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全國各地陸續進入春耕,農資逐漸熱銷。種子、化肥、地膜、農藥,事關農業生產的農資產品無論哪一項出了質量問題,都可能造成莊稼減產甚至是顆粒無收的嚴重后果。
多年來,三農問題一直是國家發展的重大問題。護農保春耕,每年年初,全國各地農業、質監、工商、公安等部門都要展開一場場農資打假的攻堅戰。僅從今年國家質檢總局的通報情況來看,農資打假專項行動就取得了不少階段性的成果:四川通江質監局查處銷毀1.25噸劣質生物肥、新疆阿克蘇溫宿縣質監局查獲假冒農用地膜1.08噸、河南中牟縣質監局端掉一個生產假冒農藥、化肥窩點……然而,農資打假成果的反面,卻是劣質農資屢打不絕的現實。劣質農資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在遼寧盤錦,曾有10戶農民因為集體購買了假種子,造成74畝水田全部絕產的報道。
相關部門農資打假行動的力度逐年升級,監管方式和執法手段也一再推陳出新,但年年打假、年年有假的現狀困擾著執法部門,消費者怨聲迭起,劣質農資為何猶如屢治屢犯的頑疾?
執法人員的困境
在2012年,國家質檢部門執法人員曾根據舉報,調查一起河北石家莊元氏縣南星助劑有限公司涉嫌違法生產農藥甲維鹽的案件。據知情人介紹,當質檢執法人員敲門檢查時,廠家曾以“老板不在”拒絕檢查。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涉,執法人員才得以進入廠區。經調查,這家企業涉嫌未在質監部門備案,擅自生產農藥甲維鹽,屬于無證生產。
多年來,農藥、化肥等農資無證生產的情況在全國各地并不鮮見。一名一線執法人員說,執法過程中也常出現被企業拒之門外的情況,質檢執法通常面臨取證難的困境。如果假冒偽劣生產廠家負責人堅持不開門,按照依法行政要求,質監行政執法沒有強制取證手段,執法人員無法強行破門,這就給造假企業留下了銷毀證據的時間。此外,按照相關規定,違法生產貨值金額滿一定數額才具備移交公安機關的條件,但有些生產者生產產品貨值金額達到一定程度就立刻發貨并銷毀記錄。這樣即使被質檢執法人員發現,最嚴厲的處罰也只是停產、罰款、沒收違法所得,生產企業有可能是交了錢換個地方繼續生產。
在一份遼寧省農資打假工作總結材料中,質監部門這樣總結農資打假工作落實不夠到位的原因:質監部門執法經費不足、執法裝備落后、缺少必要的取證等工具,抽樣檢查、聯合執法等費用難以解決。
質監執法取證難,公安部門農資打假的情況是不是好一些?在記者調查中,一位公安機關相關負責人介紹,國務院早在2001年就出臺了《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明確規定對涉嫌犯罪的行為要移送公安機關,但執行效果并不理想。
在公安系統,甚至有人把農資打假過程中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程序之間的“不協調”形象的比喻成“斷層”。一項相關統計顯示,某市有關職能部門共處罰農資違法案件80余起,但移送公安機關的僅1起,占行政處罰總數的比例尚不足2%。
維權難度增大
近年來,假冒偽劣農資生產企業往往呈現分散、隱蔽的特點。據一位基層執法人員介紹,“很多制售假冒偽劣農資廠房的外表與一般的農家院沒有什么區別,大門上通常也沒有任何廠名標志,有的甚至是經常變換生產地點,日常監管很難發現。”
此外,從歷年打假案例分析,記者發現制假售假的流程逐漸復雜多變,涉案的技術含量正逐年升高,傳統意義上的偽劣農資已逐漸被新型的偽劣農資所替代。以種子為例,2013年遼寧公安部門查獲了武威市“德威種業科級有限公司”、“神州綠鵬種業有限公司”在無任何授權制種的情況下,非法培育丹東登海良玉種業有限公司研究培育的“良玉66”、“良玉99”品種玉米種子,非法銷售制種500余噸,涉案金額3000余萬元。
