的流行,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文學的創新,而創作者在逐利原則的驅動下,為博得更多點擊率,利用網絡平臺讀寫即時互動的特點,及時把握某些類型文學讀者的需求,在人物設置、情節發展中回應讀者呼請,努力貼近讀者想象,甚至為滿足讀者欲望訴求而放棄創作者個體情感體驗的獨特表達。
例如2012年網絡熱門小說各種排名中均靠前的《吞噬星空》《仙逆》《斗羅大陸》《斗破蒼穹》等均為玄
幻、仙游、科幻等類型,這些刻意相似的作品沒有一部現實題材的作品,割斷了文學與現實的依存,雖然可以贏得極高的點擊率,贏得商業利潤最大化。陶東風曾經如此評論類型小說中長盛不衰的玄幻文學:“完全走向了為裝神弄鬼而裝神弄鬼,小說人物無論正反無一不熱衷魔法妖道,作者更以此來掩蓋自己藝術才華和想象力的嚴重貧乏——除裝神弄鬼以外的一概不會。”{4}這個論斷或許略顯偏激,但只有“穩定的故事結構,娛樂性的精神訴求,固定的受眾群體以及大眾化的閱讀期待”,{5}沒有生活、沒有時代、沒有文學的精神品格,這樣類型化的網絡文學還能走多遠?
網絡文學是依托網絡平臺的文學,文學是其存在的根本核心,作為文學語言性的本質、審美性的基本屬性、“人”文的本性仍然是網絡文學應該關注的基本問題。網絡文學的創作者、閱讀者,文學網站的經營者在消費文化的潮流中,正確處理市場、技術、文學審美之間的關系,堅守文學性的追求,以創作、閱讀、發布文學精品為目標,讓網絡文學回歸文學的本質,這無疑是當前網絡文學在繁榮之后能更好發展的基本保證。
{1} 禹建湘:《產業化背景下的文學網站景觀》,《中南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
{2} 歐陽友權:《新媒體文學:現狀、問題與動向》,《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
{3} 起點作家福利體系:http://ploy.qidian.com/ploy/20070628
/index.html.
{4} 陶東風:《中國文學已經進入裝神弄鬼時代》,http://blog.
sina.com.cn/s/blog_48a348be010003ra.html.
{5} 孟繁華、周榮:《文化消費時代的新通俗小說》,《探索與爭鳴》2011年第4期。
作 者:龍柳萍,碩士,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理論、網絡文學。
編 輯: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