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影片名翻譯不僅是簡單的雙語語碼轉換過程,更重要的是英漢兩種文化交流與融合過程,是模因傳播過程。譯者作為傳播模因的宿主,可以通過多種變通方式將源語模因轉換為譯入語模因。譯者要在充分理解原影片內容和主題基礎上,利用自己的雙語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創造性地再現源語模因。
關鍵詞:模因論 電影片名 翻譯
電影通常被譽為繼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繪畫、雕塑之后的第七門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商品,影視產品能夠傳遞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文化,并能帶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在影視文化對外傳播過程中,電影片名翻譯起著宣傳導視的作用。好的片名翻譯既能傳達影片的主題,又能喚起人們觀看欲望,從而贏得譯語的觀眾和市場。電影片名的翻譯要具有信息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和商業價值。{1}目前,部分電影片名的翻譯不夠理想,主要是由于缺乏理論指導,鑒于此,本文將以模因論為指導,探討電影片名的翻譯,試圖為電影片名翻譯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
一、模因論與電影片名翻譯
“模因”(meme)一詞源于希臘語“mimeme”,意為“被模仿的東西”,此概念最早是由達爾文(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提出的。何自然教授認為“模因”具有“模仿”和“基因”雙重含義,故將“meme”翻譯成“模因”,目的是有意讓人們聯想到它是一些模仿現象,是一種與基因相似的現象。{2}模因論為語言引入了信息復制的觀點,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模因,模因也寓于語言之中,任何字、詞、短語、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過模仿得到復制和傳播,都有可能成為模因。{3}
切斯特曼(Chesterman)認為,翻譯理論進化(即理論的更迭和演變)的本身就是翻譯模因(translation memes)不斷復制和傳播的結果,在翻譯模因庫中存在大量的翻譯模因。一方面,每一種模因既是對以前模因的復制和繼承;而另一方面它也會在復制和傳播的過程中產生一定的變異,在變異中求得發展。{4}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首先成為源語模因的宿主,源語模因經過譯者的解碼、編碼,傳染給譯語讀者,譯語讀者作為模因的新宿主,對這些翻譯模因進行重新編碼,實現了源語模因的傳播。最理想的翻譯模式為:模因的新載體能使新的宿主通過轉換過的語言,成功解碼這些模因,使源語模因由此得到傳播并產生等效的語用功能。{5}電影片名的翻譯并非簡單的自當句對的過程,是譯者解碼源語模因,通過新的宿主——譯語讀者傳播源語信息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譯者要諳識中西方語言和文化,使得原語信息在譯語讀者群體產生近似的效果。
二、模因論指導下的電影片名翻譯
電影片名通常簡潔、新穎、含義豐富,同時要具有一定的美學效果。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人們對待事物的價值取向不同,因此電影片名翻譯需要迎合廣大受眾的心理需求。本文將根據何自然教授的模因劃分方法,將電影片名的翻譯分為音譯模因、直譯模因、意譯模因和改譯模因等。
(一)音譯模因 音譯模因是根據源語的發音方式,將源語模因翻譯為譯入語的翻譯方式。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專有名詞通常采用音譯模式。如“Avatar”一詞源于梵文,是中國文化中的“文化空缺”,指“神以物質形式降臨在世間,借用人的肉體施展神的力量”。原影片通過“Avatar”這一片名,向觀眾展示了故事的主題。譯者作為源語的初始宿主,要考慮受眾的文化。中國是佛教、儒教國家,對于佛教文化耳濡目染,因此,直接將“Avatar”翻譯為《阿凡達》也迎合了廣大觀眾的心理,傳播了這一佛教文化,同時也展示了故事的主題。類似的音譯還有“Lincoln”譯為《林肯》、“Spartacus”譯為《斯巴達克斯》、“Troy”譯為《特洛伊》等。音譯模因能夠像譯語讀者傳遞源語文化,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中西彼此文化中的“文化空缺”。
(二)直譯模因 電影片名的直譯法,就是“根據源語和譯語的特點,在最大限度內保持源語片名的形式和意義來進行翻譯”{6}。包惠南提到過“凡宜直譯的片名應該盡量直譯,以最大限度傳達原名的信息,保持原片名與內容的完美統一,這應是影視片名翻譯的一個基本原則和方法”{7}。如國產影片《英雄》譯為“Heroes”、“Time Code”譯為《時間密碼》、“The Age of Innocence”譯為《純真年代》等。大多數情況下,如果能夠在目的語中找到和源語近似的形式,能夠傳達源語的語義,并且不會造成理解過程中的任何障礙,此時,譯者可直接將原語模因復制到譯語中。直譯模因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異域特色和韻律節奏。
(三)意譯模因 由于中西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有時候為了傳達源語電影片名的語義內涵,要通過改變源語的形式來實現。此時,譯者既要考慮到原影片的故事情節和內涵,同時也要考慮源語和目的語的文化語境,通過譯入語中近似的意象翻譯源語的模因,這種情況下翻譯模因稱為意譯模因。影片《霸王別姬》運用家喻戶曉的歷史典故及主人公在劇中合作演出的京劇名作為電影片名,既突出了影片的主題,同時也暗示著主人公最終的悲慘結局。該影片英文翻譯為“Farewell to My Concubine”,同樣在國外也是非同凡響。由于翻譯后的英文影片受眾是普通大眾,而非漢語愛好者,所以翻譯過程中通過省略“霸王”“虞姬”等文化因素,向譯語宿者傳達了近似源語的語義內涵,同時也體現了電影片名翻譯的簡潔性原則。類似,“Home Alone”譯為《小鬼當家》、“Ghost”譯為《人鬼情未了》、“The Others”譯為《小島驚魂》、“Bathing Beauty”譯為《出水芙蓉》等。