一位公安部門相關負責人解釋說:“目前的種子市場最為普遍的現象就是以一種種子冒充其他的種子進行銷售。雖然也是假種子,但不一定會造成農戶嚴重的減產后果。這給執法人員的搜集證據帶來了難度。特別很多造假企業實施訂單式生產,產品單價低,難以夠罪。”
記者查閱大量農資打假匯報總結時發現,多部門在歸納農資打假存在的問題時,都提到了執法部門存在“人力物力不足”的現狀。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發現違法企業主要是依靠投訴舉報。但是農資消費的主體是農民,消費者辨別真假的能力較弱,甚至可能出現使用了假農資自己都不知道的情況。而即便懷疑農資質量有問題的農民也很難做專業的檢測,投訴舉報往往限于僵局。
假冒偽劣農資的市場吸引力在哪?一位種子生產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自家生產的種子抗旱、產量和售后服務都比較好,但由于研發成本等因素,價格要高一些。但一些小品牌甚至是假冒偽劣種子生產企業的價格優勢太明顯了,這就能吸引很多農民購買。”研發、推廣,每個環節做好了都需要大量投入,成本上漲使一些產品質量較好的農資企業也犯難。
檢測鑒定不夠及時
能否對農資商品逐戶、逐品種、逐批次的實施質量抽樣檢測,不留死角?一位業內人士坦言,目前幾乎是不可能的。“傳統的農資質量監管工作,無論是監管方式還是監管領域和覆蓋面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影響了農資質量監管結果。單一的農資質量抽檢方式遠遠不能滿足農資商品質量監管的需要,農資質量監管工作不可能做到及時全面到位,更無法做到隨機動態監管,客觀上留下巨大的監管盲區。”
據一份資料顯示,某市對每年農資經營者抽檢率只有3%左右,據測算農資經營者所售農資商品生產批次的抽檢率不足1%。
更讓人遺憾的是,即使是已經進行了抽樣檢測的調查結果也可能并不能發揮實際作用。記者調查發現,無論是質監、工商還是公安部門,農資案件處理的前提都是取得具體的檢驗鑒定報告,但檢驗鑒定費用高、周期長等問題也制約著相關部門有效地開展農資打假相關工作。
知情人士介紹:“以種子為例,有些需要到北京進行鑒定,每鑒定一項就得5000元,加急則要另付2000元,鑒定幾項的費用動輒就是上萬元。此外,一般的種子鑒定周期少則半月,多則一個月,有些假種子案件還需要經過培植成熟后才能認定,而且評估價值程序繁瑣。沒有鑒定結論就不能立案,不能對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這樣常常貽誤了最佳辦案時機,造成主要證據材料流失,嫌疑人得不到相應懲處。”
這種情況并不是孤例。工商部門的知情人也透露:“一般情況下,農資從抽樣送檢到獲取質量檢測報告至少需要20天左右,待農資檢測報告出具后,再實施不合格農資下架退市處理或立案查處。整個過程下來基本都要一個月以上,而在這期間,很多農資商品基本上銷售一空,甚至大部分已經被農民使用,農資質量監管工作的時效性存在弊端,客觀上導致了農資質量監管工作的嚴重滯后,難以實現為農民把好農資商品質量關的目的。”
如今,相關部門不謀而合的做法就是大力加強農資常識的宣傳,讓農民掌握更多的識假辨假知識,提高自身維權意識并為相關部門提供投訴舉報線索。但是,這種無奈之舉又常被評論人士所詬病,質疑相關監管部門的不作為。在各部門都存在“人力物力不足”的情況下,有專家認為,形成打擊農資違法犯罪的整體合力需要公安、工商、質監、農業等多部門聯動,但建立更為有效的協作機制也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年復一年的春耕,我們探索出了松土、播種、育苗最適合的方式,我們了解,農資打假同樣也需要日積月累的探索,方能尋找出一種適合現狀的方法,但我們期待這一天能夠早點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