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瓶梅》中有許多關于醫家的敘述,作者使用戲謔的手法較為詳細地記錄了這些從醫人員治療的成敗和藥物的功效。對這些醫者的描寫進行整理有助于我們深刻體會作者對“醫者不醫”現象和“方士擅權”現狀的深度憂慮以及作者對生命更加尊重和敬畏的生命信仰,從而找到作品深層的文化內核。
關鍵詞: 《金瓶梅》 醫者 戲謔 寓言性
文學即人學,人物是小說藝術形象的主體和核心,一直以來,人物形象研究也是文學研究的重點之一。《金瓶梅》問世至今,解讀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學術成果非常豐富,為讀者更好地賞析小說提供了許多幫助。本文選取《金瓶梅》①中較為特殊的人群——醫者作為研究對象,試圖通過分析,深入挖掘“醫者”這一類人物本身蘊含的豐富時代內涵。
一、《金瓶梅》中的醫者形象
《金瓶梅》中出場的人物有近八百個②,其中有名有姓的醫者有十七位。這些醫者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醫德醫術參差不齊。根據這些醫者的特征,我們可以將他們分為五類:一類是醫官,他們多是太醫院出身,接受過比較正規的醫學教育,因為具有一定的醫療技術,在社會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如西門家族的“家庭醫生”任醫官、被李瓶兒招贅最終又被逐出的蔣竹山、小兒科名醫鮑太醫和世代醫家的何春泉;第二類是沒有接受過正規醫學教育,靠自學掌握一定醫術行走江湖的醫者,如為西門女眷接生的產婆蔡老娘、自覺傳承家學的何老人以及劉桔齋、胡太醫和趙龍崗;第三類是醫巫并施的江湖術士,如吳月娘十分信任的劉婆子,專門替人整治衣胞符藥的王姑子、薛姑子,以及擅長替人“回背”的瞎子劉理星;第四類是專行巫術的道人,書中的潘道士、吳神仙和黃真人即屬于此類;第五類是僧醫,最典型的就是奉送西門慶春藥的胡僧,雖然文中對他的記述只是寥寥幾筆,但他幾乎成為全書的關鍵人物。因為西門慶的縱欲以至最終因欲喪身,很大程度上與他奉送的春藥緊密相關。
《金瓶梅》全書一百回,圍繞醫者展開的描寫竟有七八十處之多。可見,醫者是笑笑生精心刻畫的一類形象。通讀作品,我們可以發現,作者對于這些醫者的態度是十分明確的。第六十一回趙龍崗出場,作者描寫道,這個家居東門外頭條巷二郎廟三轉橋四眼井人稱“趙搗鬼”的醫生自詡“以醫為業,家祖見為太醫院院判,家父見充汝府良醫,祖傳三輩,習學醫術。每日攻習王叔和、東垣勿聽子《藥性賦》《黃帝素問》《難經》《活人書》《丹溪纂要》《丹溪心法》《潔古老脈訣》《加減十三方》《千金奇效良方》《壽域神方》《海上方》,無書不讀。藥用胸中活法,脈明指下玄機。六氣四時,辨陰陽之標格;七表八里,定關格之沉浮。風虛寒熱之癥候,一覽無余;弦洪芤石之脈理,莫不通曉。小人拙口鈍吻,不能細陳”。不想這個每日攻讀醫著的醫生,卻沒有真才實學, “只會賣杖搖鈴”。對于李瓶兒的崩漏癥他居然開出了令人瞠目的藥方:“甘草甘遂與硇砂,黎蘆巴豆與芫花,姜汁調著生半夏,用烏頭杏仁天麻。這幾味兒齊加,蔥蜜和丸只一撾。”稍通醫理的人都知道這個方劑中的藥材多屬“十八反”之列,為中藥配伍之大忌。顯然,這個自吹自擂的“名醫”對醫理根本就是一竅不通,他的行醫僅僅是為了掙錢。在趙龍崗這個形象身上,作者使用了白描的手法,一筆一畫、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了這個庸醫被金錢侵蝕的嚴重程度,戲謔中有針砭,無奈中有悲嘆。第十七回出場的蔣竹山是個受過一定正規醫學教育的民間醫生,在第一次為李瓶兒看病時就被她的美色打動,心懷覬覦。當聽說李瓶兒請他吃飯,立即“具服而往”;被李瓶兒招贅后為了“圖婦人喜歡,修合了些戲藥”,卻“常被婦人半夜三更趕到前邊鋪子里睡”;在被魯華、張勝糾纏時, 他“仰八叉跌了一交,險不倒栽入洋溝里,將發散開,巾幘都污濁了” ;待吃了官司后“兩腿剌八著,走到家哭哭啼啼哀告李瓶兒,問他要銀子,還與魯華。又被婦人噦在臉上”。這一系列漫畫式的描寫不僅真實地反映了蔣竹山的世俗人性和性靈丑陋,也彰顯出肉欲的惡性張力已經開始蕩滌這個普通醫生的等級地位和道德榮譽。再看胡太醫,他并非太醫院出身,卻自詡太醫四處騙人錢財。