(四)改譯模因 有時候,如果原片名不夠恰當,不能夠滿足傳達信息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和商業價值時,譯者可以通過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使得譯語讀者群體中產生具有商業號召力的翻譯,此類模因稱為改譯模因,改譯模因可以通過增譯、減譯、創譯等形式實現。
1.減譯模因 漢語為意合語言(parataxis),通常通過言簡意賅的文字傳達豐富的含義,《古今大戰秦俑情》通過短短七個字,既展示了動作(大戰),又體現了人物(秦俑)和情節(情)。英文為形合語言(hypotaxis),語言表達上既要考慮語法,又要考慮句法,因此將這七個字翻譯恰當絕非易事。翻譯過程中,不妨分清主次,抓住重點,利用外國人熟知的“A Terra-cotta Warrior”作為片名,保留主要模因,省略次要模因,使譯語宿者一目了然,本影片和兵馬俑相關,更多的文化內涵可通過觀看影片的內容來了解。類似,“She is So Lovely”減譯為《可人兒》、“In the heat of the Night”減譯為《炎夜》等。
2.增譯模因 由于中西語言、文化上的差異,翻譯電影片名時有時需要增添一些信息,使得原片名語義內涵明晰地展示給譯語讀者,此時的模因稱為增譯模因。拳王阿里是美國家喻戶曉的人物,然而這位拳壇重量級人物卻不為中國廣大百姓熟知,影片“Ali”因此不能直接翻譯為《阿里》。為了使該片名對影片起到“導視”的作用,不妨采用增譯法,將其翻譯為《拳王阿里》,通過片名在譯語文化環境中清晰化,傳達了源語的信息和文化,進而可以取得一定的商業效益。類似,“Face Off ”譯為《奪面雙雄》、“Sister Act”譯為《修女也瘋狂》、“The Visitor”譯為《不速之客》等。
3.創譯模因 翻譯的過程本身就是再創作的過
程。郭沫若認為“好的翻譯等于創作,甚至超過創作”{8}。因此,在電影片名翻譯過程中,譯者不要局限于字、詞、義層面,而是要充分發揮語言應用能力,產生出勝過源語片名的譯文。“Lolita”講述的是美國的忘年畸戀,即大學教授亨博特與寡婦夏洛特的女兒洛麗塔的愛情故事。原電影片名“Lolita”是以女主人公“洛麗塔”的名字命名的。其中文譯名“一樹梨花壓海棠”屬于創作性翻譯。“一樹梨花壓海棠”典故引自蘇東坡寫給朋友張先的一首諷刺詩,調侃張先老夫娶幼妻:“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后人常用“一樹梨花壓海棠”形容老夫少妻。因此,譯者通過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將源語模因創造性地再現給譯語宿主,中國觀眾通過中文影片名就了解了該電影的主題,該片名信息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兼而有之,其商業價值更是不言而喻的。類似,“Of Mice and Men”譯為《蕓蕓眾生》、“Ghost”譯為《人鬼情未了》、“Rain Man”譯為《手足情未了》等。
三、對譯者的要求
(一)正確地理解原片名 正確理解是翻譯的前提和基礎,翻譯前譯者要利用相關背景知識進行語義、語境和語用分析。{9}美國影片“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曾被臺灣片商譯為“飛越杜鵑窩”,主要是由于對原電影片名的理解錯誤造成的,“Cuckoo’s Nest”引申義為“瘋人院”,由于影片的主題也是關于麥克默菲在瘋人院的遭遇,大陸翻譯為《飛越瘋人院》更符合電影的主題。
(二)充分再現原片名 準確的理解是基礎,地道的表達是關鍵。譯者在表達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自己的雙語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創造性再現源語信息。{10}譯者要把確切理解到的原電影片名信息充分地再現給譯語讀者,表達過程用要考慮翻譯能否傳達源語的信息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和商業價值等方面因素。國產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如果通過音譯的形式,不能傳達源語的任何信息,如果譯者利用自己跨文化文化知識,將其創造性譯為“Butterfly Lovers—China’s
RomeoJuliet”,會在譯語宿者群體會產生與源語讀者近似的語用效果。
電影片名翻譯不僅是簡單的雙語語碼轉換過程,更重要的是英漢兩種文化間交流與融合過程。譯者作為源語模因的初始宿主,要在深入理解原語影片內容和主題基礎上,通過對源語片名的解碼、編碼,將源語模因傳染給譯語讀者,實現了源語模因的傳播。總之,譯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雙語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實現源語模因充分再現。
{1} 賀鶯.電影片名的翻譯理論和方法[J].外語教學,2001(1): 56-60.
{2} 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4):54-64.
{3} 謝朝群,何自然.語言模因說略[J].現代外語,2007(1): 30-39.
{4} Chesterman, A. Memes of Translation[M].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7: 7.
{5} 許明,高云.模因論視角下的中國文化專有項英譯策略[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3):127-129.
{6} 寧之壽.談電影片名的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1997(10): 56-59.
{7} 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1:92-97.
{8} 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 151.
{9}{10} 田希波.基于社會符號學的公示語翻譯研究——甘肅省部分城市的個案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2013(4):8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院級課題
(2013dfy022)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田希波,碩士,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學翻譯、英語教學。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