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詞匯,在今年各地方財政年終總結中出現的頻率頗高:財源。
或者說是財源建設。由于長期的土地出讓金高企不下,讓許多財政局對其依賴頗大。而長期依靠轉移支付活著的許多地方財政,更是千方百計的想摘掉這頂“吃軟飯”的帽子。
十八屆三中全會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有關議題中,要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讓這些地區看到了一絲黎明的曙光。但如何讓這些地區長久的,持續的發展下去,則成了這些地方財政考慮良久的問題。
財源多樣化
相對于許多地區“將產業搬出城區”的做法,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財政局表示,將以產城融合的方式創新財源發展。以轉型升級為核心,驅動“政策和資金”的乘數引領,促進產城融合與培優財源的良性互動,實現經濟發展與財政增收的協調共進。
該局工作人員表示,去年該地為了加快產城融合,籌集1.15億元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支持產業鏈招商、扶強培優、增資擴產、節能減排等37個項目,受惠企業156家,全面推進產業轉型。籌集7.8億元投入三水新城、交通路網、創文城管、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建設,推動廣海大道人行天橋、北江體育休閑公園、一環西路等35個項目建設使用,全面推進城市升級。服務經濟發展。深入推進區“營改增”試點財政扶持工作,積極支持現代服務業發展。辦理20項減、免、退稅,取消和免征21項涉及我區行政事業性收費,累計為企業和群眾減負11.3億元。全力推進綜合治稅工作,落實稅收管理服務一體化建設、深化稅源專業化管理等舉措提高納稅服務水平。
相對于佛山“產業即城”的做法,河北省唐山市作為北方重工業城市的代表,這些城市的工作重心主要在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唐山市財政局局長魏文忠表示,去年一年唐山市落實省、市支持曹妃甸區發展的各項政策,支持港口和集裝箱行業發展,推進以曹妃甸為龍頭的沿海經濟率先崛起。統籌使用專項資金15.5億元(其中,科技支出6.83億元,增長15.3%),推進科技創新和工業轉型升級。成功爭取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項目,將獲得上級支持資金15億元。投入資金0.36億元,支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落實國家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獎勵資金0.36億元,推進名牌戰略實施,提高企業產品核心競爭力。
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地區的產業正在逐年由原來的“產業跟著政策走”發展成為“產業跟著地區走”的更優秀模式。
土地與轉移
在發達地區財政局都在千方百計的讓自己的財源更加“健康”的同時,我們不能忘記,還有許多地方財政長期處于一種“要飯”吃的狀態。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財政局工作人員表示,現在很多地方財政還是處于一個靠土地出讓金和轉移支付活著的情況,即使是看起來能夠自生財源的很多地區,它的資金來源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土地出讓金的收入。因此在一般性轉移支付不加大的情況下,這些地方財政的日子很多是會越來越難過的。
江蘇省泗陽縣財政局局長劉須倫表示,解決這種狀態的模式還是需要有兩手措施。以當地財政為例,一是大力招商引資,引進地方特色產業。引進總投資4.2億元的歐凱紡織項目正在安裝機器設備,預計12月份正式投產;與縣委辦聯合引進投資17億元的海欣纖維項目各項建設有序推進,紡絲樓一層澆筑,聚酯樓三層在建,聚酯設備12月份進場。此外,投資1億元的江蘇宏方真空鍍膜項目1.5萬平方米正在封頂,辦公樓已出正負零,機器設備正陸續進場。二是積極策應扶持。重點加強與省財政廳聯系,積極爭取政策及資金扶持,1至11月份,累計向上爭取各類資金5.5億元,占全年任務的92%,超調省往來資金4個億。預計全年可爭取資金6.5億元,完成任務的108.3%,超調省往來資金確保超過4.5億元。