另外,作品中的醫生還有王姑子、薛姑子之流,她們本是出家人,不在佛前誦經,卻終日在富戶人家走動,替人整治衣胞符藥,從中牟取錢財;另一個出家人——胡僧,居然專門研制性藥供人淫樂,完全沒有了出家人的樣子。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金瓶梅》中的醫者以庸醫居多,作者對他們的態度也多有戲謔,以赤裸裸的筆觸肆意鋪陳了醫者對金錢、權勢、肉欲的追逐與沉迷。在傳統文化中,醫德是考量醫者的重要標準,但是《金瓶梅》中卻多庸醫,作者是以此喻社會整體道德風尚的下滑。古人說“上醫醫國,其次醫病”。醫者治病常常與將相治國相連。明代小說中,雖多有庸醫的描寫,但常常是庸醫與良醫并存,而《金瓶梅》中全為庸醫,這一定是有作者的深刻寓意在其中的。
二、《金瓶梅》中醫者形象的“寓言性”
張竹坡在《金瓶梅寓意說》中曾談道:“《金瓶》一部有名人物,不下百數,為之尋端竟委,大半皆屬寓言。庶因物有名,托名摭事,以成此一百回曲曲折折之書。”③誠如張氏所言,成書于明代后期的《金瓶梅》在文本中大量使用了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盛行的寓言手法,往往以假托的故事或擬人的手法進行勸喻、諷刺。在《金瓶梅》中,以往作品中救治一方的“神醫”消失了,醫者都變成了世俗、卑微甚至是猥瑣的形象,這些人物顯然已經被作者加以“改造”,發生了完全的變異,從而具有一定的寓言性質。
(一)“醫者不醫”現象的集中展現
中國封建社會到了明嘉靖、萬歷年間,已經腐朽墮落,很難維系其統治局面,而姍姍來遲的資本主義萌芽正在封建社會母體中艱難地成長。市民階層的崛起、金錢力量的沖擊,使原已腐朽的社會更加奢靡淫逸、墮落不堪。《金瓶梅》緊緊結合現實,對現實社會的人生百態、世俗民事做出了真實、生動、高度貼近化的敘述描寫。笑笑生以冷靜、客觀、寬容的敘事對肩負救死扶傷責任的醫者的行為進行了真實的披露與刻畫,集中展現了明后期“醫者不醫”的混亂現象。
醫生這個職業出現較早,一開始就承載著救死扶傷的重要使命。然而,醫生的社會地位卻并不高。清代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自序中云:“醫,小道也,精義也,重任也,賤工也。”④這句話很好地反映了古來醫人卑賤的社會地位與醫學巨大的社會責任之間的矛盾。學者劉理想在《我國古代醫生社會地位變化及對醫學發展的影響》一文中指出:“明清兩代醫生的社會地位尤為低下。”⑤有趣的是,史料記載明代是中國醫學倫理學發展的重要時期,論述醫德的篇目較前代均有增加,內容涉及到醫學倫理學的各個方面。我們不禁要思考,在晚明特殊的社會背景下,社會地位異常低下的醫者在德與行、義與利之間會如何選擇?通讀《金瓶梅》,我們發現作品中的“醫者”有的“極是輕浮狂詐”;有的自詡“祖傳名醫”四處招搖撞騙,真正看起病來卻完全憑“猜”;有的專門倒賣胞衣符藥,在大戶人家索利;有的則調制性藥專門供人淫樂,傳統文化思想規范的約束功效在他們身上已了無痕跡。在對醫者進行塑造的時候,笑笑生顯然經過深思熟慮:一方面他對當時社會中“醫者不醫”的現象進行了深刻批判,另一方面他也體認著這些醫者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對封建禮教及程朱理學的嘲弄、褻瀆與叛逆,呈現出傳統價值觀念在市井平民階層中的貶值、弱化,以及市井平民階層對世俗享樂生活的孜孜不倦的渴望。《金瓶梅》巧妙地通過“醫者”這個特殊職業人群的變化揭示出晚明特殊的社會轉型帶給世人的道德迷失、行為失控以及信仰動搖。
(二)方士擅權現狀的隱晦批判
毋庸諱言,《金瓶梅》中存在著大量赤裸裸的色情描寫。也正因為此,《金瓶梅》問世后就不斷被視為“淫書”,屢遭禁毀。值得注意的是,“《金瓶梅》中的性描寫作為一種文學現象出現并非橫空出世、空穴來風,而是明后期社會文化、時代風尚以及文學發展的必然產物。” ⑥魯迅先生在論及《金瓶梅》中的“性描寫”時也說:“而在當時,實亦時尚。” ⑦史書記載,明世宗朱厚■迷信道士及道術,并自號“靈霄上清統雷元陽妙——飛玄真君”。他在位的四十五年間,竟然有二十多年不上朝理事。這位嘉靖皇帝還在宮中設壇建醮,日求長生,并以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杰為禮部尚書,以道士陶仲文為少保、少傅、少師,一人兼“三孤”之任。嚴嵩、夏言、徐階、李春芳等大臣都是以善寫青詞(道教儀式中向上天禱告的詞文)而得寵,一時民間有“青詞宰相”之稱。中國古代是一個超穩定的以官僚政治為基石的封建社會,皇帝淫濫,臣僚紛紛效尤。于是“僥幸者多竭智力以求奇方,世間乃漸不以縱談閨幃方藥之事為恥,風氣既變,并及文林,故自方士進用以來,方藥盛,妖心興,而小說亦多神魔之談,且每敘床笫之事也”⑧。《金瓶梅》中新型商人的代表西門慶就是十足的“好色之徒”,用潘金蓮的話來說,他就是“屬皮匠的,逢著的就上”(第三十七回)。書中寫到被西門慶染指的婦女,僅有名有姓的就有二十三人,其中不乏男寵。除了絞盡腦汁地通過勾結官府、非法買賣獲得巨大利潤外,西門慶最感興趣的就是到處搜羅秘方以求“朝歡暮樂”。后來,西門慶遇見了胡僧,得到了可以充分體嘗兩性間“滋味”的春藥,最終在“美快不可言”中招致了自身的毀滅。這個中國16世紀的商人正當興旺發達的時候,卻因恣意縱欲,很快地斷送了自己的生命,同時也斷送了自己的事業。“胡僧”在這個過程中,無疑是一支強有力的推手,雖然作品中對他的描寫只有寥寥幾筆,但他卻是整部作品情節發生大逆轉的關鍵人物。顯然,《金瓶梅》中的胡僧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會醫術的僧人,他已經衍變成為販賣春藥、教人“采補”的角色,甚至他已經虛化成整部小說中性的符號和象征。值得注意的是,《金瓶梅》中“胡僧”的這個演變和虛化的過程并不是一般的描摹,
而是作者著意的暴露。它的暴露,既有作者對造成社會惡劣風氣的方士的厭棄之情,更有作者對造成“風俗頹敗,贓官污吏,遍滿天下,役繁賦重,民窮盜起,天下騷然”(第一回)的以皇帝為首的最高統治集團的不滿。醫生本是救人,但胡僧卻是害人,這樣的暴露既隱晦又抓住了封建政治的要害,不但有廣度,而且能在普遍的聯系中觸及當時社會的基本矛盾,反映當時的時代特征,因而具有相當的深度。
(三)哲學幽思與生命信仰的委婉表達
寧宗一先生曾說:“笑笑生的不同凡響處,就在于他把人們經歷過的、又是司空見慣的永恒的人生歷程,以哲人式的思考,又用形象提煉、升華,演繹了這部百萬字巨著。” ⑨的確,如果我們回歸文本,就可以看到笑笑生以“精神的眼睛”洞悉每一個人物,透視每一件事情,在他的眼中,現實社會既是一個被放大了很多的世界,同時又是一個被剝去了種種表象完全裸露的存在。笑笑生一方面致力于全面、真實地反映現實社會的混亂和世俗人性的丑陋,著力揭露社會政治之黑暗,經濟之腐敗,人心之險惡,道德之淪喪;另一方面,他又對處在現實社會中的凡夫俗子懷有菩薩般的悲憫之情,他利用自己對人生況味的執著品嘗喚醒讀者對生命本身進行反省和抗爭。在看似矛盾的多種面孔里,笑笑生真實地傳達出作家在人性沖突中對人性的哲學思辨,表現了作家內心的人性之美。
《金瓶梅》中圍繞醫者展開的描寫有七八十處,全書的醫患活動主要集中于三個事件,一是官哥受驚,二是李瓶兒血崩,三是西門慶春藥中毒。這三個事件最終都是以患者的死亡為結局的。作者這樣安排是有一定的考慮的,一方面,讀者在閱讀之余更加懷疑《金瓶梅》中醫者的醫術水平,另一方面,讀者在惋惜之余也會深入思考造成三者死亡的真正原因。究其本末,作為西門慶唯一的兒子,官哥一直被潘金蓮視作爭寵道路上的“絆腳石”,在主體意識有所萌動的潘金蓮的命運抗爭道路上,她會不顧一切掃除障礙,因此官哥的死是必然的,他是潘金蓮朦朧抗爭的罹難者;李瓶兒自嫁給西門慶后經常夢見花子虛身穿白衣前來索命,這說明主體意識并未萌動的她一直背負著沉重的社會道德包袱。愛子官哥的死亡更加重了李瓶兒的負罪感,最終她一病而亡。可以說,李瓶兒的死更大意義上是源于自身,她是整個封建社會規范的犧牲品;西門慶不顧傳統道德、破壞封建秩序、不信因果報應而一味瘋狂地追求金錢和女人,最終卻在三十六歲撒手人寰,死于春藥中毒,他是自然本能的殉葬品。
《金瓶梅》中的三個主要醫患活動均以患者的死亡告終,不僅隱喻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無可救藥的極端失望,還呈現出儒家傳統的道德教育已失去功效,人們臣服于自然本能的社會現實。這三個年輕生命的逝去讓每一位讀者不禁思考:人的主體意識從何而來?緣何而發?作為蕓蕓眾生中的每一個個體,當主體意識高揚的時候,我們究竟該如何對待自然,對待社會,對待自我?人的一生,究竟該如何面對人欲與天理、主體與客體、人類與自然的矛盾?這一系列的問題顯然已經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它讓每個讀者都對生命更加尊重、更加敬畏,這恰恰也是笑笑生傳遞給我們的一種生命信仰。
在《金瓶梅》這部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中,存有大量關于中醫中藥的描寫,它們不是作者的隨意之筆,而是作者獨具匠心的寫作設置。這些有關中醫藥的描寫以深沉的情緒、穩健的心歷映射出當時人們生活的真實狀態,寄寓了作者悲天憫人的大愛和對人的主體精神的苦苦探索,具有許多內在的文化涵蘊,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探討。
① 本文采用的文本是200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金瓶梅詞話》。
② 朱一玄:《金瓶梅詞話人物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589頁。
③ 張竹坡:《金瓶梅寓意說》,見黃霖:《金瓶梅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589頁。
④ 徐大椿:《醫學源流論》,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年版,第2頁。
⑤ 劉理想:《我國古代醫生社會地位變化及對醫學發展的影響》,《中華醫史雜志》2003年第2期,第83頁。
⑥ 滕先森:《〈金瓶梅〉性描寫平議》,《泰安師專學報》1998年第4期,第36頁。
⑦⑧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頁,第128頁。
⑨ 寧宗一:《〈金瓶梅〉研究方法論之反思》,《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第71頁。
參考文獻:
[1] 梅新林,葛永海.金瓶梅研究百年回顧[J].文學評論,2003(1).
[2] 鄧紹基,史鐵良.明代文學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3] 劉紹智.試論西門慶[J].寧夏教育學院學刊(文科版),1983(4).
[4] 蔡國梁.金瓶梅評[C].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
[5] 郭豫適.《金瓶梅》簡論[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84(6).
[6] 賀根民.試論《金瓶梅》人物批評的三個階段[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3).
[7] 張鵬飛.金瓶梅——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斷面[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
[8] 陳平原.文學的周邊[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基金項目:2011年甘肅省青年創新人才扶持計劃項目“中國古典文學中的醫者敘寫”
作 者:李曉梅,碩士,蘭州城市學院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明清近代文學;楊 玲,博士,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典文學及文獻學教學與研究(以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為主)。
編 輯: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